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进展
心功能等级化康复护理在心肌梗死介入术后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 朱红英 等 来源:齐鲁护理杂志发布时间:2024-03-07


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发生病理性改变,血供急剧性中断或减少,导致心肌发生持续性缺血缺氧的心血管系统疾病,临床多以心前区压榨性疼痛、呼吸困难、气促等为主要表现。据统计,全球心肌梗死年致死例数约800万,我国病死率为58.69/10万,呈上升趋势。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可直达血管病灶处,缓解局部栓塞,达到恢复心肌血管再灌注目标,是临床治疗首选。但创伤介入手术在遏制或扭转动脉粥样硬化病进程中效果不佳,患者术后仍存在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通过对心肌梗死介入术后患者实施早期心脏功能康复,有利于提升各功能指标水平,提高肢体运动耐力,改善预后效果。常规康复护理措施多忽视个体差异性,护理干预缺乏针对性,心功能等级化康复护理通过对患者运动耐力进行综合评估,制订合理的康复锻炼、心理疏导及健康教育等干预措施。本研究对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术后患者给予心功能等级化康复护理,探讨其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1年4月1日~2022年11月30日心血管科收治的120例心肌梗死介入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中心肌梗死诊断标准;②首次就诊且具备介入术适应证;③年龄>18岁;④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合并颅脑、胸腔等活动性出血者;②合并凝血障碍性疾病者;③合并病理性骨折或四肢存在残端者;④合并心源性休克、占位性病变、恶性心律失常者。随机分为参照组和干预组各60例。干预组男37例、女23例,年龄(66.42±3.39)岁;发病至确诊时间(3.22±1.36)h;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下22例,大专及以上38例;梗死部位:前壁18例,下壁23例,后壁19例;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评分(16.24±3.41)分。参照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66.39±3.41)岁;发病至确诊时间(3.43±1.42)h;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下23例,大专及以上37例;梗死部位:前壁17例,下壁22例,后壁21例;APACHEⅡ评分(16.24±3.41)分。两组性别、年龄、发病至确诊时间、受教育程度、梗死部位、APACHEⅡ评分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相关伦理学原则。


1.2 方法


组建心脏康复护理干预小组,包括心血管科主治医师1名、护士长1名、科室责任护士4名、康复治疗师1名等。护士长组织成员进行心肌梗死疾病发生发展、介入治疗术护理注意事项等理论知识集中培训。培训结束后,在主治医师的指导下,使用我院自制心肌梗死专业护理知识调查问卷进行考核,共包括25个题目,每个题目满分为4分,总得分为0~100分,>85分即为合格,成绩达标者参与本研究工作。两组均持续干预4周。


1.2.1 参照组


实施常规康复护理。护理观察周期为4周。患者入院初期,护理人员对患者及家属讲解心肌梗死疾病相关知识、科室规章制度及医院内环境等,观察患者心理变化情况,主动进行心理疏导。给予患者早期饮食、主动被动康复活动、按时服药等干预,观察患者血压、心率、呼吸等变化情况。出院时,嘱患者按时复诊,日常功能康复训练。


1.2.2 干预组


实施心功能等级化康复护理措施,观察周期为4周。心功能评估标准:责任护士参考《6分钟步行距离(6MWD)试验指南》对患者运动耐力进行综合评估,告知符合试验标准的患者于平坦且笔直的场地进行往返快走6min,在行走过程中护理人员全程关注并详细记录,根据行走距离划分心脏功能等级,<150m为重度,150~450m为中度,>450m为轻度,Cronbach'sα为0.87。①重度:待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后,护理人员在康复治疗师的协助下,指导患者进行床上膝及肘关节屈伸等主被动康复活动,1~2次/d,每次10~15min。床头抬高至15°,3min后调高至30°,5min后调高至45°,此高度维持30~45min后,归为平卧位,3~4次/d。协助患者每2h主动翻身1次,鼓励患者遵循指令完成经鼻深吸气、经口缓慢呼气等呼吸训练,如此循环反复,20次为1组,每次2~3组,2~3次/d。于床单位上进行自主进食、洗漱、大小便等日常生活行为训练,待患者肌力逐渐恢复,行腕、踝关节抗阻训练,2~3次/d,每次15~20min。患者进行床上主被动活动过程中,护理人员观察记录其训练强度、时间、心电图等指标,并密切关注患者情绪状态。若患者存在不配合、烦躁、抗拒等,需将心肌梗死相关知识、介入术后康复锻炼重要性等内容,对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并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根据患者喜好选取5~8首音频作为日常放松背景音乐,每次聆听40~60min,2次/d。②中度:指导患者于床边坐起,观察其是否存在乏力、头晕等不适感,在家属或护理人员的搀扶下,于床边站立,每次8~10min,2~3次/d。站立结束后,患者坐于床边休息3~5min,护理人员指导其行原地踏步训练,每次5~8min,躺卧于床上或坐于床边休息2~3min,鼓励患者扶墙慢走,每次10min,3次/d。在患者行走过程中,关注其呼吸、心率变化情况,嘱其运动需适量、多休息,避免出现眩晕或心前区不适等。鼓励患者于病室内、走廊行缓慢步行,2~3次/d,每次10~15min。指导患者使用运动监测手环对自身心率变化进行实时监测,运动终止指征为心率>130次/min或<50次/min。③轻度:随着患者自主行走能力恢复,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行爬楼梯训练,并按照循序渐进运动原则,于初始2层楼梯逐渐增加至5~7楼,运动时间由5min逐渐延长至15~20min,3次/d。待患者运动与心功能状态趋于正常后,可进行适量室外散步、太极拳、瑜伽等有氧运动,2~3次/d,每次15~20min。患者出院前,遵医嘱按时按剂量服药,日常以低脂、低盐、高蛋白饮食为主,严禁烟酒,忌辛辣刺激性饮食,保持规律健康的生活作息。出院后,护理人员通过短信、电话等形式,对患者进行每周1次随访,详细询问其康复护理完成及病情变化情况,并根据其实际情况调整自我管理措施。


1.3 评价指标


①心功能指标:入院1d、干预4周后,比较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值11.0~13.0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正常值30~56mm)、左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值>50%)。②肢体功能:入院1d、干预4周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定量表(FMA)比较两组肢体功能情况,包括下肢(0~66分)、上肢(0~34分)2个维度,50项条目,每项条目满分2分,总得分为0~100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越好,Cronbach'sα为0.824~0.879。③预后转归:比较两组心绞痛发作次数、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心脏不良事件(心律失常、心包填塞、心力衰竭等)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不同时间心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见表1。


2.2 两组不同时间FMA评分比较


见表2。


2.3 两组预后转归情况比较


见表3。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4周后,两组PT、LVEDD、LVEF指标水平均优于入院1d(P<0.05),且干预组优于参照组(P<0.01)。LVEDD是反映左室舒张功能的指标,也是一种评估左室扩张程度的参数。心功能等级化康复护理通过适当运动训练、药物治疗和心理支持等手段,可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左室功能,降低心肌扩张。在常规康复护理措施的基础上,指导患者行早期心脏康复训练,有助于促进冠状动脉血液循环,减少血管平滑肌紧张痉挛,降低氧自由基产生,保持细胞血液供应,强化心室收缩舒张能力,增加心脏射血量,提高心脏功能各指标水平。


本研究结果表明,干预4周后,两组FMA中下肢评分、上肢评分、总得分均高于入院1d(P<0.05),且干预组高于参照组(P<0.01)。分析原因:护理人员在指导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活动的同时,详细介绍心肌梗死相关健康知识,加深患者掌握程度,提高临床治疗与康复训练依从性,有助于心脏、肢体功能康复护理顺利开展;指导患者适当体位变换、床上早期主被动活动、床边站立等康复训练,可改善患者肢体的灵活性、协调性和力量,减轻腰背部肌肉群组疲劳感,提高血液中纤溶酶的活跃性,减小冠状血管腔壁的压力阻力,改善侧支循环与外周血液供应,促进形成新的传导通路,提升乙酰胆碱水平,提高肢体运动耐力。


此外,本研究还发现,干预组心绞痛发作频次、心脏不良事件发生例数均少于参照组(P<0。05),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参照组(P<0。05)。由此可见,护理人员通过给予不同心功能状态患者针对性康复护理措施,以循序渐进为原则,鼓励患者行早期康复训练,强化其运动耐力,在改善心脏收缩与射血功能的同时,扩充心脏储备量与抗应激能力,可缩短患者首次下床与住院时间。通过指导患者规范服药、日常病情监测及规律康复训练等,可有效避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心脏不良事件。


综上所述,心功能等级化康复护理措施有利于改善心肌梗死介入术后患者心功能指标,提升肢体运动功能,降低心绞痛发作风险,提高预后恢复效果,在患者近远期康复中发挥了积极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略

作者:朱红英 陈芳 施建 黄金艳

单位: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

来源:齐鲁护理杂志2024年2月第30卷第4期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登录后参与评论

登陆/注册

通过手机验证码即可完成注册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