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进展
间歇性高强度训练-耐力运动联合前列地尔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心肺康复的影响
作者: 来源: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发布时间:2024-06-11

糖尿病是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且是促进冠心病发生的一种独立危险因素。既往研究指出,在冠心病患者中,70%的患者存在糖耐量异常或伴有糖尿病,而与非糖尿病者相比,糖尿病患者冠心病发生风险增高4倍。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心肺功能明显减弱,目前,药物与运动疗法在这类疾病干预中应用广泛,采取科学合理的干预方案,对促进心肺功能恢复有益。前列地尔既往在老年冠心病并高血压治疗中有所应用,具有减轻机体炎症反应,改善微循环紊乱的作用。研究表明运动康复训练可控制冠心病复发风险,使病情进展得以延缓,并降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风险。间歇性高强度训练-耐力运动模式即短时间的高强度运动与静息交替进行并不断重复的一种运动干预方式,该模式最早由Ready等在1981年提出,能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对心血管功能有改善作用。本研究则考虑对冠心病并糖尿病患者采用间歇性高强度训练-耐力运动联合前列地尔进行干预,分析该方案对患者心肺康复的影响,为改善其病情提供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与分组

前瞻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南京脑科医院收治的冠心病并糖尿病患者10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常规组与间歇高强度组,每组各5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方案获南京脑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号:2020-KY155-01快)。

1. 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美国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第2版)》中冠心病诊断标准,且满足《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中糖尿病诊断标准;(2)年龄18~65岁;(3)认知、精神状态与沟通能力正常,可配合训练;(4)参照中国心脏病危险分层,纳入者心脏康复危险度分层为低危或中危;(5)所有患者对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不宜运动,如躯体功能障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2)恶性肿瘤;(3)肝、肾、脑等脏器功能不全;(4)患其他心脏疾病,如心脏瓣膜病、心肌病等;(5)既往有精神病史;(6)左室射血分数(leftventricularejectionfraction,LVEF)<35%、伴有右心室功能不全。

1. 3 方法

两组均给予前列地尔(哈尔滨加滨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3021407,规格:0.1mg)治疗,10μg前列地尔+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1次/d,用药2周。

常规组:在前列地尔基础上采用常规康复指导,运动以慢走散步为主,并结合小区设施进行关节运动,每次运动时间30min左右,根据耐受情况调整,每周5次,干预12周。

间歇高强度组:在前列地尔基础上采用间歇性高强度训练-耐力运动模式。(1)运动方式:本次纳入患者年龄偏大,故主要运动以行走、骑自行车为主。行走首先快走30s,然后慢走30s,交替进行。骑自行车初始蹬车速率60r/min,蹬车3min后休息3min,之后根据患者耐受情况调整递增功率,范围10~20W/min,尽可能在10min左右达最大运动功率,恢复期4~5min。(2)运动时间:行走每周5次,每次30~40min。骑自行车每周3次,每次30~40min,干预时间为12周。(3)运动强度:运动状态下强度达最大心率的90%,恢复期达最大心率的60%。若出现胸痛、眩晕、胸闷、气短等症状,则立刻停止运动。(4)休整动作:在运动完毕后,轻轻拍打四肢,放松局部肌肉,时间5min,以运动后微微出汗、肌肉轻微酸痛,且休息后能得到缓解最为适宜。康复训练干预12周。

1.4 观察指标

(1)心肺功能与耐力指标评估:分别在干预前、干预12周后,采用荷兰飞利浦EPIQ7C超声心动图记录LVEF、左室收缩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mension,LVESD)、左室舒张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LVEDD)、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利用山东博科BK-LFT-Ⅰ肺功能检测仪测定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volume at one second,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FEV1/FVC、最大自主通气量(maximal Voluntary ventilation,MVV)。采用心肺运动试验(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CPET)评估运动持续时间(exercise duration,ED)、无氧阈值(anaerobic threshold,AT)、峰值摄氧量(peak oxygen uptake,VO2peak)。(2)记录两组再发心绞痛、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与再住院率。

1.5 统计学处理经

SPSS20.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满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或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

干预前,两组LVEF、LVESD、LVEDD、CO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LVEF、CO均高于干预前,LVESD、LVEDD均低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间歇高强度组LVEF、CO均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lvesd、lved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肺功能指标比较

干预前,两组FEV1、FVC、FEV1/FVC、MVV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FEV1、FVC、FEV1/FVC、MVV均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间歇高强度组FEV1、FEV1/FVC、MVV均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fv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两组运动耐力比较

干预前,两组ED、AT、VO2peak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ED、AT、VO2peak均高于干预前,且间歇高强度组ED、AT、VO2peak均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4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再住院率比较

间歇高强度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再住院率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 讨论


冠心病与糖尿病是中老年人中的常见疾病,其中糖尿病可引起脂代谢紊乱,这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可增加冠心病发生风险,因此,部分冠心病患者合并糖尿病。心肺功能下降是这类患者的常见表现,容易出现心前区疼痛、身体劳累、呼吸不畅等症状。前列地尔具有扩血管功能,对内皮细胞有保护作用,且能抗氧化应激,抑制机体炎症与血小板聚集,扩张冠状动态,改善血管微循环,对改善心功能有益。除药物治疗外,有学者认为运动干预对改善心肺功能有益,能促使患者呼吸功能以及心脏功能提升,在运动过程中适度吸入氧气后,通过心脏跳动促进血液输送,有利于改善心功能。在既往康复训练过程中,出于对患者安全考虑,大多选择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但总体效果不够理想,尤其对运动耐力的改善欠佳。本次则利用12周间歇性高强度训练-耐力运动模式对冠心病并糖尿病患者进行干预,分析应用效果。

本研究结果提示,在前列地尔治疗基础上,与常规康复指导相比,间歇性高强度训练-耐力运动能进一步改善冠心病并糖尿病患者的LVEF、CO与FEV1、FEV1/FVC、MVV,促进心肺功能康复。胡岳秀等通过Meta分析,发现高强度间歇训练能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功能,促进心脏康复,与本次结论一致。张国华等发现,间歇性高强度训练能改善冠心病患者的血脂、血糖水平以及心功能,亦证实该方案的可靠性。究其原因,间歇性高强度训练-耐力运动能产生强度大的运动刺激,促使心血管系统、功能、结构与调节能力产生适应性改变,提升心肺功能训练效果。高强度训练还能对血管内皮细胞活性进行更有效调节,抑制内膜增厚,利于血管舒张,可缓解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促进血管通路的重建,从而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与心肺功能。此外,虽然高强度训练过程中的运动强度较大,但采用运动-休息交替的模式,可确保患者安全,避免出现过度疲劳的情况。

运动耐力即个体可承受的最大运动负荷,能反映个人的运动能力。本研究结果显示,间歇性高强度训练-耐力运动联合前列地尔能更有效提升ED、AT、VO2peak,改善冠心病并糖尿病患者的运动耐力。高敏等针对心力衰竭患者进行Meta分析,发现高强度间歇运动能改善患者的运动耐力。间歇性高强度训练-耐力运动模式可通过高强度运动刺激,改善心肌收缩力,预防心室重构,增加冠状动脉血供以及提高心输出量,对侧支循环形成有促进作用。其主要通过改善心血管系统、骨骼肌系统功能,增强训练中心效应,从而提高运动耐力。本研究结果发现,两组短期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再住院率接近,这可能与本次观察时间较短有关,尚未体现出两组差异,之后还需延长观察时间,观察远期预后情况。既往虽有关于冠心病患者间歇性高强度训练的报道,但主要仅针对单纯冠心病的病例,而本研究以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发现间歇性高强度训练-耐力运动联合前列地尔对这类患者具有良好干预效果。


4. 结论


综上所述,间歇性高强度训练-耐力运动联合前列地尔可有效改善冠心病并糖尿病患者的心肺功能,提高运动耐力。此外,本研究也有不足,如分析不良事件与再住院率的观察时间较短,未来需延长观察时间对此进一步探讨。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登录后参与评论

登陆/注册

通过手机验证码即可完成注册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