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65岁以上人群占比越来越大,而老年人罹患高血压的比例超过50%。研究表明,高血压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冠心病患者往往合并高血压,两者同时出现的概率高达60%~70%;血压升高会导致冠心病患者心肌梗死发生率提高2~3倍,将近65%的冠心病患者发病期间合并血压不稳定,当机体长时间处于高血压状态,可导致心肌缺血,激活血小板,并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造成损伤,导致水钠潴留,加速冠状动脉(下称冠脉)硬化、狭窄,进而影响冠心病患者的心肺功能。欧洲心脏病学会建议老年冠心病患者在评估心血管危险因素后开始进行运动干预,可降低近30%的死亡率。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改善患者的血管弹性和内环境,从而促进冠脉内循环,以增加其供血。研究表明,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联合抗阻运动可有效降低冠心病患者的心率反应性,并增强其运动能力。因此,本研究就中等强度有氧联合低强度抗阻运动对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作一探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回顾性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3月杭州市临安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男49例,女33例;年龄61~86(77.36±8.32)岁。其中予以常规药物治疗41例,为对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中等强度有氧联合低强度抗阻运动41例,为观察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纳入标准:
(1) 高血压的诊断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相关标准;
(2) 冠心病的诊断符合《冠心病防治指南》相关标准;
(3) 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Ⅰ~Ⅱ级;
(4) 接受冠心病、高血压常规药物治疗>4周且病情稳定;
(5) 可独立或辅助步行,既往无规律运动的习惯;
(6) 经专科医生评估后可进行本研究采用的运动疗法;
(7) 年龄>60岁;
(8)临床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
(1) 血压控制不佳,>180/100mmHg(1mmHg=0.133kPa);
(2) 合并骨关节疾病;
(3)最近1个月发生过急性心肌梗死;
(4)合并严重的心肌病、肺源性心脏病、心肌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5)合并凝血功能障碍;
(6)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40%;
(7)合并高危性不稳定型心绞痛、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等急性或严重心脏病。
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批准文号:临安一院伦论审2024第8号),所有患者知情同意。
1.2方法
1.2.1干预方法
(1) 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即阿托伐他汀钙片+氨氯地平片(规格:5mg/片,国药准字:H20010700,北京华润赛科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同时给予健康教育并嘱患者进行适当的日常活动,但未进行运动锻炼。治疗期间嘱患者科学饮食,戒烟、限酒,避免情绪波动过大或体力超负荷。
(2)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中等强度有氧联合低强度抗阻运动,具体方法如下:
①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以患者心率为基准制定运动方案,目标心率=(220-年龄-静态心率)×(50%~59%)+静态心率。运动方式以30min有氧行走式运动为主,运动开始前后分别进行5~10min热身运动,1周进行4次以上有氧运动,持续训练8周。
②低强度抗阻运动:使用等速肌力测定仪器测量肌力最大负荷,以确定适合患者的弹力带张力强度。运动方式以大肌群拉伸为主,包括上下肢、腰腹部、背部肌群拉伸。每隔1d进行低强度抗阻运动1次,运动前后分别进行10~15min肌群拉伸练习。若患者在运动过程中出现明显的身体不适,则立即停止训练并予以对症处理,持续训练8周。
1.2.2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8周后肺功能、心脏功能和运动功能。
(1) 肺功能:采用肺功能测试系统进行检测,主要包括肺活量(vital capacity,VC)、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呼气峰值流速(peak expiratory flow,PEF)和最大通气量(maximal ventilation volume,MVV)等指标。
(2) 心脏功能:采用12导联心电图、血氧仪和血压监测仪进行检测,指导患者无负荷状态下在功率自行车上热身3min(车速60r/min),再按10W/min逐渐增加自行车功率,患者继续运动8~12min,记录患者运动峰值心率(peak exercise heart rate,HRma)x、峰值摄氧量(peak oxygen uptake,VO2peak);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LVEF;采集患者3mL静脉血,3000r/min离心10min后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
(3) 运动功能:指导患者依次完进行6min步行测试、握力测试和30s坐站测试。
①6min步行测试可评估患者有氧能力,嘱患者以最快速度在30m走廊来回走6min,若中途感觉疲惫而暂停行走仍继续计时,试验前后观察患者的血压和心率情况。
②握力测试可评估患者上肢肌力,也是心血管危险分层的筛查工具,嘱患者双手放在身体两侧,优势手紧握EH101电子握力计的测力部分,用力抓握3s,连续测3次取最优值,即握力值。
③30s坐站测试可评估患者下肢力量,指导患者端坐在高约43cm的椅子上,双手交叉于胸前,屈膝90°,在听到指令后站立再坐下,此为1次完整的动作,记录30s内患者完成站立的次数。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干预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肺功能指标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VC、FVC、PEF、MVV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8周后,观察组各项肺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均P<0.05),且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2。
2.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脏功能指标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HRmax、VO2peak、LVEF、BN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8周后,观察组BNP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而HRmax、VO2peak、LVEF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均P<0.05),且BNP明显低于对照组而HRmax、VO2peak、LVEF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3。
2.3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运动功能指标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6min步行距离、握力值、30s坐站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8周后,观察组各项运动功能指标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均P<0.05),且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4。
3 讨论
冠心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冠脉粥样硬化堵塞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冠心病患者以老年人居多,且多合并高血压,死亡率较高,因持续升高的血压可破坏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进程,进而加重病情。冠心病患者出现高血压的病因很多,包括长期不运动、不良饮食或作息习惯等,因此给予合适的干预措施,有助于控制病情发展。
由于老年人机体功能减退、肺部弹性和气血交换功能下降,因此肺功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减退,可能进一步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VC是指最大吸气后尽力呼气的气量,FVC是指最大吸气后以最快速度呼出的气量,MVV是指单位时间内最大呼气量,三者均可反映肺容量;PEF是指用力呼气时的最高流量,可反映气道通畅性。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VC、FVC、PEF和MVV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中等强度有氧联合低强度抗阻运动能改善患者肺功能。研究表明,有氧运动可促进膈肌运动,增加肺通气量,还能增强小气道弹性,扩张小血管,提高气道流速;而低强度抗阻运动通过减少骨骼肌的肌肽mRNA表达,可促进受损肌肉的恢复,增强肌力,从而增加VC和MVV。另有研究表明,抗阻运动能明显改善患者的FVC,与本研究结果相似。
血压升高会导致升主动脉扩张、血管内皮受损、冠脉缺血加重,进而增加冠心病患者猝死的风险。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进行有氧运动后能有效降低血压,而增加抗阻运动后血压降低效果更佳。VO2peak是指患者在测试中竭力运动时摄氧量的最高值;BNP是一种肽类激素,主要来源于心室肌细胞。冠心病患者通常BNP水平异常升高;而高血压可导致冠脉损伤,加重心室负荷,从而增加BNP的合成。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HRmax、VO2peak、LVEF、BNP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中等强度有氧联合低强度抗阻运动能改善患者心脏功能。笔者分析其原因,有氧运动有助于减少内脏脂肪,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从而抑制血管内皮炎症反应,提高血管内皮弹性,减少大动脉弹性阻力,使得血压下降;而抗阻运动通过骨骼肌对血管的短暂机械挤压,进而改善回心血量和心脏血氧交换效率。
老年人通常存在肌肉萎缩、肌纤维血管密度减少、细胞质内线粒体数量减少等情况;此外,当合并高血压时肌肉炎症水平也较高,这些因素共同导致老年患者运动功能降低。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6min步行距离、握力值和30s坐站次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中等强度有氧联合低强度抗阻运动能改善患者运动功能。笔者分析其原因,有氧运动可促进肌纤维蛋白合成;而抗阻运动能使机体肌肉群协同运动能力增强,被激活的运动单元增多,从而改善患者的运动耐力。
综上所述,中等强度有氧联合低强度抗阻运动能有效改善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心肺功能和运动功能。
参考文献:略
作者:张瑜 王苗云 徐淑雯
单位:杭州市临安区第一人民医院
来源:心电与循环2024年第43卷第5 期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