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大规模“工业化”和“西化”的发展,在优化大规模生产材料效率的同时,也旨在减少旅行、工作和娱乐所需的能量消耗,导致生活方式集中表现为久坐,心血管疾病、肥胖和全因死亡率增加等成为全球性问题。为应对过早死亡、心脏代谢和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率增加等问题,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10年发布了《运动健康的全球建议》,而该版指南缺少对5岁以下儿童的建议,故2020年对原有指南进行更新,意在完成对全生命周期久坐行为的指导。最早的身体活动指南是2008年美国发布的第一版《美国人身体活动指南》,该指南在2018年进行了更新。同时,英国、加拿大、新西兰、中国等诸多国家,分别依据各国已有指南或2008年美国指南或2016年加拿大指南进行更新。与2010年版WHO指南相比,各国指南进行了两方面的更新。一方面,视角拓展至全生命周期,关照从婴、幼儿到老年人全阶段;另一方面,身体活动负荷更准确,身体活动措施更翔实按有氧运动项目、力量练习项目、灵敏协调的分类罗列了相关运动项目。与部分国家之前颁布的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相比,增加了婴、幼儿、成年人和老年人部分的身体活动指南,丰富了生活方面的身体活动措施,使身体活动的指南覆盖全生命周期。文献检索发现,国内学者曾对美国的身体活动指南进行了解读,也曾对英、美、澳等国儿童青少年阶段的身体活动措施进行了国际比较。然而,单一国家的指南既无法展现国际共识,也难以识别社会背景差异;仅关注儿童青少年时期,既没能给予生命周期的关怀,也无法研判各阶段间的衔接特征。与此同时,2022年2月,我国国家健康卫生委员会推出了《中国人群身体活动指南》,与其他国家相比,《指南》仅翻译了WHO的指南大纲,并未针对中国当前实际提出具体实施建议和活动方案。为此,本研究以联合国公布的2021-2022年人类发展指数为标准,在极高人类发展水平组别中选取了英国、美国、力口拿大等9个国家卫生与健康部门发布的身体活动指南,见表1,以年龄为划分标准,分别解读婴、幼儿(0-3岁)、学龄前儿童(4-5岁)、儿童青少年(6-17岁),成年人(18-64岁)、老年人(≥65岁)阶段的指导性方案既设立依据,并由此提出我国全生命周期身体活动指南的制定策略。
1. 不同国家全生命周期身体活动指南的共性与差异
1.1 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身体活动指南的共性与差异
在本研究纳入的9个国家文本中,仅有5个国家的身体活动指南涉及婴、幼儿阶段,但均涉及学龄前儿童阶段,见表2。婴儿阶段,以地面活动为载体,发展初级运动能力,运动时间和负荷与WHO建议保持一致。研究显示,身体活动可促进心理和认知的发展,帮助婴儿更早到达发展里程碑。虽然地面活动难以对粗大动作的发展造成积极影响,但基于仰卧位的久坐行为却会阻碍婴儿后期粗大动作的发展。幼儿阶段,以各类身体活动为载体,运动时间和负荷与WHO建议保持一致。研究表明,短时间(≤30min)多次的久坐行为并不会对运动技能的发展造成不利。但是,长时间基于屏幕的娱乐性久坐行为对运动技能、心理健康和认知发展均会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在该阶段可用阅读和学习取代看电视等娱乐性活动。学龄前儿童阶段,以运动游戏为载体,注重有氧能力和力量素质的发展。在有氧练习方面大部分国家的要求每天活动為180min至少包含60minMVPA,并选择3d进行了VPA,美国与WHO指南规定一致。研究显示,每天进行60min以上身体活动,骨髂健康水平和骨髂发展状况更佳,组合有VPA的练习方式比仅有MVPA的练习方式对心肺适能、运动适能和身体素质发展的效果更优,力量练习能促进跳跃能力发展和注意力集中力提升。基本动作和多项运动技能的组合练习在改善运动素质、心肺功能方面比单一动作更具优势,也更具乐趣,有助于运动习惯的培养。球类运动则可以促进体能积极发展,运动技能和身体活动水平提升,及有氧适能的改善。
1.2 学龄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的共性与差异
与学龄儿童阶段后,学校体育课程开设,纳入的身体活动指南大都包含体力活动和生活活动内容。在本研究纳入的9个国家文本中,除日本交由学校体育外,其他国家指南均涉及儿童、青少年阶段,见表3。在学龄儿童、青少年阶段以运动项目作载体,注重发展有氧能力和力量素质。在有氧练习方面,大部分国家符合WHO指南规定的活动时间与负荷。研究证明,153bmp强度的有氧练习可优化儿童运动能力,该负荷强度为刺激儿童、青少年发展运动能力,增进健康的最低标准,并与多数国家身体活动指南中的负荷要求相吻合。运动方式方面,儿童阶段早期是学习基础运动技能(FMS)的关键时期,FMS包括跑、跳、滑行等基本运动技能和击打、滚动等物体控制技能,它既是发展复杂动作和参与各类体育活动的基础,也是提升运动技能水平的手段。而自然成熟并不会提高FMS,需借助练习予以发展,MVPA运动能有效刺激FMS和运动神经的发展。
1.3 成年人身体活动指南的共性与差异
与前两个阶段相比成年人阶段的闲暇时间更少,在纳入的9个国家的文本中,所有身体活动指南均涉及成年人阶段,见表4。成年人阶段,以运动项目为载体,注重有氧能力和力量素质的发展。大部分国家有氧练习时间与WHO指南相符,仅加拿大给出10min/d的活动建议,日本则采用负荷强度X时间即METS来表示能量消耗率的绝对强度。研究显示,每周进行為150min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显著降低成年人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和全因死亡率,且短时间高强度运动效果与之类似。在力量练习方面,每周為2次的力量训练可以有效降低死亡率,配合有氧运动可以显著降低罹患代谢综合征的风险,并可以有效地延缓骨量流失的速度,防止骨质疏松。鉴于新加坡股骨骨质疏松率和骨质疏松引起骨折率偏高,故为≥50岁人群提出有氧、抗阻、柔韧有机结合的特殊运动建议,且该方式有助于改善低心肺适能。
1.4 老年人身体活动指南的共性与差异
与成年人阶段相比,老年人在生活措施上更丰富。在本研究纳入的9个国家文本中,所有国家的全周期身体活动指南涉及老年人阶段,见表5。老年人阶段,以运动项目为载体,注重有氧能力和力量素质的保持,以及灵敏、平衡素质的恢复。在有氧练习方面,大部分国家符合WHO指南规定的活动时间。研究表明,老年人每天30min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可改善心肺功能,减少呼吸道疾病感染,预防抑郁症,中等强度练习频率越高其骨髂越健康。而高强度有氧运动导致心肺功能大幅下降,这可能是部分国家取消高强度练习的原因。运动方式方面,增加了预防跌倒和骨折的平衡练习,可参考澳大利亚指南进行居家练习。有氧加抗阻的组合式练习方式对预防跌倒,对灵活性、静动态平衡以及腿部力量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2. 国外身体活动指南的特征及对我国的启示
2.1 活动内容和负荷与社会发展水平的关系
身体活动受习惯性行为和社会认知等行为机制影响,早期简单习惯性动作有助于日后复杂性技能的形成,时间、金钱、他人合作等非激励性因素也。身体活动水平还受社会经济地位、体制特征、国家体育政策和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制约。高收入、高经济自由度国家体育设施设备齐全,个体可支配时间和收入多,参与体育活动的可能性增加;奥运会成绩表现对身体活动参与率产生反效果,无法获得与精英运动员相同的场地或设施可能是抑制体育参与度的原因;高文化水平与健康认知水平相关,故增加了参与身体活动的可能性。查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美国传统基金会、国际奥委会、世界数据网,搜集纳入国家2023年的人均购买力,2022年人均GDP、经济自由度、奥运会奖牌获得率(2020年东京奥运会)和居民识字率等指标的数据资料。见表6。
本文纳入的国家均属于高收入、高经济水平(人均GDP為33815.30美元)、高经济自由度(為69.3)、高文化水平,即经济、文化高度发达国家。此外,职业地位与身体活动参与频率相关,低社会经济地位或非技术工人群体参加身体活动频率低,高社会经济地位或从事白领工作群体身体活动频率高。服务业为主的从业结构和文化程度的提升,使国民从事与久坐相关职业的比例和可能性增加。中国历经40年的高速发展,目前呈现出经济快速增长,物质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等特点,居民已具备了较高的健康认知水平。但早期经济、知识有限、信息不足或许成为制约我国成年人,尤其是老年人身体活动能力的关键。另外地区、城乡之间体育设施存在明显差异,大型综合性体育场多集中在东部和城市地区,西部和农村地区体育设施较差、经费不足,统一的活动指南难以顾及不同地区的体公共服务的发展情况。为此,对我国指南的完善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将理论和方法学习统一纳入身体活动指南,从认知和能力两方面提高居民的健身素养;其次依据年龄分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形成以健康为目的群类化的实践建议;再次,构建家庭、学校、社区三方合作组织,家庭作为进行体力活动的单位,学校和社区履行诱导和监管职责;最后,充分利用体育场地,对于场地受限的人群提出具有替代性的可实施建议。
2.2 学龄前后期注重高强度、高频率、趣味性的诱导式练习
学龄前后期整体呈现出由室内向室外,简单基本动作向复杂组合动作,长时间低强度向短时间中高强度过渡特点。且具有两方面区别,一方面是年龄的变化,幼儿早期运动发育与生物成熟相关,之后受实践和运动机会影响;另一方面,学龄儿童开始接触以技能为主的规范化的体育教学。体力活动负荷方面,学龄前未有具体的运动负荷要求,学龄后以MVPA负荷为主。活动方式方面,学龄前儿童借助FMS代替游戏发展有氧能力和力量素质。依据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生理学规律,不同年龄阶段应承受力量练习的负荷不同。10岁前儿童肌肉的生长和增长速度较慢以抗体重练习为主;12-17岁肌肉体积和力量增长速度到达巅峰,采用抗阻或负重练习发展肌肉力量。建议我国将儿童、青少年阶段(5-17岁)的活动指南进一步细分,与其生理特点相对应。目前,我国在该阶段仅给出粗浅笼统的建议,缺少具体体力活动内容的建议。我国学龄儿童、青少年主动参与身体活动的意识和动机不足,缺乏科学运动的认知与能力。应在指南中丰富知识和活动内容,确保足够的身体活动驱动力。考虑到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发育情况,监护人应同时学习身体活动相关知识。社区范围内,开展相关的推广科普活动。学校方面,扩展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加强理论宣传。同时,拍摄诱导性体育活动视频,引导学生进行居家锻炼。
2.3 成年前后期注重高强度、中频率、习惯性的指导式练习
成年前后期呈现出由固定的时间负荷向自选时间负荷,避免娱乐性久坐向打破久坐行为过渡的特点。职业工作、大学生活、结婚、男子服兵役等因素会影响成年人身体活动的时间,故该时期突出特点为可选择性。青少年时期高强度体力活动的经验,可以增加成年后体育锻炼频率和减少学习运动技能时间。长时间有氧运动仍属于主要的体力活动措施,力量练习根据生理学规律,不同阶段均有与其生理特点相适应的练习方式。生活活动措施以家庭作为活动单位,使其同时辐射成年人和儿童、青少年。目前,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身体活动存在如下问题:学习日期间存在稳定身体活动,休息日身体活动减少、久坐行为增加,未养成规律运动的习惯,而运动习惯对身体活动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形成运动习惯是该时期的活动,借由此手段增加家庭体力活动。学校层面,通过设置周末体力活动作业并拍摄指导性视频,增加休息日体力活动,并以视频反馈等方式进行监督。同时,社区和学校借助书面和网络丰富体力活动知识,提升健康认知水平。偏远地区,体育场地受限人群,可借助户外场地,利用地形特点进行体力活动。
2.4 退休前后期注重中强度、高频率、保健性的建议式练习
成年人与老年人阶段借助技能完成衔接,成年期间的规律的身体活动,可以稳定地保持到老年阶段。衰老造成心肺功能和肌肉力量下降,故老年人阶段取消了高强度的有氧运动,而力量练习保持不变,增加了发展灵敏、协调能力的训练。我国目前老年人口基数大,体育活动和社交活动需求旺盛,由于群体特殊性,故进行体育活动前应对他们进行身体状况的评估,过程中也需要专业的指导和防护。借助我国特有的居住模式,发展以社区为单位的群体体育活动,社区医院履行评估、指导和防护职能,中、小学的开放场地满足场地需求,帮助老年人增强体质、结交朋友,增进身心健康,建议我国指南在老年人阶段可以推出以社区为单位的老年体育活动。社区也应承担提升老年人体力活动认知的任务,并提供相应的居家锻炼视频。偏远地区的村委会则应承担起社区应负责任,依据地理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活动建议,合理利用户外场地。
综上所述,以久坐为主的现代生活方式,导致各类健康问题频出,这已成为全球性问题,为解决该问题,减少久坐时间增加体力活动的全生命周期的身体活动指南应运而生。在WHO指南的指导下,各国依据其国情特点制定了针对性的群类化的身体活动指南,然而我国现有的身体活动指南相对简单。本研究对英、美、加等9个国身体活动指南进行比较,归纳其衔接特征,对我国全生命周期的身体活动指南的完善具有启示意义。依据我国社会发展水平现状,按照年龄阶段分类,对以健康为目的提升居民健身素养的我国身体活动指南完善提出了可操作的建议。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