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肌细胞结构、功能发生改变,导致出现心室充盈障碍、泵血功能低下等情况,常表现为乏力及呼吸困难等。由于CHF是一种持续性存在的状态,其死亡率会随着病程进展逐渐升高。有报道显示,心脏康复护理可改善CHF患者临床症状以及生活质量,通过采取科学的干预手段以防止心肌细胞发生重构。近年来,为了防治心血管疾病,我国建立了心血管全程防控体系,将系统规范化心脏康复护理视为辅助治疗手段,该种方法从运动、饮食等各个方面指导患者,从而达到有效控制患者病情进展、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基于此,本文旨在分析系统规范化心脏康复护理在CHF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于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治疗的102例CHF患者,根据护理干预措施的不同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2例。对照组男36例,女14例;年龄34~74岁,平均(59.65±6.37)岁;病程2~11年,平均(6.03±1.41)年;原发病:高血压性心肌病13例,缺血性心肌病27例,其他10例;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26例,Ⅲ级17例,IV级7例。观察组男35例,女17例;年龄35~74岁,平均(59.98±6.43)岁;病程3~10年,平均(6.15±1.47)年;原发病:高血压性心肌病13例,缺血性心肌病28例,其他11例;NYHA分级:Ⅱ级26例,Ⅲ级19例,IV级7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经检查符合CHF的相关诊断标准;②临床资料无缺乏;③无精神、语言障碍;④NYHA分级为Ⅱ~IV级。排除标准:①恶性肿瘤者;②凝血功能障碍者;③伴有肝肾功能不全、器质性损伤等重大疾病。本研究经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号:KJ2023-136-02。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建立健康档案,进行知识宣教(包括活动、休息指导与用药、饮食指导等),出院时进行宣教以及出院后定期进行电话随访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系统规范化心脏康复护理模式:(1)在科室内选择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组建干预小组,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熟悉CHF的相关知识。(2)在患者入院后,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治疗方案以及疾病进展,方便主治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3)护理人员应掌握沟通技巧,并根据患者的性格、文化程度对沟通方式进行调整,以亲切的态度面对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并适当给予其心理护理干预,疏导其内心的不安、紧张等负面情绪。(4)心脏康复评估:采用心脏康复评估表,在心脏康复前对患者从心血管、肌肉骨骼、心理状态等方面进行评估。(5)个体化心脏康复模式:根据心脏康复评估结果,再结合患者年龄、运动喜好等,为患者制定以运动为核心的个体化心脏康复方案。①住院期间:采用心脏康复七步法运动。于每日上午,评估患者心功能等级,心功能IV级患者进行腹式深呼吸运动,2次/d,10~15min/次;心功能Ⅲ级患者实施心脏康复七步法运动,2次/d,10~15min/次;心功能Ⅱ级患者则在心功能Ⅲ级患者运动的基础上,进行室内步行,2次/d,10~15min/次。活动强度控制在较静息心率增加20次/min,同时患者感觉不大费力为宜。第一次运动的全过程需进行心电、血氧、血压监测。②在出院前以及出院1年期间:医护人员根据患者心脏康复评估结果,为其制定针对性的运动方案。以有氧运动(如步行、八段锦、太极拳等)为主,以抗阻运动(如杠铃、俯卧撑)以及柔韧性运动(如瑜伽、肢体拉伸)为辅。运动前先热身5~10min,运动20~30min,运动后放松5~10min,3~5次/周,运动强度:自我感觉劳累程度分级为12~14分。低危患者可在无监护条件下实施运动锻炼,中危或高危患者应延迟运动或在医务人员指导下实施锻炼。③随访:出院后使用社区康复设施开展锻炼计划,并每4周来院进行一次运动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对运动方案进行调整,并叮嘱患者在出院后严格遵循运动方案,并可让家属监督其运动。可通过微信打卡反馈运动落实情况,小组成员及时在线解答疑问,给予其指导。
1.3 观察指标
1.3.1 对比两组心功能指标
于干预前、出院前、出院后3个月、出院后6个月以及完成计划后1个月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及每搏输出量(SV)进行评估。
1.3.2 对比两组6min步行试验情况
于干预前、出院前、出院后3个月、出院后6个月以及完成计划后1个月让两组患者在6min内在平地上以自身最快的行走速度所能到达的最远距离。
1.3.3 对比两组生活质量与自理能力
于干预前、完成计划后1个月采用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问卷表(MLHFQ)对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共21个项目,每个项目0~5分,共105分,得分越低,生活质量越好;采用欧洲心力衰竭自我护理行为量表(EHFSCB-9)评估自理能力,共12个条目,每个项目0~5分,共60分,得分越低,自我护理水平越高。
1.3.4 对比两组心理状态
于干预前以及完成计划后1个月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HAMA量表包括14个项目,评分范围为0~56分,分值越高,焦虑程度越高;HAMD量表共17个项目,总分为37分,评分越高,抑郁程度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先进行正态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x̅±s)描述,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采用例(%)表示,采用X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
观察组出院前、出院后3个月、出院后6个月以及完成计划后1个月的LVEF、CO、SV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1。
2.2 两组6min步行试验情况比较
观察组出院前、出院后3个月、出院后6个月以及完成计划后1个月的6min步行试验距离均长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生活质量与自理能力比较
与干预前比较,两组完成计划后1个月MLHFQ、EHFSCB-9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3。
2.4 两组心理状态比较
与干预前比较,两组完成计划后1个月HAMA、HAMD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4。
3 讨论
心脏康复现已成为辅助CHF患者治疗的新方法。有研究显示CHF患者实施心脏康复运动具有安全性,可有效提高心肺储备功能,延长其对运动的耐力,提高其生活质量。
本研究显示,完成计划后1个月,两组的6min步行试验距离均长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完成计划后1个月的6min步行试验距离长于对照组,说明系统规范化心脏康复护理可有效提高CHF患者的运动能力。临床上,6min步行试验常用于评估心脏康复运动风险,从而为临床制定心脏康复运动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不仅可降低其运动的风险,还可提高运动耐力。系统规范化心脏康复护理不仅不会增加患者的心脏负荷,反而会有助于改善心脏功能,提高其运动能力。此外,系统规范化心脏康复护理可从患者心理、生理等各个方面提供帮助,将其身心状况调整至最佳状态,提高其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治疗,并督促其养成主动预防、治疗疾病的好习惯。LVEF、CO、SV可用于反映心脏功能状况的指标,可有效识别心脏损伤。本研究显示系统规范化心脏康复护理可有效改善CHF患者心脏功能。笔者认为原因在于:在进行心脏康复运动前,系统性、科学精准判断患者的病情状态,识别诱发CHF的危险因素,并纠正患者的不良行为习惯,从而使患者心脏功能得到有效改善;系统规范化心脏康复护理通过观察CHF患者的病情进展程度,并在疾病的不同时期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康复方案,有利于提高机体免疫能力,从而改善机体气血与心脏灌注,增强其心功能。
综上所述,在CHF患者中应用系统规范化心脏康复护理可改善其心功能,延长6min步行试验距离,有效提高运动能力、生活质量以及自理能力。
参考文献:略
作者:王水莲 李岩 邹凯 李晓云
单位: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三科
来源:国际护理学杂志2025年1月第44卷第1期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