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进展
急诊心血管疾病患者运动处方开发影响因素的质性访谈
作者: 孙妍 来源:现代临床医学发布时间:2025-04-02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造成死亡与残疾的主要原因。运动处方作为心血管疾病患者二级预防的重要手段,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然而,急诊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执行运动处方时常面临诸多挑战和影响因素。为深入了解这些影响因素,进而优化运动处方的实施效果,本研究采用质性访谈,对急诊心血管疾病患者开展深入调查,旨在为临床针对性开展心血管疾病患者运动处方实践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23年12月至2024年3月采用目的抽样法抽取四川省成都市1所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就诊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半结构化访谈,选取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业及病情严重程度的患者进行访谈。纳入标准:(1)前期在急诊科就诊的心血管疾病患者;(2)思维清晰,理解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良好;(3)患者知情同意并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1)访谈期间出现严重精神或躯体症状者;(2)因各种原因未能完成访谈者。


1.2 研究方法


1.2.1 研究类型


解释现象学质性研究方法。


1.2.2 样本量的确定


样本量以受访者提供的资料有重复出现且没有新的主题为标准,资料达到饱和为止。


1.2.3 访谈提纲拟定


访谈大纲基于文献分析、课题组讨论及健康促进模式理论依据制定,并根据模拟访谈与预访谈修改。访谈提纲如下:(1)您了解过心血管疾病吗?通过哪些途径了解?(2)您能描述一下您平时的体力活动吗?(3)您如何看待运动处方?能详细谈谈吗?(4)您觉得目前的体力活动量够吗?不够的原因是什么?(5)什么因素影响了您的体力活动量?能展开说说吗?(6)您希望能得到什么帮助?


1.3 资料收集


1.3.1 访谈前准备


访谈前使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短卷对患者体力活动水平进行测量,按照体力活动水平分为低、中、高3类。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检查录音设备,确保运行正常。


1.3.2 访谈过程


访谈由2名护理研究生负责,地点为急诊科就诊候诊区。其中一人负责访谈,围绕访谈提纲展开,偏离主题时引导受访者返回主题,给予适当回应,但不引导或评价。另一人负责录音与记录,详细记录受访者的非语言信号。访谈避免无关人员在场,每次访谈时间为30~60min,以受访者充分表达为宜。


1.3.3 访谈结束


访谈完成后,向受访者表示感谢,并告知内容转录成文字后会进行确认。


1.4 资料分析


访谈结束后24h内,将录音逐句转成文本并导入Nvivo12.0软件,向受访者确认不确定信息。根据访谈时间对受访者进行编码,2名研究者独立按照Colaizzi7步分析法分析资料,并交叉核对编码和归纳重复内容。


2 结果


2.1 受访者一般资料


共访谈了15例急诊心血管疾病患者,年龄为35~75岁,处于低、中、高体力活动水平的患者各5例,受访者编码为A~O。见表1。



2.2 访谈主题


通过对15例急诊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归类,提炼出2大主题,9个亚主题。见表2。



3 讨论


3.1 个人特质和经验因素影响


3.1.1 躯体健康状况不佳阻碍患者体力活动


本研究结果发现,躯体健康状况和心理情绪状态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体力活动有着重要的双向影响作用,躯体健康状况不佳通常会限制患者的运动能力。柳云等访谈结果显示,患者的躯体症状负担如疼痛、疲乏、手脚麻木等,是影响其体力活动的重要原因。Andersen等访谈结果显示,疼痛、恶心等症状是患者放弃活动的主要原因。此外,当患者合并慢性病数量越多,其体力活动不足的风险越大。体力活动不仅是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措施,更可以帮助患者减轻其他合并症带来的不适。因此,优化患者的躯体健康状况,对于增强其体力活动能力和提高运动处方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3.1.2 负性心理情绪阻碍患者体力活动


负性心理情绪往往削弱了患者参与体力活动的动力,而正性心理体验则显著提升了患者的坚持度。本研究访谈发现,部分患者在体力活动后负性心理情绪得到了缓解,进一步强调了体力活动改善患者情绪的潜力。体力活动不足、久坐等行为会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如身体满意度和自尊心下降、焦虑、抑郁等;相比之下,即使是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也可以预防和改善一般心理问题。本研究结果中,少数患者表明体力活动后负性心理情绪得到了缓解,也证明了这一点。


3.1.3 正性体验促进患者坚持体力活动


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先前体力活动经验直接影响其目前的运动行为,正性的体力活动体验,如舒适、愉悦和成就感,能够显著促进患者坚持并长期进行体力活动。先前不适的活动体验如疲劳、出汗等,可影响患者的体力活动状况,与郭程程等访谈结果一致。这一现象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尤为突出,可能与其对身体状况的敏感度较高以及对不适感的强烈反应相关。正性体验能够增强患者对体力活动的兴趣和动机,推动其逐渐将体力活动内化为日常习惯。因此,建议医务人员在为心血管疾病患者制定体力活动运动处方前,可以先了解患者喜欢的活动类型和先前的活动体验,也可以通过组织心血管疾病患者一起进行体力活动,鼓励患者在体力活动中建立正性体验。


3.2 行为特定的认知和情感因素影响


3.2.1 提高自我效能可促进患者体力活动


自我效能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坚持体力活动的关键驱动因素。本研究结果表明,自我效能水平高的患者更倾向于制定并执行活动计划,与张敏等研究结果一致。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可以通过逐步提高体力活动的强度、增加成功体验来实现。因此,医务人员在制定运动处方时,应关注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帮助其从简单的日常活动,如做饭、拖地、步行上下班等,逐步过渡到有组织、有计划的规律性体力活动,逐步增强患者的活动能力。


3.2.2 疾病认知不足会阻碍患者体力活动


疾病认知不足在本研究中被证实为体力活动的主要阻碍因素,有许多患者未充分认识到体力活动的益处。这提示医务人员在发现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时,应进行全面的健康宣教,让患者掌握疾病发生、发展、防控等相关知识,并定期根据患者知识掌握程度制定相应的方法,以不断增强其对疾病的认知。全面的健康教育不仅有助于提升患者对体力活动的积极态度,还能减少患者的运动惰性。


3.2.3 强化体力活动价值认知可促进患者体力活动


患者是否能够认识到体力活动对心血管疾病的有益价值,直接决定了其对体力活动的态度和参与程度。在本研究的访谈中,大部分患者具备对体力活动价值的正确认知,能够理解并接受体力活动在改善心血管健康方面的作用。然而,少数患者对体力活动的价值存在认知不足,认为运动对其健康改善的作用微弱或可有可无。这种认知差异可能源于多种因素,包括患者自身的健康素养、对心血管疾病及其病理机制的了解程度、过去体力活动的体验及其获得的益处等。


这与Scott等的研究结果一致,即慢性病患者在了解体力活动益处后,更有可能坚持长期的体力活动。一些患者对体力活动的价值认知不足,可能是因其未能在短期内看到运动对健康的明显改善效果,进而失去动力。为此,医务人员可以定期为患者进行健康评估,尤其是针对体力活动对关键健康指标(如血脂、血压、心率等)的改善效果进行反馈。这种实际效果的展示能够帮助患者直观地感受到体力活动的益处,从而增强其对体力活动的信任感和坚持运动的动力。患者能够逐渐认识到体力活动的长远价值,从而形成更为持续的健康行为。


3.2.4 同伴支持促进患者体力活动


在本研究中,部分患者明确表示同伴在体力活动中的示范和监督作用至关重要,这充分体现了同伴互动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坚持体力活动的积极影响。同伴群体的亲和性会促使有着类似外表特征、文化背景、态度及兴趣的人汇聚在一起,在共同活动(包括体力活动)的互动交流中,个体之间会产生和谐的人际关系,并且为彼此提供无形的鼓励和心理支持。同伴群体还通过互动和分享经验,帮助患者建立信心,增强自我效能。这种社交互动为患者提供了积极的心理体验,进一步促进了体力活动的持续性。Serrano-Fuentes等研究表示,朋友是对个体有影响力的第二大关系类型,其影响通常是积极的。在与亲密朋友的互动中,与已有健康生活方式的亲密朋友进行比较,并模仿其做法是提高体力活动水平的驱动因素。这一现象揭示了社交互动在健康行为形成中的关键作用,即通过建立与他人共同行动的纽带,个体更容易克服运动中的困难,并享受运动带来的成就感。这提示医务人员应为心血管疾病患者创造有利的条件和机会,充分调动能够利用的资源,如开展互助小组、团体教育等形式的活动,帮助患者扩展交友范围;同时通过分享其他患者的活动知识与经验,树立榜样力量,提升患者坚持参加体力活动的信心。


3.2.5 家庭支持可促进患者体力活动


家庭是患者的主要生活场所,是患者得到支持的直接来源。Sanz-Martín等研究发现,家庭对家庭成员的身心及健康行为有着直接影响。家庭成员的关心和正向鼓励为患者提供了情感支持,尤其在心血管疾病患者面临体力活动中的不适或心理负担时,家庭成员的陪伴能大幅提升患者的心理安全感。家庭成员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帮助患者制定并遵守运动计划,监督其体力活动的执行情况,并提供及时的反馈和鼓励。因此,建议医务人员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家庭成员进行同步指导,包括对心血管疾病的认识、树立对体力活动价值的正确认知,以及开展体力活动类型及注意事项的健康宣教等。


3.2.6 医疗及社区支持可促进患者体力活动


本研究发现,来自医疗机构和社区的专业指导显著促进了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体力活动参与性和持续性。大多数患者在访谈中提到,希望通过医生的专业指导来获取体力活动相关的知识,这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医务人员的建议往往被视为权威,患者会认真执行。因此,医务人员应重视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体力活动评估,识别并减少患者参与体力活动的阻碍因素,开展多学科协助工作,为患者提供专业指导和针对性制定运动处方,并定期回访患者的执行情况。


4 结束语


躯体健康状况、心理情绪状态、先前体力活动经验、自我效能、疾病认知、体力活动价值认知、同伴支持、家庭支持、医疗及社区支持,这些因素都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体力活动有着双向影响。降低阻碍因素,增强促进因素,发挥双向影响因素的积极作用,对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体力活动水平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略

作者:孙妍

单位: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

          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

来源:现代临床医学2025年4月第51卷第2期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登录后参与评论

登陆/注册

通过手机验证码即可完成注册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