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较为有效的方法,可纠正患者心率、心律异常 。术后护理是促进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康复的重要环节,适度运动不仅能改善患者心血管功能和运动耐量,预防心力衰竭的发生,还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但目前的运动康复护理较为统一,而不同患者个体差异大,术后恢复情况不一致,因此患者可接受的运动方法、时间、强度等均不同,导致患者康复效果不理想。本文观察个体化运动康复护理在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至2023年4月本院收治的65例行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符合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指征,且首次植入;年龄<75岁;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Ⅰ~Ⅱ级;意识清晰,具备正常的理解能力。排除标准:既往有心脏介入手术史;合并严重心、肺功能障碍;术前有运动功能障碍;合并认知功能障碍;合并影响研究结果的严重并发症。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内容了解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男21例,女12例;年龄47~74岁,平均(62.03±7.40)岁;疾病类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1例,房室传导阻滞12例;合并高血压21例,高脂血症9例,糖尿病5例。观察组男20例,女12例;年龄45~74岁,平均(61.34±7.60)岁;疾病类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0例,房室传导阻滞12例;合并高血压20例,高脂血症8例,糖尿病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心电图变化,如有异常立即通知医师处理;术后第1天适当进食清淡、高纤维、易消化的食物,如青菜粥、小米粥等,之后可逐渐恢复至正常饮食,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少食多餐,避免饮用浓茶、咖啡、酒等刺激性饮品;向患者及家属发放宣传手册,告知其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运动康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术后应尽早下床活动;术后24h绝对卧床休息,术后3~4d鼓励患者在病房内进行床边坐位或站立等轻度训练,术后5~7d协助患者进行抬腿训练、缓慢行走,循序渐进至上肢及肩关节的适当活动。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个体化运动康复护理。
(1) 成立运动康复护理小组。
由1名科室护士长任组长,组员包括4名科室护士、6名社区护士;组长负责审核个性化运动方案,并落实责任到具体护理人员;科室护士负责为患者建立运动康复护理档案,并制订个性化运动方案,同时对患者进行出院及返院运动指导;社区护士负责患者出院后的运动督导,协助患者落实各项康复运动。
(2) 个性化运动方案设计。
术后4周患者返院复查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根据代谢当量设定运动强度,结合患者运动意愿、日常喜欢的运动形式、运动习惯等制订个性化运动当量对照运动强度表,发放给患者。
(3) 运动方案实施。
①出院后1~4周:进行基础运动,包括腹式呼吸、主动深呼吸、吸气肌训练等,并逐渐增加快步走、爬楼梯等运动,避免重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若患者无不适,增加太极拳、平衡运动、瑜伽等运动,15~20min/次,3~5次/周。
②出院后5~8周:在基础运动上增加有氧运动,包括步行、骑功率自行车、慢速游泳、打乒乓球等运动,45min/次,3~5次/周,并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和耐受程度增加循环抗阻训练,包括扔沙包、举哑铃、推举、弹力带夹胸和扩胸等,20~30min/次,运动前后测量患者心率,以不感到心慌、头晕为宜。
③出院后9~12周:指导患者进行肌肉等长收缩训练,包括平板支撑、靠墙半蹲、俯卧撑、深蹲等,嘱患者根据自身耐受情况自主训练。
(4) 监督和随访。
患者定期回院复查完毕后,由护理人员引导至示教室,播放心脏康复运动相关视频,包括心脏康复的重要性、运动注意事项、运动方法等,并进行适时讲解,视频播放结束后,由护理人员进行运动示教,帮助患者掌握训练要点;社区护士每周对患者进行1次家访,了解患者恢复情况和每日运动情况,明确患者的运动项目、运动强度是否恰当,并及时调整训练计划。
(5) 两组均护理至术后12周。
1.3 观察指标
(1) 比较两组护理前后心功能指标水平。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
(2) 比较两组护理前后6min步行试验(6MWT)距离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选择平直的路面,要求患者尽可能快地行走,测量6min的步行距离;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患者日常活动能力 ,包括进食、修饰、洗澡、穿衣等10项,总分为100分,评分越高表明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3)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生命质量评分。
采用中国心血管病人生活质量评定问卷(CQQC)评估,包括体力、病情、医疗状况、一般生活、社会心理状况、工作状况等6个维度,共24个条目,评分越高表明生命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 检验,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护理前后心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护理前,两组LVEF、LVEDD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LVEF水平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LVEDD水平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护理前后6MWT距离、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6MWT距离、M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6MWT距离均长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长于对照组,两组MBI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护理前后生命质量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CQQ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CQQC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仍有部分患者预后不佳,与术后康复运动缺乏针对性有关 。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LVEF水平高于对照组,LVEDD水平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个体化运动康复护理根据患者运动意愿、日常喜欢的运动形式、运动习惯等情况制订,注重患者的个体化需求,更具针对性,更符合人性化的护理观念 ;同时,由科室护士长负责审核,社区护士负责运动督导,可保证个体化运动康复护理方案的有效实施 。个性化运动康复护理运动方案实施中,出院后早期进行基础运动,出院后中期增加有氧训练及太极拳、瑜伽等运动,之后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可循序渐进地帮助患者提高运动耐力,改善心脏血液循环,进而减轻心脏负担,还能改变患者的心肌纤维结构,改善心室重构,从而达到改善心脏生理功能的目的。
本研究结果同时显示,护理后,观察组6MWT距离长于对照组,MBI、CQQC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这一结果与文献报道相似 。分析原因为个体化运动康复护理督促患者及时复诊,向患者强调心脏康复的重要性,并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恢复阶段及时调整运动时间、强度、项目等,可提高患者康复训练的积极性,保证患者术后恢复期间持续进行有效的心脏康复训练,不仅能增强韧带、关节运动功能,提高患者肢体协调性,还能使肌纤维增粗、增多,增强患者肌肉代谢能力和骨骼肌力量,从而提高运动耐力和生命质量,加快术后康复进程 。
综上所述,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个体化运动康复护理可改善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心功能指标水平,延长6MWT距离,提高生命质量和日常活动能力评分,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护理。
参考文献:略
作者:解文静
单位: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2025年3月第37卷半月刊第6期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