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进展
老年人体力活动与死亡的关联研究
作者: 张传帝 斯淑婷 余运贤 来源:预防医学2024年11月第36卷第11期发布时间:2025-04-28

休闲时间体力活动(leisure time physical activi⁃ty,LTPA)增加与较低的死亡风险相关。一项队列研究发现,中度结合重度体力活动与全因死亡风险降低有关。美国运动医学学院和美国心脏协会2018年更新了《体力活动和公共卫生推荐》,推荐了中度和重度体力活动的低限阈值。但上述指南及研究均未明确体力活动的上限值,无法确定在达到最低要求后继续增加体力活动能否获得更好收益,并且缺乏轻度体力活动的推荐数据。此外,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体力活动作为影响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与死亡的关联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利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美国退休人员协会饮食与健康研究资料,探讨老年人体力活动不同时间或量、不同强度组合模式与全因死亡的关联。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研究资料来源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美国退休人员协会饮食与健康研究,这是一项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通过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特殊研究机构审查委员会审查,于1995年10月—1996年5月启动,向居住在美国6个州和另外2个大都市地区的350万名50~71岁美国退休人员协会成员邮寄调查问卷,收集人口学信息、饮食及生活方式等资料。566398人参与了基线调查,其中313829人于2004—2007年接受了随访调查。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随访问卷中有体力活动信息的调查资料,收集基线调查资料和随访资料,并排除代理应答(n=14155)或极端体力活动(轻度、中度和重度体力活动量在第99个百分位数以上)者(n=33602)。调查对象死亡资料通过匹配美国国家健康统计中心维护的国家死亡指数获得。


1.2 方法


1.2.1 体力活动评估


2004—2007年随访调查收集调查对象过去12个月的体力活动情况,包括轻度家务、中重度家务、中度户外杂务、重度户外杂务、家庭修理、照看儿童、照看成年人、步行锻炼、日常步行、慢跑或跑步、打网球等球类运动、打高尔夫球、游泳、骑自行车、其他有氧运动和举重或力量训练16项体力活动的平均每周活动时间。每周活动时间编码如下:0h (<5min)、0.08h、0.25h、0.5h、1h、1.5h、2.5h(2~3h)、5h(4~6h)、8.5h(7~10h)和12h (>10h)。体力活动强度根据代谢当量(metabolic equivalent,MET)判断,<3METs为轻度,3~<6METs为中度,≥6METs为重度,每项活动的MET乘以每周活动时间并求和,计算总体力活动量(MET-h/周)。


1.2.2 全因死亡定义


采用《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九次修订本)》(ICD-9)和第十次修订本(ICD-10)对死因进行分类。全因死亡指一定时期内各种原因导致的总死亡。以随访开始至调查对象死亡或随访结束日期(2011年12月31日)的时间计算随访人年数。


1.2.3 潜在混杂因素资料收集


收集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和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受教育程度、吸烟、饮酒、饮食摄入量、自评健康状况、维生素或矿物质补充情况、恶性肿瘤家族史、恶性肿瘤史、高血压史、高胆固醇血症史、帕金森病史、心脏病史和久坐时间等。饮食摄入量通过食物频率问卷计算,根据美国农业部1994—1996年对个人食物摄入量的持续调查数据,将每种食物的食用频率和份量转换

为摄入量。


1.2.4 体力活动时间、活动量、模式与全因死亡的关联分析


基于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别绘制总体力活动、轻度体力活动、中度体力活动和重度体力活动的每周活动时间、活动量与全因死亡风险的限制性立方样条图,限制性立方样条的节点数设定为4,控制混杂因素,可视化呈现体力活动与全因死亡风险的非线性关系。根据限制性立方样条图结果将体力活动时间、活动量各分为4组:0、拐点前、拐点后<体力活动时间或量的75%、拐点后≥体力活动时间或量的75%。按照体力活动强度(轻度、中度、重度)和每种强度活动时间(限制性立方样条图:0、拐点前、拐点后)可组合为27种体力活动模式。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不同体力活动时间、活动量、模式与全因死亡的关联。


1.3 统计分析


采用R4.0.2软件统计分析。定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的采用均数±标准差(±s)描述,不服从正态分布的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M(QR)]描述;定性资料采用相对数描述。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和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体力活动与全因死亡的关联。检验水准α=0.05。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分析266072名调查对象资料,年龄为(70.11±5.36)岁。男性155244人,占58.35%;女性110828人,占41.65%;受教育程度为大学以上62218人,占23.38%。BMI为25.0~<30.0kg/m297932人,占36.81%。自评健康状况为好211122人,占79.35%。总体力活动时间M(QR)为14.00(14.00)h/周,其中轻度、中度和重度活动分别为4.00(7.50)、6.25(8.50)和1.00(2.50)h/周;总体力活动量M(QR)为53.00(54.71)MET-h/周,其中轻度、中度和重度活动分别为11.00(20.00)、24.95(35.15)和6.00(18.25)MET-h/周。随访时间M(QR)为7.12(0.24)年,截至2011年12月31日,纳入的266072人中全因死亡36006例。


2.2 体力活动时间、活动量与全因死亡的关联


全因死亡风险随体力活动增加而下降;当总体力活动达到15.0h/周或50.0MET-h/周前,全因死亡风险下降较快,随着总体力活动继续增加,全因死亡风险下降趋势变缓(均P<0.001),见图1。全因死亡风险随轻度、中度和重度体力活动时间或量的变化趋势与上述相似,轻度体力活动拐点为5.0h/周或12.5MET-h/周,中度体力活动拐点为5.0h/周或25.0MET-h/周,重度体力活动为1.3h/周或12.5MET-h/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总体力活动、轻度、中度和重度体力活动时间或量与全因死亡风险降低存在统计学关联(均P<0.05);不同强度体力活动比较,中度体力活动的全因死亡风险相对较低,见表1。


图片


图片


2.3 不同体力活动模式与全因死亡的关联


按不同强度体力活动时间组合,调整混杂因素后,与无体力活动组相比,轻度(0.1~<5.0h/周)、中度(≥5.0h/周)和重度(≥1.3h/周)体力活动组合模式的全因死亡风险较低(HR=0.320,95%CI:0.286~0.357);而仅参与重度体力活动与全因死亡风险降低无统计学关联。见表2。


图片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一定范围的体力活动增加与全因死亡风险降低相关;当体力活动时间达到15.0h/周或总体力活动量达到50.0MET-h/周时,继续增加体力活动对进一步降低死亡风险的益处有限。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在完成相当于11.2MET-h/周的活动后,更高的体力活动量并没有进一步降低死亡风险,本研究结果与其类似。其他研究也报告了体力活动对死亡风险的益处在最高活动水平时会减弱。本研究总体力活动时间15.0h/周或总体力活动量50.0MET-h/周可作为每周体力活动上限的参考值。


针对不同体力活动模式的研究显示,轻度(0.1~<5.0h/周)、中度(≥5.0h/周)和重度(≥ 1.3h/周)体力活动组合,其全因死亡风险相对较低。CHASTIN等认为,轻度体力活动尽管不如中度、重度体力活动有效,但在居民日常生活中的可行性更高,建议在体力活动推荐指南中增补轻度体力活动的相关数据。


关于重度体力活动与全因死亡的关联,目前的研究结果存在争议。本研究未发现仅重度体力活动与全因死亡风险的统计学关联,与SHIROMA等报道类似。丹麦哥本哈根的一项研究发现,较高的职业性体力活动与全因死亡风险增加有关(高强度,OR=1.13,95%CI:1.01~1.27;极高强度,OR=1.27,95%CI:1.05~1.54)。试验显示,长期高强度运动会损害血糖调节能力,导致线粒体功能受损。但其他研究认为,高强度体力活动可促进健康,或剧烈体力活动比例与死亡风险呈负相关。


本研究利用大样本量的前瞻性队列,并且考虑了LTPA,探索了不同体力活动时间或量、不同体力活动强度组合与全因死亡风险的关联,为体力活动的上限值提供了参考,并推荐不同强度的体力活动以适当的比例组合。但研究也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体力活动资料来源于自填问卷,可能存在测量偏倚;饮食与体力活动的评估间隔近10年,且随访期间可能发生变化,影响两者的交互作用分析;该队列的参与者为老年人,限制了结果的外推。


参考文献:略

作者:张传帝 斯淑婷 余运贤

单位: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 杭州市临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 义乌市妇幼保健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义乌分院)

来源:预防医学2024年11月第36卷第11期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登录后参与评论

登陆/注册

通过手机验证码即可完成注册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