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瓣膜病(VHD)作为常见的心脏疾病之一,多发生于中青年人群,病人心脏瓣膜受到退行性改变、先天性发育畸形、风湿热等因素影响,造成心脏结构、功能异常,对心脏功能造成损害。重症VHD病人的病情程度相对严重,病死率较高,临床上多选择瓣膜置换术治疗,能够以人工瓣膜替换病变瓣膜,改善心脏组织结构。重症VHD病人的心肺储备功能极差,为促进病人术后恢复,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康复护理措施,使心、肺功能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生理活动。常规术后康复护理包含功能训练、饮食及用药指导等,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病人预后,但护理内容笼统、单一,整体效果有限。心脏康复操能够引导病人进行肢体运动、气息调节,使病人在运动过程中训练肢体功能,同时增加氧气摄入量,改善身体对氧气的利用与代谢能力。Ⅰ期心脏康复主要围绕病人术后1~2周进行,病人处于住院阶段,康复护理工作也在医院内部进行,由多学科团队共同讨论、协商,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本研究旨在探讨瓣膜置换术后应用心脏康复操联合Ⅰ期心脏康复护理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1月—12月于本院接受瓣膜置换术治疗的90例重症VHD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干预组(n=45)和对照组(n=45)。纳入标准:1)符合重症VHD的诊断标准,行瓣膜置换术治疗,符合手术指征;2)意识清醒,沟通能力、认知功能正常;3)病人或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合并肢体残疾者;2)合并恶性肿瘤者;3)合并心源性恶液质、急慢性感染、凝血功能障碍者;4)合并神经系统疾病者。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审批号:2023A005)。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康复护理,口头强调术后注意事项,叮嘱病人健康饮食,保持高蛋白、易消化、口味清淡饮食,多食用水果、蔬菜等维生素含量高的食物,并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私自停药、更改药量,为病人讲解药物治疗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指导病人学会病情的自我监测,叮嘱病人出现异常及时就医。指导病人进行翻身、坐起、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训练,翻身、坐起时注意动作缓慢,不宜动作幅度过大,缩唇呼吸时病人用鼻子深吸气,嘴巴呈口哨状进行呼气,注意吸气时将口唇紧闭,呼气时将胸部前倾、腹部内陷,尽量呼出全部气体。腹式呼吸时病人取坐位,使用鼻子呼吸,双手于前胸、上腹部放置,以松弛状态维持腹部肌肉,并注意吸气时缓慢向上抬腹部;待病人尽最大能力吸气后,腹部手对腹部进行按压,使腹部肌肉出现收缩状态;每次15min,每日2次或3次。指导病人进行躯体伸展、慢走等训练,每次30~60min,每周3~5次,根据病人耐受情况进行适当调整,运动强度以病人轻微疲劳为宜,干预3个月。
1.2.2 干预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心脏康复操联合Ⅰ期心脏康复护理,干预3个月。
1.2.2.1 心脏康复操
1) 呼吸吐纳: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臂前举,掌心向下,屈膝下蹲,同时将掌心向下按,平静呼吸,10s后缓慢站立,回归原位,重复9次。
2) 拍打: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臂向前上方举,双手掌握空心拳,先以右手掌拍打左臂,沿着上臂向手掌方向,再以左手掌拍打右臂,重复3次。
3) 背后七颠:目视前方,双手握拳并缓慢外旋,在双脚跟提起的同时吸气、内收肛门,停顿 2~3s,在双脚跟落下的同时呼气、自然松开肛门,重复 7次。
4) 内收外展: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先保持上身前屈45°,头颈前屈,双手掌微握拳,双臂交叉,再转换为上身后仰15°,双臂打开,头颈后伸,向前挺胸,重复 9次。
5) 朱雀南飞: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手交叠于腹部,掌心向上,上身微向前倾,双臂外旋,同时配合胸部前挺,双手掌内旋,回归原位,重复 3 次。
6) 左右冲拳: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微屈膝下蹲,双手掌握拳,分别置于腰部两侧,先左拳不动,向左前方冲出右拳,停顿2s,然后收回右拳,同时向右前方冲出左拳,重复 9次。
7) 周身旋转: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臂上举,与肩同高,分别向左、向右进行上身旋转,重复3次。
8)气贯丹田:目视前方,双臂上举,双手掌向外翻,掌心向下,将双臂于身体两侧缓慢落下,然后缓慢收脚至双脚并步。
1.2.2.2Ⅰ期心脏康复护理
1) 准备工作(术前):由1名康复师、1名护士长、1名主管医生、5名责任护士共同构成多学科团队,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提取VHD瓣膜置换术病人Ⅰ期心脏康复的最佳证据并汇总。
2) 评估及监测(术后1d至病人出院):综合评估病人的身心状况,密切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如呼吸频率、心率、血压等,并将其作为制定、实施护理计划的重要参考。
3) 日常护理(术后1d至病人出院):密切关注病人疼痛程度,严格遵医嘱应用镇痛药,并通过芳香精油、轻音乐等辅助病人睡眠;为病人制定个体化饮食方案,科学计算每餐能量摄入,在合理范围内满足病人的饮食偏好;对病人进行腹部热敷、按摩,若病人未解大便超过3d,酌情使用开塞露灌肠;借助微信公众号、动画、图文手册等形式,多元化讲解VHD、瓣膜置换术的相关知识。
4) 四肢运动(术后1~3d):指导病人运动上肢关节(手指、腕关节、肘关节等)、下肢关节(脚趾、脚踝、膝髋关节等),做屈伸、内翻、外翻动作,每组10次,每日2组。
5) 前臂运动(术后4~7d):使病人取平卧位,以大臂用力夹紧身体,小臂做屈伸动作,每次 10min,每日3次;使病人取平卧位,上肢平放在身侧,做握拳动作,最大力度地反复伸张手指,每组10~20次,每日2次或3次;指导病人拉、举上肢,做梳头、爬墙动作,每组10~20 次,每日2~3组。
6) 腿部运动(术后4~7d):使病人取平卧位,做抬腿、蹬腿动作,每组20~30次,每日2组或3组,运动时加用腹式呼吸,腿部上抬时呼气、回缩时吸气。
7) 肩关节运动(术后7d至病人出院前):指导病人上举手臂约90°,责任护士帮助病人前后旋转肩膀,并叮嘱病人做肩关节内旋、外展动作,每组10次,每日2组。
8)出院前指导(出院前1d至出院当天):病人办理出院前与其进行沟通,使其坚持进行心脏康复训练,包括平走、骑自行车等,叮嘱病人运动量不宜过大,出现异常时及时休息。
9)保存病人或家属电话、微信等联系方式,每周对病人进行随访,询问病人康复训练情况及病情改善情况,及时对病人康复训练方案进行调整;并叮嘱家属加强对病人病情的关注,对病人康复训练进行监督与帮助。
1.3 观察指标
1.3.1 心肺功能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测仪测定病人干预前和干预 3 个月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采用肺功能检测仪测定病人干预前和干预 3 个月后第 1 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呼气流量(PEF)。
1.3.2 运动耐力
干预前和干预 3 个月后指导病人在平坦的硬质地面走廊中来回步行,必要时放慢速度或短暂休息,测定6min 内步行的最大距离,记为 6min 步行距离(6MWD)[6],距离越远,表明病人运动耐力越好。
1.3.3 生活质量
采用中国心血管病人生活质量评估问卷(CQQC)[7]评估病人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后的生活质量,该量表包括体力(2个条目)、病情(6个条目)、医疗状况(2个条目)、一般生活(5个条目)、社会心理(7个条目)、工作状况(2个条目)6个维度,共 24个条目,总分为0~154分,评分越高,表明病人生活质量越好,该量表的 Cronbach'sα系数为0.91。
1.3.4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
比较两组病人干预 3个月后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心房颤动、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行t检验;定性资料采用例数、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肺功能(见表 2)
2.2 运动耐力、生活质量(见表 3)
2.3MACE(见表 4)
3 讨论
3.1 心脏康复操联合Ⅰ期心脏康复能改善心肺功能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 LVEF、FEV1、PEF 均高于干预前,LVEDD 低于干预前;且干预组LVEF、FEV1、PEF 均高于对照组,干预组 LVEDD 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因可能为,心脏康复操能够增强运动耐量,减轻机体氧化应激损伤,改善心肺氧合功能,从而减少心血管终点事件的发生。心脏康复操联合Ⅰ期心脏康复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能够全面评估病人身体状况,充分考虑到个体差异,并根据病人耐受程度制定适宜的训练方案,提高护理工作的科学性、可行性,使病人积极配合康复训练,不断强化心肺功能。在运动的同时有节律呼吸,能够扩大肺容量,促进肺内残余气体排出,并使病人在吸气时获得充足氧气,逐渐改善心肺氧合,增强心肺功能。联合干预还具有多样性特点,能够融合多项措施,降低病人功耗,增强肌肉耐力、协调性,帮助病人建立良好的呼吸模式,改善肺部通气功能,促进呼吸道内分泌物排出,增强心肺运动耐量。
3.2 心脏康复操联合Ⅰ期心脏康复能改善运动耐力与生活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 6MWD、CQQC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干预组6MWD、CQQC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赵瑞瑞等对110例接受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AVR)治疗的重症 VHD 病人进行分析,发现Ⅰ期心脏康复能够改善病人的心功能,增强术后运动耐力。赵迎春的研究显示,对 VHD术后病人应用Ⅰ期强化康复护理,能够改善病人的心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心脏康复操联合Ⅰ期心脏康复强调身心合一、动静结合,能够循序渐进地增加病人运动量,帮助病人逐渐适应运动强度,同时通过气息调节,促进机体氧摄入量增加,满足运动过程中机体耗氧需求,改善病人运动耐力。联合干预还可增强肌肉组织的摄氧能力、氧气输送效率,消除过量自由基,减轻小血管痉挛,降低心脏负荷,从而缓解病人疲劳感,改善机体代谢,提高整体生活质量。在干预过程中,将既往经验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能够使护理措施更为系统化、整体化,从而提升护理质量,为病人提供更多帮助,改善病人生活质量。
3.3 心脏康复操联合Ⅰ期心脏康复能降低 MACE 发生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干预组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因可能为,心脏康复操联合Ⅰ期心脏康复能发挥心血管改善效应,促进侧支循环开放,改善机体血液循环,从而保护心血管系统,避免心肌细胞过度负荷,降低 MACE发生率。联合干预重视对病人身体机能的调节,能够综合训练肌肉、关节,配合吸气、呼气,将氧气输送至全身各处,还可通过内收外展等动作刺激脊柱两侧神经元,调节神经兴奋性,减轻心脏受到的不良影响,降低MACE的发生风险。
4 小结
综上所述,心脏康复操联合Ⅰ期心脏康复应用于重症VHD瓣膜置换术病人,可促进其心肺功能改善,增强病人运动耐力,提高生活质量,降低MACE发生率。
参考文献:略
作者:赵子颖 吕蓉 王晶晶
医院: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来源:循证护理2025年6月第11卷第11期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