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少症是一种增龄相关的临床综合征,以肌肉量减少、肌肉力量下降为主要临床特征,若不能及时加以干预,随躯体功能持续减退,可增加跌倒、骨折致残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同时与心脏系统、呼吸系统疾病发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这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临床实践指南推荐,运动训练可作为肌少症的重要干预手段 。有氧训练是一种以有氧代谢为主要的运动干预方法,能有效提高心肌的收缩能力和肺部的摄氧量,还可以促进营养物质输送,以提高肌肉质量。抗阻训练对于改善肌肉量、肌力均具有独特优势,尤其是借助弹力带运动操作更为简便,且安全灵活,已被广泛应用于衰弱、失能老年人的功能锻炼和康复,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干预效果 ]。然而,至今尚无针对老年肌少症人群的最佳运动训练方案。基于此,本研究选取92例老年肌少症患者,旨在探讨有氧运动结合抗阻训练对患者躯体功能、肌肉力量的影响,以期为患者选择最佳运动干预方案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4月—2024年6月北京市石景山医院收治的92例老年肌少症患者。纳入标准:(1)均经临床检查确诊为肌少症 ;(2)年龄≥60岁;(3)认知功能正常,有一定的理解、沟通能力;(4)无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能独立行走并参与各项活动训练。排除标准:(1)心肺功能障碍;(2)合并骨骼、肌肉等严重病变;(3)疾病终末期患者,存在多脏器功能衰竭;(4)因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精神障碍无法配合。参照随机信封法分为对照组(有氧运动训练干预)45例和观察组(有氧运动结合抗阻训练干预)47例。对照组,男26例,女19例;年龄60~78岁,平均年龄(68.45±3.03)岁;体重指数18~26kg/m2,平均体重指数(22.31±0.76)kg/m2。观察组,男27例,女20例;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68.71±3.06)岁;体重指数18~26kg/m2,平均体重指数(22.28±0.72)kg/m2。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北京市石景山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获取所有患者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有氧运动训练干预,即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有氧运动方式,包括快步走、有氧健身操、自行车等;运动强度:60%最大心率(最大心率=207-0.7×年龄);运动时间:以患者耐受程度为宜,一般控制在30~45min;运动频率:5次/周,共进行3个月的干预。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抗阻训练干预。(1)训练前准备:在此阶段主要是评估患者是否具有基本的运动能力,即应具备一定的下床活动能力,随后由护理人员向患者讲解如何正确使用弹力带,并详细说明抗阻训练的好处,如能增加肌肉力量、改善功能能力等,同时还需强调在训练中应注意的各类事项及禁忌证,包括避免过度训练等。(2)热身训练:此阶段主要是提高患者肌肉温度、促进血液循环和增加关节活动度,以为后续抗阻训练做好准备,分别进行肩部环绕运动、腰部环绕运动、坐式原地踏步及原地垫脚。(3)弹力带抗阻训练:此阶段作为训练的核心,其包括以下动作,①弹力带扩胸,锻炼胸肌和肩部肌肉,增强上肢力量和胸廓扩展能力;②弹力带推胸,锻炼胸部及三头肌,以改善上肢推动力量;③弹力带弯举,主要锻炼二头肌,以改善上肢屈曲力量;④单侧蹬腿,主要为刺激大腿肌群,以改善下肢力量和稳定性;⑤坐姿交替抬腿,通过屈伸髋关节来对腹肌、髋屈肌及大腿前部肌肉进行锻炼;⑥髋关节外旋,改善髋部肌肉灵活性,以增强骨盆稳定性。(4)伸展训练:此阶段主要是在患者结束弹力带抗阻训练后,在缓解肌肉疲劳的同时增加肌肉柔韧性,具体包括上肢伸展运动、躯干伸展运动、下肢伸展运动。每周进行3次,每2天1次,每1个动作进行2~3组,每1组重复10次,两组动作间可休息1~2min,每次训练总时长控制在30~45min,共进行3个月的干预。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 肌肉质量:包括总肌肉量、四肢骨骼肌质量,分别于干预前、干预3个月采用人体成分分析仪对两组上述指标进行检测。
(2) 肌力指标:包括握力和四肢相对骨骼肌质量指数(relative 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RASM),分别于干预前、干预3个月采用握力计对两组握力进行测定,并于同期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RASM水平进行检测。
(3)躯体功能:分别于干预前、干预3个月采用简易躯体功能量表(short physical performance battery,SPPB)、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评估,SPPB包括平衡测试、直线步速测试、端坐起立时间3个方面,均采用5级评分法(0~4分),患者躯体功能与量表评分成正比 ;ADL量表包括吃饭、活动、穿衣等10个项目,评分范围0~100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与量表评分成正比 。
(4)生活质量:分别于干预前、干预3个月采用欧洲五维度健康量表(European quality of life-5dimensions,EQ-5D)评估,包括运动能力、自理能力等5个维度,总评分0~15分,其中总评分<2分表示生活质量极差,2~8分表示生活质量差,>8分表示生活质量良好 。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干预3个月肌肉质量比较
与干预前比较,两组干预3个月总肌肉量、四肢骨骼肌质量均升高,且与干预3个月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总肌肉量、四肢骨骼肌质量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干预前、干预3个月肌力指标比较
与干预前比较,两组干预3个月握力、RASM均升高,且与干预3个月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握力、RASM水平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干预前、干预3个月躯体功能评分比较
与干预前比较,两组干预3个月SPPB评分、ADL评分均升高,且与干预3个月对照组比较,观察组SPPB评分、ADL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干预前、干预3个月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与干预前比较,两组干预3个月EQ-5D评分均升高,且与干预3个月对照组比较,观察组EQ-5D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肌少症是老年人群常见、多发病,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世界范围内社区老年人肌少症患病率为9.9%~40.4%,预计到2050年患病总人数将达到5亿,故应引起临床重视 。有氧训练被认为是肌少症预防与控制的重要方法,具有强度低、有节奏的特点,可通过有氧代谢提高机体内氧气含量,从而促进心肺功能的提高,并提升肌肉力量,但单独应用的总体疗效仍有待进一步提升 。
抗阻训练是一种保持恒定运动速度的肌力抗阻运动方式,但传统依靠自身重量、健身器械进行训练的抗阻训练方法对患者身体素质要求较高,且存在一定的运动损伤风险,临床应用具有局限性。弹力带抗阻训练对训练场地、个体身体素质要求较低,且操作更为简便、安全,已被研究证实在多种增龄相关疾病健康管理中表现出较好的可行性和可接受性。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干预3个月对照组患者比较,同期观察组总肌肉量、四肢骨骼肌质量及握力、RASM更高,王磊等 研究报道,有氧运动结合渐进性抗阻训练能提高住院老年肌少症患者握力、RASM,支持本研究论点。分析原因可能是,有氧运动是一种以有氧代谢为主的周期性、节律性运动方法,可有效增强老年人肌肉蛋白新陈代谢和毛细血管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肌肉疲劳,并提高肌肉质量;而有规律的抗阻训练能加速骨骼肌的血液循环以及代谢,增加肌纤维横断面面积及肌肉质量;两者联合应用可发挥协同作用,从不同的运动代谢模式改善患者的肌肉质量、力量。
有研究表明,有氧运动结合抗阻训练能缓解老年肌少症患者肌肉流失的速度,提升肌肉力量,达到改善躯体功能的目的。也有研究表明,抗阻训练可大大改善肌少症患者身体功能表现(步速、椅站测试、握力等),并能够降低跌倒损伤等并发症发生风险,总体康复效果肯定,故有助于提升生活质量水平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干预3个月对照组患者比较,观察组SPPB评分、ADL评分及EQ-5D评分更高。进一步说明有氧运动结合抗阻训练能有效改善老年肌少症患者躯体功能,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弹力带抗阻训练灵活的动作设计及形式多样的训练技巧,有助于刺激神经对肌肉的募集,改善神经控制肌肉的协调能力,进而促进躯体活动功能、平衡协调功能的改善;同时,抗阻训练过程充分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身体耐受程度及时调整训练时间、强度,能大大提高生理舒适度,也极大地增强了运动锻炼的信心,故而有助于改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有氧运动结合抗阻训练能提高老年肌少症患者肌肉质量、力量,改善躯体功能,并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略 作者:李倩 申婷婷 史鑫鑫 王婉婷 医院:首都医科大学石景山教学医院 来源:《中外医学研究》第23卷第14期2025年5月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