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社会压力的增大,成年人的健康问题愈发受到关注。心肺耐力又称有氧耐力,其可反映人体长期进行有氧运动的能力,也是预测健康人群全因死亡和心血管事件的有效指标,在健康评估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最大摄氧量(maximum oxygen uptake,VO2max)已被证实是评估人体心肺耐力的灵敏指标。然而,目前社区成年人心肺耐力下降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仍有待深入探究。本研究旨在分析社区成年人心肺耐力下降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以期明确社区健康教育的重点方向,为提高社区成年人的整体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聚类抽样法选取2022-10-08至2022-11-31无锡市梁溪社区、滨湖社区成年人73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年龄20~59岁;(2)无器质性疾病、功能性损伤;(3)意识清楚,言语交流能力正常;(4)自愿参加无锡市国民体质测试,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有明显听力和语言表达障碍者;(2)心功能不全或患有心脏疾病者。剔除标准:(1)问卷数据不完整者;(2)中途退出研究者。本研究经过无锡市中心康复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编号:WXMHCIRB-AF/SC-08/01.0)。
1.2 调查工具
1.2.1 一般资料调查问卷
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调查受试者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BMI、合并症(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规律饮食情况、加餐情况、每日饮水量(2000~3000ml、<2000ml)、是否正常吃早餐、早餐口味(口味重、口味清)、是否在11:00-13:00吃午餐、因为减肥不吃晚餐情况(会/偶尔、不会)、晚餐后吃夜宵情况(会/偶尔、不会)、蔬菜摄入情况(多吃、少吃)、平时对肉类的选择(红白肉均衡、红肉较多)、日常饮食的追求(营养均衡、选择性吃)、血脂异常情况、血糖异常情况、运动次数(≥3次/周、<3次/周)。
1.2.2 12项一般健康问卷(G e n e r a l H e a l t hQuestionnaire-12,GHQ-12)
指导受试者使用GHQ-12自评心理健康情况, GHQ-12共包括12个项目,每项从“从不”到“经常”依次计1~4分,总分范围12~48分,分值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该问卷的Cronbach'sα系数为0.790。
1.2.3 中文版病人健康问卷抑郁自评量表(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PHQ-9)
采用中文版PHQ-9评估受试者的抑郁程度,该量表共包括9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0~3分4级评分法,总分范围0~27分,分值越高表明抑郁程度越严重。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57。
1.2.4 广泛性焦虑量表(General Anxiety Disorder-7,GAD-7)
采用GAD-7评估受试者的焦虑程度,该量表共包括7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0~3分4级评分法,总分范围0~21分,分值越高表明焦虑程度越严重。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98。
1.2.5 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Insomnia Severity Index,ISI)
采用ISI评估受试者的失眠严重程度,该量表共包括7个条目,每个条目评分范围0~4分,总分范围0~28分,分值越高表明失眠程度越严重。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04。
1.3 VO2max评估及分组
依据《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及标准(成年人部分)》,采用GMCS-GLC3功率车测定受试者的VO2max,具体操作:调整功率车座椅的高度,指导受试者坐在功率车上并微屈膝关节,固定双足并保持腰背直立踩踏7min,在此期间以60r/min的速度匀速蹬踏,逐渐阶梯式增加阻力,实时监测受试者的心率、功率及摄氧量(oxygen uptake,VO2),直至受试者的心率接近最大预测值(最大预测值=220-年龄),以其出现主观力竭〔Borg主观体力感等级量表(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RPE)≥18分〕或心率异常(心率<60次/min或>100次/min)作为试验终止条件。试验结束后,受试者可通过放松骑行、慢走、扩胸等运动恢复5min。计算VO2max。VO2max=(最终功率×10.8)/体质量+7。根据《国民体质测定标准(2023年修订)》采用VO2max百分制评分体系,将得分≥60分者纳入心肺耐力正常组,<60分者纳入心肺耐力下降组。
1.4 质量控制
在研究实施阶段,多渠道招募参与者,对调查员进行专项培训,并依据体质测定标准流程采集数据。通过预调查优化调查流程,校准设备并进行标准化操作,最后对问卷进行逻辑核查。双人记录测定结果,标记异常结果,并经专家组讨论处理,确保调查流程规范、数据准确可靠。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社区成年人心肺耐力下降的影响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1 临床资料
730例成年人中,男344例(47.1%),女386例(52.9%);年龄:20~44岁368例(50.4%),45~59岁362例(49.6%);BMI:<18.5kg/m221例(2.9%),18.5~<24.0kg/m2322例(44.1%),24.0~28.0kg/m2261例(35.7%),>28.0kg/m2126例(17.3%);合并症:糖尿病7例(1.0%),高血压35例(4.8%),高脂血症3例(0.4%);规律饮食661例(90.6%);会加餐406例(55.6%);每日饮水量:2000~3000ml533例(73.0%),<2000ml197例(27.0%);正常吃早餐650例(89.0%);早餐口味:口味重144例(19.7%),口味清586例(80.3%);在11:00—13:00吃午餐256例(35.1%);因为减肥选择不吃晚餐:会/偶尔587例(80.4%),不会143例(19.6%);晚餐后吃夜宵:会/偶尔388例(53.2%),不会342例(46.8%);蔬菜摄入情况:多吃432例(59.2%),少吃298例(40.8%);平时对肉类的选择:红白肉均衡508例(69.6%),红肉较多222例(30.4%);日常饮食的追求:营养均衡399例(54.7%),选择性吃331例(45.3%);血脂异常195例(26.7%);血糖异常66例(9.0%);运动次数:≥3次/周489例(67.0%),<3次/周241例(33.0%);GHQ-12评分为17.0(14.0,22.0)分,PHQ-9评分为4.0(1.0,7.0)分,GAD-7评分为1.0(0,3.0)分,ISI评分为2.0(0,6.0)分;心肺耐力下降70例(9.6%)。
2.2 心肺耐力正常组与心肺耐力下降组临床资料比较
两组合并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者占比,加餐情况、每日饮水量、在11:00—13:00吃午餐情况、因为减肥选择不吃晚餐、晚餐后吃夜宵情况、平时对肉类的选择、GAD-7评分、IS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年龄、BMI、规律饮食情况、正常吃早餐情况、早餐口味、蔬菜摄入情况、日常饮食的追求、血脂异常者占比、血糖异常者占比、运动次数、GHQ-12评分及中文版PHQ-9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社区成年人心肺耐力下降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性别(赋值:男=0,女=1)、年龄(赋值:45~59岁=0,20~44岁=1)、BMI(赋值:18.5~<24.0kg/m2=0,<18.5kg/m2=1,24.0~28.0kg/m2=2,>28.0kg/m2=3)、糖尿病(赋值:无=0,有=1)、高血压(赋值:无=0,有=1)、高脂血症(赋值:无=0,有=1)、规律饮食(赋值:是=0,否=1)、加餐(赋值:不会=0,会=1)、每日饮水量(赋值:2000~3000ml=0,<2000ml=1)、正常吃早餐(赋值:是=0,否=1)、早餐口味(赋值:口味清=0,口味重=1)、在11:00—13:00吃午餐(赋值:是=0,否=1)、因为减肥不吃晚餐(赋值:不会=0,会/偶尔=1)、晚餐后吃夜宵(赋值:不会=0,会/偶尔=1)、蔬菜摄入情况(赋值:多吃=0,少吃=1)、平时对肉类的选择(赋值:红白肉均衡=0,红肉较多=1)、日常饮食的追求(赋值:营养均衡=0,选择性吃=1)、血脂异常(赋值:否=0,是=1)、血糖异常(赋值:否=0,是=1)、运动次数(赋值:≥3次/周=0,<3次/周=1)、GHQ-12评分(实测值)、中文版PHQ-9评分(实测值)、GAD-7评分(实测值)、ISI评分(实测值)作为自变量,社区成年人心肺耐力情况作为因变量(赋值:正常=0,下降=1),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BMI、血脂异常、运动次数、中文版PHQ-9评分是社区成年人心肺耐力下降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见表2。
讨论
心肺耐力指人体在进行有氧运动时心肺系统向全身组织器官供应氧气以及组织器官利用氧气进行能量代谢的能力,其不仅能够反映心肺功能,还与机体代谢水平、运动能力和整体健康状况密切相关。有研究指出,心肺耐力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相关,也是全因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尽早发现低心肺耐力者并及时干预,对于慢性病尤其是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尤为重要。因此,准确测定心肺耐力有助于及时发现个体的健康隐患,为制定个性化的健康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对于预防疾病、促进人体健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VO2max是体质测评项目之一,是评定人体心肺耐力的标准指标。研究表明,VO2max与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负相关,VO2max每提高1MET,癌症发病及死亡风险将分别降低7%、9%。另有研究表明,VO2max与年龄、体力活动、BMI、肢体肌肉力量和敏捷性、居住地、受教育程度、职业、经济状况、吸烟等相关。本调查结果发现,社区成年人心肺耐力下降率为9.6%,显著低于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检查调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s,NHANES)报告的15.2%,但高于日本厚生劳动省2022年数据报告的7.8%,这一差异可能与不同国家、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肥胖率及体育锻炼普及率等有关。本调查结果显示,女性是社区成年人心肺耐力下降的保护因素,社区成年女性心肺耐力下降的风险是男性的0.453倍,与PALAU等报道的女性因生理结构差异更易发生VO2max下降及美国运动医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ACSM)指出的成年男性VO2max均值(42~48ml·kg-1·min-1)较女性(35~42ml·kg-1·min-1)高15%~20%不符,分析原因为:相关研究指出,规律运动能够有效增强心肺功能,且低BMI有利于维持良好的心肺耐力。近年女性的健康意识较男性强。《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报告(2022年)》显示,女性体育锻炼率(32.6%)年增幅达2.3%,超过男性的1.8%,表明女性更加注重通过运动来维持身体健康,这有利于降低其心肺耐力下降风险。
本研究结果显示,20~44岁是社区成年人心肺耐力下降的保护因素,20~44岁社区成年人心肺耐力下降的风险是45~59岁社区成年人的0.348倍,与韩国国家健康和营养检查调查(Korean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Examination Survey,KNHANES)结果一致。分析原因: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心肺结构逐渐退化,如出现心肌纤维化、肺泡弹性减小等,导致心肺耐力下降,中年人群心肺耐力下降显著。有研究指出,运动能够刺激心肺系统,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肺通气/换气功能。因此,针对中老年人群特点,设计低强度、长时间的有氧运动如慢跑、太极拳等,既能避免过度运动对身体造成的损伤,又能持续刺激心肺系统,提高心肺耐力。
本研究结果显示,超重(BMI24.0~28.0kg/m2)和肥胖(BMI>28.0kg/m2)的社区成年人心肺耐力下降风险分别是正常体质量(BMI18.5~<24.0kg/m2)社区成年人的5.347倍、15.977倍,与AUNE等进行的Meta分析结果一致。分析原因:超重/肥胖人群体内脂肪含量较高,血容量随之增加,这不仅会增加心脏负荷,还会导致心脏结构改变如心肌肥厚等,进而影响心功能。同时,当机体出现肌肉脂肪浸润时,会严重影响肌肉代谢及收缩功能。此外,超重/肥胖人群多存在运动量不足、代谢紊乱如胰岛素抵抗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可共同导致心肺耐力下降。
本研究结果显示,血脂异常是社区成年人心肺耐力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有研究表明,LDL-C每升高1mmol/L,VO2max下降2.1ml·kg-1·min-1。分析原因,血脂偏高,则血液中脂质成分较多,血液黏稠度增加,这会导致血流速度减慢,进而增加心脏负荷。同时,过多脂质沉积于血管壁上,较易形成粥样硬化斑块,严重时可导致血管狭窄,影响心脏及全身组织的血液供应,减少氧供,进而导致心肺耐力下降。另有研究表明,血脂过低会极大程度地降低心功能,从而降低氧气使用效率。血脂异常可导致代谢紊乱,减少心肌细胞和骨骼肌细胞对氧气的摄取和利用,进而导致细胞能量代谢降低。此外,血脂异常人群通常伴有饮食习惯不佳、缺乏运动,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可加重心肺功能损伤,从而导致心肺耐力下降。与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NCEP)相比,我国人群血脂异常控制率、治疗率和知晓率均处于低水平。因此,笔者建议将血脂管理嵌入社区健康教育:针对LDL-C≥3.40mmol/L人群,重点干预红肉摄入量,同时强化“运动-饮食-药物”协同管理。
本研究结果显示,运动次数<3次/周是社区成年人心肺耐力下降的危险因素,运动次数<3次/周者心肺耐力下降的发生风险是运动次数≥3次/周者的4.177倍,与MOHAJAN等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原因:经常运动有助于增强心肌收缩力,使心脏每次泵血时能够输出更多血液,以为机体提供充足氧气;在运动过程中,人体心肌收缩力、每搏输出量均有所增加,骨骼肌细胞线粒体数量也随之增多,从而激活相关有氧酶的代谢活动,使心肺耐力提高。同时,长期运动可增强心肺功能,而运动次数过少,心肺系统无法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刺激,其功能难以得以提高甚至逐渐衰退。此外,缺乏运动还可能出现体质量增加、血脂异常等问题,进一步影响心肺耐力。与加拿大“运动是良医”计划相比,本社区运动干预存在结构性不足,如仅关注每周运动次数,并未分析运动强度、方式、时间等因素。未来需引入“运动处方”理念,根据年龄、BMI和心理健康状态制定个性化方案,如为抑郁人群设计团体骑行、广场舞等社交型运动,同步改善心理与生理健康。
本研究结果显示,中文版PHQ-9评分升高是社区成年人心肺耐力下降的危险因素,这与WHO关于抑郁导致运动意愿下降、能量代谢紊乱的理论一致。分析原因:抑郁会导致患者长期处于消极情绪中,对运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大幅度降低,故其日常运动量较少,进而导致心肺功能下降。同时,抑郁还会引起能量代谢紊乱,导致患者出现过度进食或食欲不振,进而引起体质量变化和代谢异常。此外,抑郁还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对心肺功能的调节功能,使心脏和肺部的工作效率下降。而且,抑郁患者常伴有睡眠障碍,睡眠不足或质量差会进一步影响身体功能,导致心肺耐力下降。荷兰抑郁与焦虑研究(Netherlands Study of Depressionand Anxiety,NESDA)已将心肺功能测试纳入抑郁症患者的常规评估指标,而国内鲜有心理健康筛查中同时开展心肺功能评估的研究。因此,建立“体卫融合”的筛查机制(如在体质测试中同步开展PHQ-9筛查),对高风险人群实施“运动干预+心理疏导”双轨管理,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结论
综上所述,社区成年人心肺耐力下降发生率为9.6%。性别、年龄、BMI、血脂异常、运动次数、抑郁程度是社区成年人心肺耐力下降的独立影响因素。未来在社区实践中,建议构建“三级干预体系”:一级预防即针对全人群,通过健康讲座、步道打卡等提高其运动意识;二级干预聚焦高风险人群(BMI≥24.0kg/m2、PHQ-9评分≥10分者),实施“运动处方+心理调适”组合方案;三级干预即联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血脂异常、糖尿病患者进行药物-运动-饮食协同管理。参考无锡市“康复医院-社区卫生站-居民”三级联动模式建立心肺耐力数据库,动态追踪干预效果,形成“评估-干预-反馈”闭环。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1)仅关注运动次数,未深入调查社区成年人的运动强度、方式、时间等因素,今后研究中应完善上述指标以更好地指导社区人群建立良好的运动习惯;(2)纳入样本量有限,年龄段覆盖不全,今后需深化研究并拓宽范围。
参考文献:略
作者:陶夏岚 计樱莹 方萍 谢玉宝 王彤
单位:南京医科大学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康复医院康复治疗科 江苏省无锡市中心康复医院科教科 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康复医院康复科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中心
来源: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5年8月第33卷第8期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