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是导致我国居民死亡的首位病因,冠脉介入术是再通狭窄冠脉、恢复心肌血供的有效手段。尽管如此,介入治疗本身无法中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并且植入支架内可能发生再狭窄,患者仍然是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人群。因此,在冠脉介入治疗后进行二级预防以保护缺血心肌、改善心脏功能、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心脏康复是针对心血管的一种运动康复手段,是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冠脉介入治疗后心脏康复的主要内容是适当强度的有氧运动。随着近些年运动医学的进步,抗阻运动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受到越来越多关注,该运动方式能够显著改善骨骼肌和心肌功能。一项动物实验证实抗阻运动通过刺激卵泡抑素样蛋白1(Follistatin⁃like protein1,FSTL1)和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表达的方式减轻心肌梗死大鼠的心肌损害。为认识抗阻运动在介入治疗后的应用价值,本研究观察抗阻运动联合心脏康复对冠脉介入治疗后心功能及血清FSTL1、mTOR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24年1月至2024年8月在山西医科大学附属运城市中心医院进行冠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冠心病的诊断标准;②接受冠脉介入治疗;③介入术后临床症状稳定,能够进行康复训练。排除标准:①既往有介入治疗病史;②存在术后康复训练禁忌症;③合并骨关节系统疾病;④合并呼吸系统疾病、肝肾功能不全。本研究取得入组患者知情同意,医院临床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方案。
将入组患者根据术后干预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n=62)和对照组(n=58)。观察组中男性34例、女性28例,年龄(56.51±6.62)岁,体质量指数(23.58±3.85)kg/m2,术前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分级:Ⅰ级26例、Ⅱ级22例、Ⅲ级14例;对照组中男性33例、女性25 例,年龄(55.77±6.19)岁,体质量指数(23.26±3.46)kg/m2,术前NYHA分级:级23例、Ⅱ级26例、Ⅲ级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干预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术后常规心脏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心脏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开展抗阻运动。
1.3 指标检测方法
1.3.1 血清指标的检测
干预前及干预后8周,分别于空腹时采集外周静脉血6mL,分离血清后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肌钙蛋白 I(cTnI)、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肌酸激酶同工酶⁃MB(Creatine Kinase⁃MB,CK⁃MB)、肌红蛋白(Mb);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 FSTL1、mTOR、IL⁃1β、IL⁃6、Bax、Caspase⁃3水平。试剂盒均购自海西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对待测样本和标准品的光密度值进行测定,根据标准品的光密度值绘制标准曲线,将待测样本的光密度值代入标准曲线、计算FSTL1、mTOR、IL⁃1β、IL⁃6、Bax、Caspase⁃3的水平。
1.3.2 心功能的评价
干预前及干预后8周,分别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LVEF)和左心室短轴缩短率(Fractional Shortening,FS)。进行6分钟步行实验(6MWT),在病房走廊内被测量长度50米的路线,在医护陪同下让患者根据身体所能承受的情况快速步行6分钟,测量患者的最大步行距离。
1.3.3 功能、症状及生活质量评价
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eattle Angina Questionnaiire,SAQ)评价患者的机体功能和心绞痛症状,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机体功能越好且症状越轻;采用中国心血管病人生活质量评定问卷(China questionnaire of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s,CQQC)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总分154分,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3.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t检验,组内干预前与干预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清心肌指标的比较
两组干预前的血清 cTnI、CK⁃MB、LDH、Mb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的血清 cTnI、CK⁃MB、LDH、Mb 水平均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的比较
两组干预前的LVEF、FS、6MW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的 LVEF、FS、6MWT 均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血清FSTL1、mTOR 的比较
两组干预前的血清FSTL1、mTOR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的血清FSTL1、mTOR水平均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2.4 两组患者血清炎症及凋亡标志物的比较
两组干预前的血清IL⁃1β、IL⁃6、Bax、Caspase⁃3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的血清 IL⁃1β、IL⁃6、Bax、Caspase⁃3水平均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4。
2.5 两组患者临床评分的比较
两组干预前的SAQ评分、CQQ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的SAQ评分、CQQC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 讨论
冠心病患者会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出现管腔狭窄,斑块破裂会导致血栓形成并使血管闭塞、发生心肌梗死,危害生命安全。冠脉介入治疗能够明确责任血管并进行疏通,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心脏康复训练是冠脉介入治疗后的重要干预手段,具体是指通过多种协同且有目的的训练措施、主要是有氧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干预,用于冠脉介入术后能够改善心功能、降低远期心血管事件及心血管死亡的风险。
抗阻运动是针对关节及躯干肌群的屈伸训练,能够与心脏康复中的有氧运动训练能够形成互补。因此,本研究将抗阻运动联合心脏康复用于冠脉介入治疗后的干预。抗阻力运动通过肌肉对抗沙袋、弹力带进行运动训练的方式增强骨骼肌耐力并逐步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力,进而有利于减轻心血管负担、降低心肌做功,最终有利于改善心肌功能。本研究通过多个维度对患者的心功能进行评价。首先,血清 cTnI、CK⁃MB、LDH是反映心肌损伤程度的心肌酶指标,在心肌细胞损伤过程中从细胞内释放至细胞外,进而导致血清中相应指标水平升高。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的两组LVEF、FS、6WMT距离均较干预前升高,且联合干预后的各项指标水平更高,表明抗阻运动联合心脏康复改善冠脉介入治疗后心功能的效果更为显著。
根据郝美丽的动物实验结果,抗阻运动改善大鼠心功能的作用与刺激FSTL1以及 mTOR的表达有关。FSTL1是来源于骨骼肌的分泌型糖蛋白,运动锻炼增强骨骼肌强度的同时也增加 FSTL1的表达和释放。FSTL1随血液循环作用于全身多个脏器并调节能量代谢、细胞生物学特征。mTOR是受FSTL1调控的下游靶蛋白之一,mTOR的表达上调能够抑制细胞凋亡以及炎症反应,进而在多种组织损伤模型中发挥保护作用。本研究的结果表明抗阻运动联合心脏康复能够在冠脉介入治疗后更显著地增加FSTL1和mTOR水平。mTOR调控的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是心肌缺血缺氧损伤以及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的重要生物学环节,IL⁃1β、IL⁃6是介导炎症反应级联激活的促炎因子,反映炎症水平;Bax、Caspase⁃3是发挥促凋亡作用的分子,反映凋亡水平。本研究的结果表明抗阻运动联合心脏康复能够在冠脉介入治疗后更显著地减轻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以上结果提示抗阻运动联合心脏康复能够在冠脉介入治疗后增加FSTL1、mTOR,进而减轻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最终发挥心肌保护作用。
综上所述,抗阻运动联合心脏康复改善冠脉介入治疗后心功能,同时增加血清FSTL1、mTOR水平并减轻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
参考文献:略
作者:皇甫晓 王冰 尚郭丽 古肖峰 李佳毅 卫莹
单位:山西医科大学附属运城市中心医院
来源: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2025年7月第17卷第7期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