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是心血管系统常见疾病,严重影响生命健康。冠心病因冠状动脉内壁积聚脂肪、钙质等物质形成硬化斑块,导致血管狭窄,影响心脏血液供应,患者常伴随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病,病情复杂难控。除药物治疗外,康复治疗也很重要,包括有氧运动、力量训练等多种形式,可制定个性化训练计划,分阶段康复训练更科学,根据患者情况分不同阶段,逐步增加训练强度,改善血液循环,减轻心脏负担,提高运动能力,增强自信。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研究选取近期收治老年冠心病患者以分阶段康复训练,效果理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23年1~12月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5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男41例,女34例;年龄64~78岁,平均(68.35±3.69)岁。研究组,男40例,女35例;年龄63~79岁,平均(68.19±3.89)岁。两组一般资料(P>0.05)。本院伦理学委员会同意,知情同意。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符合冠心病诊断,经冠脉造影确诊;
②年龄均≥60周岁;
③依从性良好,配合本实验安排。
1.2.2 排除标准
①严重基础疾病;
②脑卒中、脑梗死病史等;
③精神、心理上存在问题,无法依从本研究的安排;
④日常生活不便、活动能力下降;
⑤失访。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常规治疗及教育,对血压、血糖、血脂管理。
1.3.2 研究组
分段式康复训练:第一阶段:在专业康复治疗师的督导之下,借助辅助性弹力带实施康复训练,具体包含站立状态下的外旋动作练习,同时确保患者的手掌维持朝上状态,且肘部紧密贴合于腰部。第二阶段:患者需紧握弹力带,将其妥善安置于腰部两侧,随后执行肩部下沉与腹部内收的动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后伸运动。第三阶段:开展弓步训练,特别注重肩部下沉的姿态维持、手掌朝上、腹部紧缩以及肘部向腰部方向施压的动作规范。第四阶段:患者需维持一个自然的站立体态,双脚分开,宽度与肩同宽, 确保腹部肌肉收紧,背部保持挺直,双手紧贴身体两侧,随后进行缓慢而有序的运动。稳定的下蹲与起立动作。在仰卧位蜷腹训练过程中,患者须将双腿抬升至与地面保持平行状态,双手置于头部后方,在确保呼吸节律维持均匀且平稳的状态下,患者需保持下半身静止不动,上半身逐渐朝向腿部屈曲,随后再缓慢恢复至初始体位。在进行康复训练时,患者的运动强度应当被精确地调控在最大承受负荷的40%~60%区间内, 此强度范围适宜于四肢功能的锻炼。每组动作要求精准重复执行20次,整体训练分为3组进行,每组动作间隙需确保患者有3min的休息时间,整个训练计划建议每周实施2次。此外,为保障训练过程的安全性,必须对患者的心率及血压指标进行严密且持续的监测。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4.1 心肺功能指标、自我效能评分
心肺功能指标包括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每分钟最大通气量、6min步行距离。自我效能共10条评估项,采用Likert 4级评分,总分在10~40分之间,分数越高,表示个人的自我效能感越强。
1.4.2 比较两组患者训练前后的冠心病自我管理量表评分
包含7个维度,共计27条评估项,用于评估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每个项目采用Likert5分制进行评分,总分范围在27~135分之间,得分越高表示个体在自我管理方面的表现越优秀。
1.5 统计学方法
以SPSS25.0版分析。以均数±标准差(x̅±s)示计量资料中符合正态分布数据,t检验比较;以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 χ2检验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肺功能指标、自我效能评分
训练后,两组心率、呼吸频率低于本组训练前,研究组较对照组更低, 血氧饱和度、每分钟最大通气量、6min步行距离、自我效能评分高于本组训练前,研究组较对照组更高, (P<0.05)。见表1。
2.2 冠心病自我管理量表评分
训练后,两组冠心病自我管理量表评分高于本组训练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 (P<0.05)。见表2。
3 讨论
在日常的健康管理中,有氧运动具有较大的重要性,但同样对于力量的训练在整体健康中占有重要作用。通过增强心肺功能和提高肌肉力量,患者能够更好地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类挑战,诸如攀爬楼梯、搬运重物等。此外,这些康复训练措施在提升患者心理健康水平方面也发挥着积极作用。运动能够刺激内啡肽等愉悦激素的释放,有效缓解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从而增强患者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因此,在患者的康复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康复训练这一重要手段。尽管康复训练在提升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改善预后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这一领域的研究仍然显得相对不足。冠心病患者的康复训练作为一个复杂的医疗过程,不仅涉及到生理机能的恢复,还需要考虑到患者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在临床的实践中,有必要对康复训练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以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康复方法,从而更好地满足冠心病患者的康复需求。
分阶段康复训练作为一种系统化的康复过程,其核心理念是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康复阶段的不同,制定针对性的训练计划。通过分阶段实施,患者能够逐步适应并提升身体功能,最终实现全面康复。康复训练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是恢复性锻炼阶段:在这一阶段,患者需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通过一些简单的运动动作(如伸展、放松等),逐步适应身体活动,旨在帮助患者恢复肌肉力量、关节灵活性和心肺功能,为后续阶段的康复训练打下坚实基础。在这一阶段,专业人员的指导和监督至关重要, 以确保患者能够正确地进行锻炼,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②第二阶段是低强度活动阶段:在这一阶段,患者可以进行一些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骑自行车等。除了上述两个阶段外,康复训练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设置更多的阶段。例如,针对一些病情较重的患者,可以设置强化训练阶段,通过更专业的训练设备和手段,帮助患者更快地恢复身体功能。同时,针对一些需要心理干预的患者,可以设置心理治疗阶段,通过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患者克服心理障碍,更好地融入社会。这些活动可以进一步促进患者身体机能的逐步恢复,继而达到提高心肺功能的目的,增强体力和耐力。
③第三阶段是体能提升阶段:在这一阶段,患者需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逐步增加活动强度和时间,以提高体能水平。同时,患者还需要注意运动过程中的安全,避免过度运动导致身体受伤。
④第四阶段是协调性和运动技巧练习阶段:在这一阶段,患者需要进行一些协调性练习和运动技巧训练,以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这些练习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效率,减少运动损伤的风险。⑤最后阶段是回归基线练习阶段:在这一阶段,患者需要逐渐回归日常活动,全面恢复身体功能。专业人员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逐步适应生活和工作。通过这一系列分阶段的康复训练,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提升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还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鼓励,更好地应对康复挑战。此外,随着医学技术进步和康复理念更新,冠心病患者康复需求改变。例如,通过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智能穿戴设备等,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科学化的康复训练方案,提高康复效果。分阶段康复训练是提升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科学的康复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恢复健康、回归正常生活。
本研究中,训练后,两组心率、呼吸频率低于本组训练前,研究组较对照组更低,而血氧饱和度、每分钟最大通气量、6min步行距离、自我效能评分高于本组训练前,研究组较对照组更高,(P<0.05)。训练后,两组冠心病自我管理量表评分高于本组训练前,且研究组较对照组更高(P<0.05)。结果表明,通过加强康复训练研究,制定个性化的分阶段康复训练计划,老年冠心病患者可以更好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老年冠心病患者以分阶段康复训练, 能提升患者心肺功能,增强自我效能以及冠心病的自我管理能力,成果满意。
参考文献:略
作者:许剑丽 吴珍珍 林桂兰 柯巧滨 曾小艳
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10医院
来源: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5年10月第19卷第20期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