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功能康复是现代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内容.心肺功能是人体生理功能的根基.心肺功能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进程。循证医学显示,心肺康复是通过全面、规范的评定,采取药物、运动、营养、教育、心理等综合医疗干预手段进行心肺康复治疗,能有效提高患者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促进其回归家庭和社会生活。本篇分享由中医康复临床实践指南·心肺康复制定工作组制定的《中医康复临床实践指南·心肺康复》供广大同行学习和参考。
0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心肺功能障碍的评估及康复治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我国各级各类康复机构、中医医院或综合医院的康复从业人员正确进行心肺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治疗。
0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心肺康复是通过全面、规范的评定,采取综合医疗干预手段,包括药物、运动、营养、教育、心理等手段,提高患者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促进其回归家庭和社会生活。
03
肺系疾病相关的中医四诊内容
3.1 心系
3.1.1 心虚胆怯证 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不寐多梦,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3.1.2 心血不足证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纳呆食少,舌淡红,脉细弱。
3.1.3 阴虚火旺证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耳鸣腰酸,头晕目眩,急躁易怒,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象细数。
3.1.4 心阳不振证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
3.1.5 瘀阻心脉证心悸不安,心胸疼痛,胸闷不舒,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可因暴怒、劳累而加重,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
3.1.6 痰火扰心证 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3.1.7 气滞心胸证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有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胃脘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3.1.8 痰浊闭阻证胸闷重而心痛微,痰多气短,肢体沉重,肢体肥胖,遇阴雨天而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咯吐痰涎,舌体胖大且边有齿痕,苔浊腻或白滑,脉滑。
3.2 肺系
3.2.1 风寒壅肺证 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痰多稀薄而带泡沫,色白质黏,常有头痛,恶寒或有发热,口不渴,无汗,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3.2.2 表寒肺热证喘逆上气,胸胀或痛,息粗,鼻煽,咳而不爽,吐痰黏稠,伴形寒,身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苔薄白或黄,舌边红,脉浮数或滑。
3.2.3 痰浊壅肺证胸膺满闷,短气喘息,稍劳即著,咳嗽痰多,色白黏腻或呈泡沫,畏风易汗,脘痞纳少,倦怠乏力,舌暗,苔薄腻或浊腻,脉滑。
3.2.4 痰热郁肺证咳逆喘息气粗,胸满,烦躁,目胀睛突,痰黄或白,黏稠难咯。或伴身热,微恶寒,汗不多,EI渴欲饮,溲赤,便干舌边尖红,苔黄或黄腻,脉数或滑数。
3.2.5 痰蒙神窍证神志恍惚,表情淡漠,谵妄,烦躁不安,嗜睡,甚则昏迷,或伴肢体抽搐,咳逆喘促,咯痰不爽,苔白腻或黄腻,舌质暗红或淡紫,脉细滑数。
3.2.6 阳虚水泛证心悸、咳喘,咳痰清稀,面浮,下肢浮肿,甚则一身悉肿,腹部胀满有水,脘痞,纳差,尿少,怕冷,面唇青紫,苔白滑,舌胖质黯,脉沉细。
3.2.7 肺肾气虚证呼吸浅短难续,声低气怯,甚则张口抬肩倚息不能平卧,咳嗽.痰白如沫,咯吐不利,胸闷心慌,形寒汗出,或腰膝酸软,小便清长,或尿有余沥,舌淡或黯紫,脉沉细数物理,或有结代。
04
心肺功能评估
4.1 病史 应详细了解患者心脏病的发病经过、诊治经过及目前状况。
4.1.1 现病史了解有无咳、痰、喘、胸痛、呼吸困难及其他疾病。
4.1.2 既往史特殊的心脏、呼吸疾病史和手术史。
4.1.3 个人史吸烟史、过敏史、职业史、生活习惯(酗酒、熬夜)、生活环境。
4.2 体格检查 在全面检查的基础上重点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进行检查。
4.2.1 心血管系统评估如有无颈静脉怒张、肺部哕音、心脏扩大、奔马律、心脏杂音等。
4.2.2 呼吸系统评估
4.2.2.1 视诊呼吸的频率(成人>24况/min或<12次/min为异常)、节律、有无呼吸困难。如果有呼吸困难,还应辨别是吸气性呼吸困难还是呼气性呼吸困难;辅助呼吸肌是否参与呼吸;胸廓有无畸形;口唇是否发绀等。
4.2.2.2 触诊胸腹部的活动度、胸廓的扩张性、气管的位置等。
4.2.2.3 叩诊肺部叩诊是清音、过清音,还是实音、浊音、鼓音。
4.2.2.4 听诊呼吸音是否正常,有无哕音(干哕音、湿哕音)及胸膜摩擦音。
4.3 辅助检查
4.3.1 心脏超声 超声心动图检查无创且可反复测定,不仅能够直接观察心脏和大血管的结构,也可以随着心动周期的变化推算心脏泵血功能、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泵血功能测定主要包括左心室每搏排血量(stroke volume,SV)、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左心室收缩功能。
4.3.2 心电图 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是反映心脏兴奋的电活动过程,是心脏兴奋的发生、传播及恢复过程的客观指标。
4.3.3 动态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因系Hoher首先于1961年应用于临床,故常将记录动态心电图的系统称之为Hoher系统。Hoher系统能在日常活动过程中长时间(24~72 h)不间断地记录心电图形,故又称长程心电图.可记录并发现短暂发作的心律失常和一过性心肌缺血等心电图改变。在康复医疗活动中。Holter可检查出症状性和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以及冠脉痉挛为主的心肌缺血,并用于评价抗心肌缺血药物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预测心肌梗死后再发梗死。
4.3.4 心脏导管检查
4.3.4.1 左心室造影对心室的节段性运动异常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
4.3.4.2 指示剂稀释法心功能测定 测定肺动脉的血液温度,计算心排血量。
4.3.4.3 放射性核素扫描测定左心室功能计算不同的左心室功能参数,左心室腔与心肌计数值和肺心计数比值等,亦可预测心功能的比值。
4.3.5 肺容量测定肺容量是指肺内容纳的气量,是呼吸道与肺泡的总容量,反映外呼吸的空间。肺容量共有4个基础容积(即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和残气量)和4个基础肺活量(即深吸气量、功能残气量、肺活量和肺总量),除残气量和肺总量外,其余指标可用肺量计直接测定。
4.3.6 肺通气功能测试肺通气功能能够客观和动态地观察评价治疗效果。通气功能的测定包括每分钟通气量、肺泡通气量、最大通气量以及时间肺活量等项目的测试。
4.3.7 气体代谢测试
4.3.7.1 动脉血气分析血液气体分析是对呼吸生理功能的综合评定。动脉血气分析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诊断工具,可客观地评价患者的氧合、通气及酸碱平衡情况。
4.3.7.2 呼吸气分析 呼吸气分析是测定通气量及呼出气中O2和CO2的含量,并据此推算吸人O2、CO2排出量等各项气体代谢的参数。主要包括摄氧量、最大摄氧量、无氧阈值、峰值吸氧量、无氧能力、代谢当量。
4.4 呼吸困难程度分级 通过让患者做一些简单的动作或短距离行走,即可根据患者出现气短的程度对呼吸功能做初步评定。
4.5 功能性肺残疾分级 MOSER于1980年针对功能性肺残疾,提出呼吸困难分级法。用于最初建立预期目标和康复计划。
4.6 心功能分级 根据1928年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制订的心功能分级标准。
4.7 运动耐力的评估
4.7.1 6min步行试验 6min步行试验(6-minute walking test,6MWT)对于缺血性心脏病患者是一项简便、易行、安全、可重复的客观评价心脏功能的方法,要求患者在走廊里尽可能行走,测定6 min内步行的距离。6 min内,若步行距离<150 m,为重度心功能不全:150~425 m为中度心功能不全;426~550 m为轻度心功能不全。6MWT结果可用于评定患者心脏储备功能,评价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的疗效。主要适用于:病情稳定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评价:心肌缺血患者运动耐量的评价;慢性肺部疾病患者肺功能的评价。
4.7.2 心肺运动试验 心肺运动试验(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CPET)通过测量气道内的气体交换而同步评估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对同一运动应激的反应情况,同步记录运动ECG、运动血压、血氧饱和度、测量外呼吸的气体交换,反映细胞呼吸功能的变化,优于并代替运动ECG。
4.8 体适能评估
4.8.1 肌力的评估
4.8.1.1 等速肌力测试仪 等速运动又称为可调节抗阻运动或恒定角速度运动,其优点是关节活动中任何一点的肌力均可达到最佳效果,因此在肌力评定和训练上明显优于传统肌肉收缩运动。等速肌力测试仪是应用等速运动方式对运动系统肌肉功能进行评价,同时测试关节运动中主动肌和拮抗肌的任何一点肌肉输出的力矩值,得到峰力矩体质量比、力矩曲线,并可同时进行肌肉做功能力、爆发力及耐力等功能测试,有助于了解肌肉和神经的病损程度,从而制定康复方案。
4.8.1.2 徒手肌力评定徒手肌力评定(manual mus—ele testing。MMT)是评定者在借助重力或徒手施加外在阻力的情况下,受试者所测肌肉或肌群产生最大收缩能力的一种测试方法。
4.8.2 徒手柔韧性评估坐椅前伸实验、抓背实验、改良转体实验。
4.8.3 平衡能力的评估
4.8.3.1平衡功能测试仪 平衡功能测试仪是一种创新的基于压力传感技术原理,测量平衡功能和稳定性的设备,通过测量受试者施加在测力平台上的压力来测试受试者的平衡及稳定性,从而为患者制定康复方案。
4.8.3.2 简易平衡能力测试单腿直立平衡实验、功能性前伸实验、2.4m起身行走实验。
05
心肺功能训练
5.1 改善肺通气与肺容量的训练
良好的肺容量和通气功能是机体供氧的基础与前提。改善肺容量和肺通气对提高心肺功能是很重要的,此类方法旨在改善患者的肺容量和肺通气,提高心肺功能。
5.1.1 呼吸控制(Ⅱ级推荐,B级证据) 有效的呼吸控制可改善气短和呼吸困难的症状。对于呼吸控制不好诱发的患者,可通过特殊的促进和抑制技术来诱发,如:调整合适的体位和姿势、嗅气、Scoop技术、上胸廓抑制技术等。
5.1.2 缩唇呼吸(Ⅱ级推荐,B级证据) 缩唇呼吸的原理是通过延长呼气时间,避免呼气时气道的过早塌陷,从而减少呼气末肺容积.延长呼吸周期.降低呼吸频率,增加每次通气量。
5.1.3 深呼吸训练(Ⅱ级推荐,B级证据) 深呼吸是动用所有的吸气肌一起用力,即用力深吸气。但对于肺气肿的患者不强调深吸气,以免加重气体的滞留。
5.1.4 舌咽式呼吸(III级推荐,C级证据) 舌咽式呼吸技术出现在1950年,当发现患者在没有机械通气的情况下,用嘴唇、软腭、口、舌、咽、喉也可以吸入足够的空气来维持生命。多用于脊髓损伤的患者。
5.1.5 胸廓松动(I级推荐,B级证据) 有些患者可能胸廓没有充足的活动范围,胸廓本身不能充分地自由移动,使通气量下降。治疗师可松动紧张的肌肉或肌群,如胸大肌、胸小肌、肋间肌、斜方肌等,之后可对紧张的肋骨节段进行逐一松动和胸廓的捻转。
5.1.6 神经生理促通技术(Ⅲ级推荐,C级证据) 有选择的本体感受和触觉刺激会产生协调的反射反应,表现在通气肌、肋骨的吸气性膨胀、腹壁偏移增加、腹肌张力增加和呼吸频率的改变。主要手法步骤包括:口周刺激法、压迫上胸段脊柱法、压迫下胸段脊柱法、前拉底部抬举法、腹部协同收缩法、肋间牵拉法、徒手压迫法。
5.1.7 胸廓扩张训练(Ⅱ级推荐,B级证据) 可以是双侧同时进行,也可以强调某一侧。在以肋间呼吸为主的活动中,向下胸部外侧扩张能促进膈肌和肋间肌呼吸。
5.1.8膈肌松解(Ⅱ级推荐,B级证据) 膈肌松解主要通过手法松动膈肌来改善患者的膈肌活动度、运动能力和吸气能力。
5.1.9 呼吸操(I级推荐,A级证据) 呼吸操的目的是用来放松全身,增加胸廓及膈肌的运动,改善肺通气。设计原则:可训练相应呼吸肌,有利于胸廓运动,不是禁忌动作。
5.1.10 吹气球训练(Ⅱ级推荐,B级证据) 吹气球可直接升高肺不张处支气管内的压力,主要是因为气体吸收后。肺不张处支气管的压力较周围支气管的压力低,吹气球使肺内压增高,肺内空气向低压的支气管挤压促使不张的肺得以复张。在肺膨胀的同时加大胸腔内的压力,使胸腔内压力由负压变成正压,从而排除胸腔内残余的气体,进一步促进肺复张。
5.2 气道廓清技术
气道廓清技术可提高黏液纤毛系统清除分泌物的功能,改善肺通气,去除气道上分泌物的潴留,减轻空气在气道中的流通障碍和细菌的繁殖,降低肺炎及肺部感染的发生。
5.2.1 咳嗽(Ⅱ级推荐,B级证据) 有效的咳嗽包括深吸气后关闭声门,同时腹肌收缩,增加胸内压和腹内压,接着声门突然开放,腹肌用力收缩,将肺内的空气快速向外排出。
5.2.1.1 自主咳嗽(Ⅱ级推荐,B级证据) 自主咳嗽包括双咳嗽法、控制咳嗽法,连续3个咳嗽。
5.2.1.2 辅助咳嗽(Ⅱ级推荐,B级证据) 辅助咳嗽包括海姆立克式、前胸壁压迫法、利用体位辅助咳嗽。另外,胸腹部术后的患者可用伤口支撑法辅助咳嗽。
5.2.2 主动循环呼吸技术(Ⅱ级推荐,B级证据) 主动循环呼吸技术适用于年老体弱的患者,可维持患者的血氧饱和能力。主要由3个关键步骤组成:呼吸控制、胸廓扩张运动、用力呼气技术。注意每1个用力呼气后都需进行1次呼吸控制.以免引起气道痉挛。
5.2.3 自主引流(I级推荐,B级证据) 自主引流是一种在不同肺容积位进行平静呼吸的气道廓清方法,以松动、移除和清除支气管分泌物,改善通气功能,是一种不需要体位引流特定体位的情况下安静呼气的技术。自主引流包括3个阶段:松动、聚集和排出。①松动:低潮气量下呼吸用来移除外周分泌物;②聚集:潮气容积位呼吸用来聚集中间气道的分泌物;③排出:高肺容积位呼吸使分泌物从中心气道排出。每个阶段的持续时间取决于分泌物的位置,每个周期的时间取决于分泌物的数量和黏度。
5.2.4 叩拍(I级推荐,B级证据) 叩拍是较为传统的排痰方式。在涉及的肺段部分,治疗者双手呈杯状对胸部做有节律的叩拍。100~480次/min。以支气管分泌物从气道移除或松动为目的,在患者的胸部与治疗师的手之问扣住空气,以便分泌物可以通过吸气或呼气而被清除。可在呼吸的呼气和吸气阶段同时进行。叩拍期间应注意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
5.2.5 震动(I级推荐,B级证据)震动是在所涉及的肺段处.通过照顾者对胸壁施加压力时上肢的持续共同收缩传递产生的振动力,频率是12~20 Hz。只在呼吸的呼气阶段进行。
5.2.6 体位引流(I级推荐,B级证据) 体位引流是将患者放在特定体位,尽量使病变部位与主支气管方向垂直。通过重力作用将小支气管远端的痰液排到大支气管的技术。一般在餐后1~1.5 h后进行。由听诊或X线决定需引流的部位。每个位置保持5~10 min,痰液较多的部位,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可适当延长时问。若在体位引流时结合其他手法,如深呼吸、咳嗽、叩拍和震动等,停留时间可减少。
5.2.7 运动(I级推荐,A级证据) 很多运动可以促进气道廓清有助于分泌物的清除。运动诱发的过度换气清除支气管分泌物的作用比血碳酸正常的过度换气更有效。有研究表明,可有效清除分泌物的运动是有氧运动或耐力训练[6]。
5.3 呼吸肌训练(I级推荐.B级证据)
呼吸肌无力和萎缩.在需要运动时,其呼吸肌血流量占心输出量的比例可以从正常人的2%增加到16%,而相应供应骨骼肌的血流量相对减少,形成所谓“窃流现象”,导致运动耐力下降。
5.3.1 吸气肌训练(Ⅱ级推荐,B级证据)患者处端坐位或站立位,使用POWER breathe K5训练仪进行吸气肌训练.患者夹上鼻塞。嘴巴通过连接1个吸气滤嘴用嘴进行呼吸。根据提示指导患者进行吸气训练.POWER breathe K5训练仪根据患者的吸气肌负荷自动施加阻力。每次训练30下,每天2次,安排在早餐和中餐后进行训练,4周为1个疗程。
5.3.2 体外膈肌起搏治疗(11级推荐,B级证据)通过体表电极片对膈神经进行低频脉冲电刺激,使膈肌移动度增加,进而增加通气量,促进肺内CO2排出,并逐步恢复患者的膈肌功能。
5.3.3 传统腹部加沙袋或徒手膈肌力量抗阻训练可有选择地应用传统的腹部加沙袋或徒手膈肌力量抗阻训练。
5.4 运动训练(I级推荐,A级证据)
运动训练是心肺康复的核心内容。运动训练能提高肌肉细胞的有氧和无氧代谢,增加训练肌肉的毛细血管密度.改善心肺系统协调工作的能力;显著提高患者的最大摄氧量(maximum oxygen uptake,V02max),从而改善呼吸困难,提高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运动训练一般包括有氧训练、抗阻训练、柔韧性训练和平衡训练。
运动处方的制定应遵循安全、有效、个性化、全面的原则。运动处方内容一般包括:运动类型、运动频率、运动时间、运动强度。
5.4.1 有氧运动有氧运动是运动训练的主要形式。有氧训练是指运动时以有氧代谢为主的耐力性训练,是一种身体大组肌群参与且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训练,它可提高机体的摄氧量,增进心肺功能,提高身体耐力。运动类型:走路、慢跑、快跑、骑自行车、游泳、跳绳、划船和爬楼梯等。运动频率:合理的运动频率是每周3~4次。运动时间:目前推荐20~60 min的有氧运动,但不包括热身和结束后的整理活动。运动强度:运动强度是运动处方中最重要的因素,运动强度应根据患者的目标而量身定制。训练强度选择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
5.4.1.1 传统目标心率法传统运动目标心率是最大预测心率(maxium predicted heart rate,HRmax),[HRmax=(220一年龄)×(50%~60%)]。
5.4.1.2 峰值摄氧量法 以峰值摄氧量(peak oxy—gen uptake,peak VO2)为标准确定运动强度,一般采用50%~80%peak VO2。
5.4.1.3 无氧阈法采用无氧阈值(anaerobic thresh-old.AT)(60%V02max)确定运动强度,起始运动强度推荐为25%~60%V02max。
5.4.1.4 储备心率法 目标心率=(最大运动心率一静息心率)X(60%~80%)+静息心率,其中最大运动心率=220-年龄(女)或205-年龄(男)。
5.4.1.5 靶心率法静息心率+(20~30次/rain),在运动实施过程中应遵守以下主观体力感觉(rat—ings of perceived exertion,RPE)数值:低强度有氧运动RPE<12(轻度),40%~60%最大运动心率;中等强度有氧运动RPE=12~13(中度),60%~75%最大运动心率;高强度有氧运动RPE=14~16(重度),75%~90%最大运动心率。一般情况下,低危患者采用高强度有氧运动:中危患者采用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V02AT强度:高危患者采用低强度有氧运动;极高危患者暂不建议有氧运动,待病情改善后再重新评估。RPE是非常实用的工具,尤其是对测量脉搏感觉不适者,主要包括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患者以及需使用药物(B受体阻断药、钙拮抗药)控制心率的患者。RPE可在不干扰有氧运动的同时获得有效、准确的评估。
5.4.2 抗阻运动(I级推荐,B级证据) 抗阻运动可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防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减少后产生的肌力下降和肌萎缩。①运动类型:可通过弹力带训练和哑铃等来进行上下肢、躯干或全身的力量训练.以患者功能性训练为目标选择合适的抗阻运动方式。②运动强度:建议为1次重复最大力量(1 repetition maximum,1RM)的20%~50%(对于老人、青少年、儿童、高血压、心脏病患者,1RM测试具有较高危险性,因此临床常使用低限阻力测试的值10 RM预测最大负荷量)。③运动时间:1次8~10项综合性训练项目,应在15~20 rain内完成,并且在充分的有氧锻炼后进行。④运动频率:对初始训练者,建议每周至少2 d进行单一项目训练,如时问允许,可增至每周3次的练习。
5.4.3 柔韧性运动(I级推荐,B级证据) 柔韧性运动能扩大关节韧带的活动范围,有利于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减轻意外损伤的发生。柔韧性训练可在力量训练和有氧训练前后进行。运动形式:可通过自体伸展或辅助牵伸训练。训练方法主要包括:侧颈伸展、肩部旋转、胸廓伸展、肩部伸展、肱三头肌拉伸、股四头肌伸展、胴绳肌伸展、腓肠肌伸展等。每个动作保持10~20 S,重复2~3次。一般总时间不超过10min。
5.4.4 平衡训练(I级推荐,B级证据) 平衡训练可提高平衡能力,降低跌倒的风险,提高运动能力,进而提高生活质量。运动形式:可通过常规的平衡训练方法,如平衡杠内行走、不稳定平面上的重心保持等;还可通过平衡训练仪来训练,主要包括增强站位及坐位平衡能力的训练。
5.5 针刺疗法(II级推荐.C级证据)
针刺疗法对心肺系统的多种症状都具有一定的调整作用或治疗作用。针刺疗法适用于多种心脏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以及部分先天性心脏病、哮喘等。现代医学也证实,针灸并用对机体的免疫、血液、内分泌、生殖、泌尿、代谢系统均有良性调节作用。针刺治疗作用于大脑皮层,激发高级神经中枢的整合调整功能,产生一系列神经体液的调节机制,调动起自身潜在的抗病能力,协同达到恢复生理平衡、消除病理过程、抵御疾病的目的。
5.6 推拿疗法(Ⅱ级推荐,C级证据)
5.6.1 肺病推拿法(Ⅱ级推荐,C级证据)依据中医有关肺病的基本推拿治疗对患者进行推拿。①患者处仰卧位,按顺时针与逆时针方向按摩其腹部与丹田,运用一指禅手法按顺序推按患者阑门穴、建里穴、中脘穴、上脘穴、巨阙穴、关元穴、中府穴、云门穴等穴位,并对患者的胸大肌进行拿揉、拇指平推及掌根按压。②患者处俯卧位,随着其呼吸节奏规律推按患者肺俞穴、肾俞穴、气海俞及关元俞等穴位,并根据患者吸气时的轻重,掌握推拿的力度,用双掌由下至上交替轻叩患者的背部,以加快患者肺部痰液的排出。
5.6.2 心病推拿法(Ⅱ级推荐,C级证据) 推拿对心系病的治疗原则是以宁心定悸为主。①患者处仰卧位,用轻缓的指摩、揉法于膻中穴,取其“气会膻中”之意,操作1~2 min。用拇指按、揉法于内关、神门穴,每穴操作1~2 min。②患者处俯卧位,用轻柔的滚法、揉法交替沿背部膀胱经反复操作,手法操作的重点在第6胸椎两侧的背俞穴,操作5 min。用拇指按、揉法于心俞穴,操作1 min。
5.7 太极罐疗法(Ⅲ级推荐,C级证据) 本法是以“腹乃气根动气”为根本,调整周身气机,肾问动气之气机循十二经络。仰卧位选取中脘、滑肉门、大巨、章门、中府、血海、足三里、筑宾诸穴;俯卧位选取督脉、膀胱经诸穴进行拔罐。
5.8 耳穴疗法(II级推荐。C级证据) 耳穴疗法在心肺康复的过程中,主要应用耳穴压豆疗法,取穴原则就是指在用耳穴治病时选取耳穴的依据。常用的穴位有:肾上腺、皮质下、神门、心、肺、脾、肾、交感、肝(胆)、小肠、升压点、降压点等。按上述方法选取诸穴进行治疗。
5.9 中医导引术 中医导引术种类多样,包括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六字诀等,导引术在我国用于养生治病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是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养生术、治疗术。是中国古人在数千年的养生保健实践中,经反复验证而总结出的一种防病治病的方法。
5.9.1 六字诀(11级推荐,C级证据) 健身气功“六字诀”锻炼能够有效调节呼吸功能。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病具有良好的康复效果,而健身气功“六字诀”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改善肺功能:以“六字诀”为代表的健身气功强调呼吸的深、细、匀、长,能有效地改善肺通气、换气功能,改善血气变化,起到充分吸进O2,吐出CO2,促进机体代谢;“六字诀”是呼吸配合肢体动作的健身气功,其运动时呼吸次数增加,深度增加,肺通气量大大增加,有助于呼吸肌力量增加,而深长的腹式呼吸能使膈膜上下移动的范围增大,增强膈肌和辅助肌的力量以及增加肺泡壁弹性纤维网的弹性,呼吸器官得到很大的锻炼和增强。
5.9.2 八段锦(Ⅱ级推荐,B级证据) 八段锦是我国传统医疗保健功法之一,融合了中医的阴阳五行及经络学说,强调动作缓慢柔和,可导引行气、调畅气血,具有锻炼平衡能力、防病治病等作用。练习过程注重神、气、形的统一,通过意念调节大脑,加强生理与心理的联系。效果优于单纯的肢体运动。
5.9.3 太极拳(Ⅱ级推荐,B级证据)太极拳是中国传统健身功法,简单易行而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是传统中医非药物疗法的代表。对于高血压患者,太极拳可降低血压,尤其是收缩期血压。坚持练习太极拳可减少心率波动,降低心脏性猝死的风险。太极拳属于中低强度运动量的有氧运动,结合了传统导引、吐纳的方法,注重练身、练气、练意三者之间的紧密协调,力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用意不用拙力”。太极拳习练过程中,讲求呼吸自然沉实,倡导采用深、长、细、缓、匀的腹式呼吸方法(即所谓气沉丹田),而这一呼吸形式即所谓的横膈式呼吸,可促进膈肌与腹肌收缩与舒张,从而使腹压不断改变。目前多推荐二十四式太极拳。
5.9.4 易筋经(Ⅲ级推荐,C级证据)“易”是变通、改换、脱换之意、“筋”指筋骨、筋膜,“经”则带有指南、法典之意。长期练习易筋经可增强心肌收缩力、顺应性、舒张功能,促进机体血液循环,增强呼吸肌肌力和耐力,改善肺功能,从而提高心肺耐力。目前多推荐十八式易筋经。
参考文献:略
本标准按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医康复标准研究基地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康复学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毕鸿雁、刘西花、王贤良、郑心、李晓旭、杨玉如、郝世杰。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