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刀》(The Lancet)于北京时间7月2日发表一项关于中国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BMI指数变化及肥胖趋势变化的报告,本研究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领衔。研究发现,中国成人体重指数的增长幅度减缓,但呈现更加多元化的趋势,尤其是城乡差异及性别差异,这为制定未来防控策略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柳叶刀》亚洲执行主编王辉采访通讯作者李新华研究员及共同第一作者王丽敏教授,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
李新华 流行病学博士、研究员
担任国务院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和科技部“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专家组副组长。承担并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重大慢病流行病学监测大数据平台构建和关键技术研究》等多项国家和部(省)级及国际组织研究课题和项目。现任职于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曾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新疆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厅长级),原国家卫生部(卫生计生委)历任处长、副巡视员、巡视员,2000年至2003年全程参与WHO 《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政府间谈判。
王丽敏 教授
现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危险因素监测室主任、硕士生导师。曾组织实施十项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和慢性病相关大型流行病学研究的现场调查、技术指导和质量控制工作。研究领域: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与调查的方法学及技术研究、慢性病流行学研究等。任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成人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测量与评价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和常委、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编委等。
问:本研究是关于中国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BMI指数变化及肥胖趋势变化的报告,能否解读一下研究结果和肥胖趋势的最新分析?与既往研究相比,这个研究的创新点和特别值得读者注意的地方有哪些?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中国成年人的平均体重指数(BMI)和肥胖水平稳步上升,但在全国范围内,尚缺少可靠的估计。
在国家卫健委的领导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2004至2018年间,在中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开展了六次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慢性病及危险因素大规模调查(2013年以后具备省级代表性)。本研究利用累计约65万名18至69岁成年人的身高和体重,分析BMI、超重率和肥胖率,并比较其随性别、年龄、城乡分布和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趋势。研究发现,中国成人体重指数的增长幅度减缓,但呈现更加多元化的趋势,尤其是城乡及男女之间,这为制定未来防控策略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
与以往的研究相比,我们的主要研究结果有以下五点:
第一,2004-2018年期间,中国成人平均BMI呈总体上升趋势,但2010年以后,中国成年人平均BMI的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平均BMI增长速度为2004至2010年增长速度的一半。同样,2010年后超重率和肥胖率的年度增长幅度略低于2010年前。
第二,2004至2018年期间,男性的平均BMI、超重率和肥胖率增长速度均大于女性。2004年,男性的平均BMI、超重和肥胖率均低于女性,但2010年后这一状况已完全逆转,男性的平均BMI、超重和肥胖率均高于女性。
第三,在城市和农村地区,特别是在女性中,平均BMI、超重率和肥胖流行率存在着不同的趋势。2010年以来,中国城市地区成人男女平均BMI、超重率和肥胖流行率的上升速度均放缓;中国农村地区男性的平均BMI、超重率和肥胖流行率上升幅度略低于城市,但这在中国农村地区的女性中继续保持稳定上升态势。
第四,2018年中国18至69岁成年人中的肥胖人数约为8500万,其中男性约4800万,女性约3700万。十五年间,肥胖人数增长约3倍。
第五,女性中,受教育程度高的成人平均BMI一直低于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群,并随着受教育年限的增加,超重和肥胖率下降,但男性的情况正好相反。
问:中国BMI和肥胖趋势与全球整体发展趋势相比,尤其是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相比,有何异同点?
在全球范围内,自1975年以来,成年人肥胖症的流行率几乎增加了两倍。在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平均BMI和肥胖开始稳步上升,但到2010年,仍远低于大多数其他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国家的水平。此外,我们发现四点特征:
第一,中国BMI、超重和肥胖最近总体趋势,特别是城市女性BMI水平和超重率趋于平缓这一现象,与日本和韩国这样的东亚高收入国家及法国这样的西欧国家情况比较类似。
第二,中国农村人口的BMI和肥胖增长速度快于城市地区,这与很多中低收入国家和大多数高收入国家的情况类似。
第三,我国农村女性BMI水平、超重和肥胖率,从低于城市女性,逐步发展为高于城市女性。这一逆转现象仅在高收入国家中观察到,但在大多数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中尚不明显。
第四,南亚和东南亚等中低收入国家,与男性相比,女性BMI平均水平增长速度较快,这与我国情况形成鲜明对比。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