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进展
心脏康复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分析
作者: 范云香 来源:中国社区医师发布时间:2021-07-13

心血管疾病发展至晚期会形成慢性心力衰竭,而慢性心力衰竭为患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死亡的罪魁祸首。心脏功能的逐渐降低为心力衰竭的必经过程,且随着病况愈发严重,心脏功能将晚期丧失。该疾病严重危害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其主要临床症状为食欲不振、呕吐、咳血、呼吸困难等。临床经验发现,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中给予传统护理的效果并不明显,而随着医疗水平的进展,逐步探究出心脏康复治疗干预,且将其运用至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此,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2 例,采用心脏康复护理干预,旨在探讨其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2 例,分为两组,各46例。对照组男27例,女19例;年龄55~76 岁,平均(66.6±5.3)岁;观察组男29例,女17例;年龄56~78岁,平均(67.2±5.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心功能Ⅱ~Ⅲ级,射血分数<45%;②病程1.5~11.0年。


排除标准:①血容量不足、心源性休克及其他禁忌予以血管扩张剂者;②伴严重肝肾功能疾病;③限制型、肥厚型心肌病;④瓣膜明显狭窄;⑤心房颤动或缩窄性心包炎。


1.2 方法


(1)对照组接受传统心脏护理:包含对患者身体指标的监测及强心、扩张血管治疗等。


(2)观察组接受综合心脏护理:


①锻炼前评估:护理者需在对患者采取康复护理前对其进行体征指标监测,如是否有心绞痛、心律失常等症状,如具有上述症状应待其病况稳定后再组织康复练习。同时,护理者还需全面评判每位患者的心脏功能基线和运动禁忌证,为患者讲解心力衰竭的知识、注意事项、危险因素和疾病预防的重要意义;


②心理疏导:由于此病迁延不愈且预后效果较差,因此患者容易产生烦躁、郁闷等负性情绪,此时护理人员需耐心观测患者的情绪起伏,予以其及时的心理干预疏导。可通过向患者讲述治疗成功的先例,为其坚定治疗及护理的信心。同时可告知患者综合心脏康复护理的优势,以提高患者的配合度,继而提升护理效果;


③营养干预:护理人员可依照饮食食谱结合每位患者的具体基础病况、身心状况、症状表现,为其制定适宜的进餐食谱。如患者需要补充高蛋白、丰富纤维素、维生素及易消化吸收的清淡食物,应少进食高脂肪、高盐分的食物,切忌暴饮暴食,防止心脏承受过大的压力,同时可适当多吃粗粮纤维,避免便秘现象;


④居家生活护理:每日居室的温湿度严格把控,温度宜在20~25℃,湿度宜在50%~60%,避免患者因温度过高过低而出现心力衰竭加重的现象。此外,护理者应严密监测患者的皮肤状况及有无破损、水肿反应。应定时为患者进行翻身护理、并按摩肢体,防止出现压疮,并及时消除水肿,同时确保其床单及衣物的干燥;


⑤运动护理:依照患者的心脏功能,为其制定合适的运动方案。可以有氧运动为主进行低强度锻炼,如下肢阻力练习、步行等。如患者有胸闷、气短等反应出现,应即刻停止运动,并予以其供氧治疗和心电检测。初始运动时长可维持在5~10 min,后循序渐进。叮嘱患者锻炼时应携带硝酸甘油,且需有人陪同。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水平:包括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 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射血分数(LVEF):②观察并统计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③参照SF-36生活质量量表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实施评估,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两组康复护理前心功能水平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康复护理后LVEDD和LVESD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LVEF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60ed06cfd113a.png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60ed06e44b3fc.png


2.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由此表明,综合心脏康复护理可充分促进患者的全身血液循环,改善因缺氧导致的心脏负担,给予心肌更充足的血液和养分,提升患者机体耐力。

60ed06fb1f02c.png

三、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为临床常见的一类心脏疾病,其表现多有运动耐力下降、体力活动受限、心肌缺血等,具有较高的病死率,且该病的并发症发生率高、病况危及、恶化速度快,此病已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有研究发现,心脏康复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有效治疗手段。此方法通过结合患者的心脏能力为其进行心理护理、饮食调理、运动保健指导,以针对性地提高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


本文通过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心脏康复护理研究发现,观察组LVEDD和 LVESD 水平低于对照组,LVEF 水平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表明,综合心脏康复护理可充分促进患者的全身血液循环,改善因缺氧导致的心脏负担,给予心肌更充足的血液和养分,提升患者机体耐力。


综上所述,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综合心脏康复护理,能够改善其心功能指标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同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登录后参与评论

登陆/注册

通过手机验证码即可完成注册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