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率也逐渐升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手段,能够有效帮助AMI患者改善心梗症状,然而,术后患者仍然存在冠状动脉再缺血和狭窄的风险,动脉粥样硬化仍会持续进展。因此,除了手术因素之外,术后的康复措施对整体疗效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文献表明,早期心脏康复运动训练能够帮助AMI患者尽快建立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从而帮助其减慢病情进展,改善生命质量。本研究选取2019年9—2020年9月本院收治的AMI患者68例,开展前瞻性研究,探讨早期心脏康复运动训练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康复效果及再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一、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9~2020年9月本院收治的AMI患者68例。纳入标准:①症状符合AMI的诊断标准;②接受PCI治疗;③年龄40~70岁;④发病时间1~4h;⑤所有患者对本研究知情且同意。排除标准:①满足DSMD精神障碍诊断量表中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无法进行正常沟通交流;②合并心力衰竭;③合并心绞痛;④合并恶性肿瘤。
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观察组男20例,女14例,平均年龄(58.62±6.21)岁,平均发病时间(2.12±0.62)h。对照组男19例,女15例,平均年龄(59.01±5.88)岁,平均发病时间(2.33±0.57)h。上述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且本研究已通过伦委会批准。
1.2 方法
所有患者PCI术后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干预,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抗血小板药、调血脂药、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治疗。
对照组患者PCI治疗后给予常规术后康复训练,具体操作为:指导患者术后第一天卧床,由护理人员辅助进食,并将穿刺处加压包扎约12h。术后第2天,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适当的四肢活动。术后第3天,鼓励患者下床站立,并进行适当地行走。术后第4天,鼓励患者在病房内做适当的热身活动。术后第5~7天,鼓励患者加大活动量,例如适当上下楼梯等。
观察组患者PCI治疗后给予早期心脏康复运动训练,具体操作为:首先成立护理小组,小组成员由护士长1名、护理人员3名和医生1名组成,护士长担任组长。所有小组成员接受专业的护理培训,确保研究开展过程中操作的专业性。接着,在患者PCI术后2h,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在保护穿刺部位的前提下,主动翻身以及坐起,并对加压装置进行逐步减压,于术后12h彻底解除加压装置。术后1d,指导患者进行四肢关节的活动训练,并关注穿刺处有无渗血情况。术后2d,患者可进行床边站立及原地踏步训练,约5min/次,2次/d。术后3d,护理人员协助患者进行适当室内行走训练,约5min/次,2次/d。术后4d,护理人员鼓励患者独立进行室内行走训练,约5min/次,2次/d。术后5~7d,护理人员鼓励患者独立进行室内及户外行走训练,约15min/次,2次/d。所有患者训练过程中均密切进行心电监护,并及时记录每次训练时间、强度、内容以及心电图情况,一旦出现胸痛、心悸等症状立刻停止训练。训练强度应由小幅度逐渐增大。
1.3 观察指标
术后康复效果:分别测量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用Barthel指数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包括洗澡、穿衣、行走等10个项目,总分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不良心血管事件:患者出院后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记录患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表示为百分数,且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表示为(x-±s),并采取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康复效果对比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LVEDD、LVEF和日常生活质量评分对比无显著性差异,干预后两组的LVEDD、LVEF和日常生活质量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的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为8.82%,低于对照组的32.35%(P<0.05)。见表2。
三、讨论
PCI技术能够有效改善AMI患者的心梗症状,但只是暂时再通患者冠状动脉的狭窄处,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仍未完全消除,因此,为提升整体疗效,术后康复尤为重要。心脏康复是通过运动训练来降低心血管的不良风险,并利用药物、心理和教育等方法进行辅助干预。早期心脏康复训练是指缩短患者PCI术后的卧床时间,尽早实施PCI术后的心脏康复训练,以期改善AMI患者的康复效果。
本研究结果表明,干预后两组的LVEDD、LVEF和日常生活质量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说明早期心脏康复运动训练的术后康复效果优于对照组,且再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更低,与江彩霞等研究结果相似。分析其原因为:通过运动训练,维持了患者内源性神经激素的平衡,并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增强患者机体的自然恢复能力,从而增加流入心脏的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建立心脏的侧支循环,提高心肌收缩力。同时,康复训练过程中能够帮助患者减少脂肪的堆积。而心脏康复训练开始的时间越早,患者的神经系统调节能力也越强,同时尽早地帮助溶解动脉硬化斑块,提高纤溶酶的活性,降低心肌梗死的复发风险,有效预防血栓的形成,最终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最后,护理小组的成立能够帮助康复实施过程更加系统化,在早期心脏康复训练过程中,心电监护仪等设备能够帮助临床上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进展,并在必要时及时给予心肺复苏操作,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综上所述,早期心脏康复运动训练能够改善AMI患者的术后康复效果并减少再发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临床上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略)
作者:申红娟
作者单位:河南新密市中医院
文章来源: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