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进展
关于情绪对心血管疾病影响机制的综述
作者: 席文杰 等 来源:中华心力衰竭和心肌病杂志发布时间:2022-08-29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作为世界范围内普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引发社会关注。随着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CVD 的心身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多数CVD,特别是高血压、冠心病及心力衰竭(心衰),在发病中既有生物医学因素,也有心理社会因素;在临床症状方面,既有躯体症状,也有心理症状。越来越多研究发现,情绪与CVD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存在密切联系。情绪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可以通过某些关联机制来解释,但具体明确的关联机制尚未形成统一意见。本文将就现有情绪对CVD影响的关联机制做一简要综述,以期为CVD治疗及护理干预提供理论指导建议。


一、相关概念


情绪(Emotion)是个体受到生活环境中刺激产生的短暂的、强烈的态度和体验,伴有明显的生理变化和外部表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心理学家将情绪分为两个维度∶负性情绪和正性情绪。负性情绪是由于对未来事件的预期和对过去时间的记忆触发的一种负面情绪,它可以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如恐慌、焦虑、抑郁、敌意等)④;而正性情绪则反映个人的积极情感体验,如快乐、兴奋、热情和满足感。


二、情绪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研究


既往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经历濒死感后常处于不同程度的负性情绪状态。也有研究显示,心衰患者生活质量差,焦虑和抑郁发生率分别为62%和65%。一方面,负性情绪是CVD住院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指标之一。另一方面,正性情绪与CVD的发生风险降低相关。但是,二者的内在机制尚不清楚。


三、情绪对心血管疾病影响的生物学机制


研究发现,情绪对CVD影响的生物学机制主要体现在血管内皮损伤和炎症反应以及自主神经系统活性两方面。


3.1 情绪变化造成血管内皮损伤和炎症反应


CVD早期表现为血管内皮受损,国内外均有研究发现,惰绪状态与血暂内皮状态存在相关性。张晓蕾在研究99例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与炎症反应、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发现,合并焦虑抑郁惰绪患者炎症反应及血暂内皮功能损伤更严重,且炎症因子(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水平与焦虑抑郁水平呈正相关(P<0.01,血管内皮功能(仓括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和硝酸甘油介导的内皮非依赖性舒张功能)与焦虑抑郁水平呈负相关。细胞粘附因子作为组织损伤处白细胞外渗的先决条件,介导内皮细胞与白细胞之间的粘附,这种粘附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过程之一。美国一项针对马萨诸塞州大波士顿地区669例老年男性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正性情绪(喜悦)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启动子甲基化呈负相关,即正性情绪水平越高,内皮一氧化氮水平越高,内皮-氧化氮(niricoxide,NO)分子越多,而NO在维持血管功能稳态中具有重要作用。


3.2 自主神经系统作为情绪和心血管疾病之间联系的机制


自主神经系统对心血管系统具有重要的调控机制,包含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Hajjari等在一项随机对照试验中通过感者自我报告(CookMedley 敌意和Spielberer特质愤怒量表)及人际敌对评估方法Interpersonal Hostility Assessment Technique, IHAT)对受测者进行访谈,测量患者的惰绪状态,并对负性情绪较高的感者进行干预,结果发现,接受干预的患者与未接受干预的对照组感者在静息状态时测量的高频心率变异性(high frequency heart rate variability,HF-HRV)存在差异。心率变异性是目前常用的评价自主神经功能与心胜性猝死风险的指标,通过HRV分析可以有效评估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状态,是预测多种CVD近远期预后及心脏性猝死的一个相对独立的指标。另一项针对未经治疗的高血压感者的横断面研究,通过患者填写相关问卷测得其负性情绪(焦虑、抑郁),并将负性情绪纳入回归模型,控制协变量后,确认焦虑惜绪与患者尿液样品中的24小时平均肾上腺素(24-后人epinephrine,EPI24)排泄有关,提示焦虑情绪与交感神经肾上腺活性增加有关,焦虑情绪可能通过一种生物途径增加CVD的风险。国内刘韬等人以健康人群为研究对象,和已有研究中冠心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变化的特征相比较,发现健康个体暴露于负性情绪应激时,心脏自主神经功能产生与冠心病病理状态下相似的变化特征,提示长期的负性悄绪可能是导致个体副交感神经受损的原因之一。


四、情绪和心血管疾病之间行为学关联机制


健康行为方式可以改善CVD预后。健康行为指的是促进或维持健康的行为,如充足睡眠、运动、平衡饮食、戒烟酒等,是预防和保护性的行为,以及与健康相关的行为习惯。


4.1 负性情绪降低患者依从性,加重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


严重的负性情绪有时是导致健康行为障碍的主要原因,比如做简单的工作(准备饮食、运动)失去兴趣。负性情绪较高的患者运动量较低,5年生存率也较低。在慢性心衰患者中,负面情绪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是饮食和运动依从性差的预测因子。此外,因心衰加重再住院的负性情绪较高的患者中,其自理行为依从性较差,只有9%患者对心衰症状进行自我监测。因此,负性情绪可能通过直接生理效应或降低对医疗方案的依从性加重疾病程度或降低生存率。


4.2 正性情绪促进良好健康行为,改善心血管健康


正性情绪与更好的健康行为有关,包括合理饮食、适度锻炼及良好的依从性。国外一项针对稳定型冠心病患者情绪对健康结局影响的前瞻性研究指出,正性情绪与有利健康结果之间的关联可能主要是由于健康行为的调节,例如更容易戒烟。有氧运动锻炼方式属于一种健康行为,可以使情绪反应和心理调节能力提高,使冠心病患者情绪平和、快感增加,病情得到改善,其机制为长期有规律运动可使机体产生β-内啡肽,后者介导运动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有计划、有规律的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还能促进心理健康,改善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功能。


五、小结与展望


虽然已有研究表明生物学机制和健康行为机制在情绪和心血管健康之间有间接或直接的联系。但既往研究类型多为横断面研究,并不能直接证明因果关系。因此今后的研究方向应该向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或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展开。除此之外,医护人员不应该单单只关注于其中一点,应多方面为患者提供治疗与护理,促进患者的良好健康行为,以改善心血管疾病的结果。

参考文献(略)

作者:席文杰,梁涛

作者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学院

文章来源:中华心力衰竭和心肌病杂志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登录后参与评论

登陆/注册

通过手机验证码即可完成注册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