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康复是指通过多种干预手段, 有目的的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康复内容包括临床评估、康复运动、优化的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康复治疗、健康教育、生活方式指导等。中医康复学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气血津液学说等为基础,以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指导,在强调整体康复的同时,主张辨证康复,形神统一,构建出中药、针灸、按摩、熏洗、气功、导引、食疗等行之有效的康复方法[1]。随着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渐向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更加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以及预后中的影响力,所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胡大一教授曾提出心脏康复手段,即“双心同调”。
1 “双心同调”的理论基础
“心主血脉”与“心藏神”是中医概念中“心”的两大生理功能,当血气调和,营卫畅通,心才能更好地主持着机体各项功能以及内脏功能。
1.1 心主血脉与心主神明
血液在脉管中的正常运行,需要心气的推动,当心气充足,血液充盈,在心阴心阳的相互作用下,使其灌溉于五脏六腑,发挥濡养和化神的作用。“神”不仅是人体生命的统率,也具有主宰意识、精神、思维、心理的能力,这其中包含了对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的主宰与调控等方面的内容。人的精神情志有赖于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首先必须有充沛的心血,才能有良好的精神情志。而精神情志正常,做事乐观、积极、主动,又会促进心血的正常运行。反之,如果心血不足,心主血脉异常,人就会出现情志方面的疾病,情志过及或不及也会影响心的正常生理功能,产生心血管疾病。所以,张介宾认为:“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这充分说明了各种情志刺激首先由心所发[2]。
1.2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五脏化五志,分别是怒、喜、思、悲、恐(惊),五志安居于内,心身则安康;五志劳伤过度,则心身必生疾患。然则“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说明了“心”在五脏六腑中的主导地位。所以说五志与五脏的联系并不是单一的联系,而是“心”协调和统领作用的结果。情志致病首先影响于心,再波及其他脏腑,亦正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言:“故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2 “双心同调”的具体内容
“双心同调”提倡的是心血管与心理健康的和谐统一,也就是中医“形神统一”的观念。采取运动疗法、药物处方、营养处方、心理处方和戒烟处方,是胡大一教授在“双心”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了心脏康复的“五大处方”,这“五大处方”从不同角度、不同形式改善着人的精神、情志等心理状态,维护着人的身心健康。
2.1 导引静心
中医传统运动之一的导引术,包括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等,在练习过程中要求入静,其实就是一种主动的心理调节锻炼。在入静的过程中,将注意力从日常焦虑纠结的情绪中解放出来,避开七情对机体的影响。通过反复训练逐渐降低各种情绪对心理的负面影响,同时在医生指导下,使患者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平衡心理,放松身心的效果。运用此种方式长期积极主动的锻炼,达到调身和调息的目的,可以使人体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减弱.这是从生理的角度来阐释健身气功调控情绪心理的作用机制[3]。
2.2 药物安神
药物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治疗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控制疾病的发展。中药的治疗作用通过药物的“四气五味”达到以偏纠偏的目的,在通过药物之间“七情”的相互作用,发挥着相应的功效,首先需要通过辨证论治,其次是从不同方面注重对“神”的调摄和养护。若心血不足,心神失养,则需养血安神;肝气郁结,肝火扰心,神志不宁,则要疏肝理气,安神定志;心肾不交,则应滋阴清火,交通心肾。这些都是中医药在心脏疾病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具体表现。
2.3 怡情易性
由于各种情志皆由心而发,又最终影响到心,因此养神还要情调畅志。怡情易性之法就是利用情志相生相克的原理,让太过或不及的心理趋向平衡,使偏离的心理、言行归于正常,以此来维持五志之间的协调平衡,从而达到心身健康的目的[4]。另外,音乐疗法也具有怡情易性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利用五行音乐疗法,对患者可以达到不同程度的愉悦身心、保持心情舒畅的效果马龙等[5]。亦有研究发现五行复方组曲音乐疗法,让患者聆听紫竹调、潇湘水云等曲调,对心脏病的康复有一定的疗效[6]。
2.4 心理疏导
《灵枢·师传》最早提出劝说开导疗法,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4]。因此,在医护过程中,以患者为中心,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缓解其紧张、恐惧的情绪,有利于提高其治疗依从性。同时可动员社会、家庭、朋友积极参与,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支持,诱导他们的心理,所谓喜则气和志达,有助于患者从疾病痛苦中解脱出来,恢复身心健康。
3 小结
心脏康复是为心脏病患者给予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的支持,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社会功能[7]。由于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精神、情志失调导致的不良情绪反应会加重患者疾病的进展,不利于心脏功能的恢复。因此,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同时加强心理调护、强调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为达到“形与神俱”,可以通过运动导引、药物治疗、情志调节、沟通交流等不同形式进行心脏康复。利用中医基础理论对心脏疾病进行相应的康复指导,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的体现,更是对中医学医学模式“人体-自然-社会心理”,即“天人一体观”的肯定和扩展。
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心脏康复网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分享更多学术内容的目的,转载仅做学术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