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9》指出,我国心血管疾病居各种疾病之首,患病率仍呈持续上升状态,且具有年轻化趋势。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能最大限度地挽救濒死和缺血心肌,是疏通狭窄冠状动脉的有效手段。但PCI术也有其弊端,PCI只是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缓解心绞痛症状、最大限度地挽救濒死心肌,并不能阻止冠状动脉进行性病变,无法彻底治愈冠心病,使很多患者仍处于一种“带病生存”的状态。我院自2018年开始开展心脏康复训练,成立由护士、心脏康复护士、心脏康复医生组成的心脏康复队,在医疗监测下指导患者顺利完成术后心脏康复训练,取得显著效果。为满足患者就诊需求,2020年6月1日~12月31日,我们将互联网随访应用于96例PCI术后中低危患者的居家心脏康复中,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同期在我院心血管内科治疗、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且行PCI术的患者189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75岁者;②NYHA心功能分级<Ⅳ级者;③左室射血分数≥40%者;④冠心病危险分层为低、中危者;⑤病情稳定的患者;⑥有一定的理解力,能使用和掌握手机互联网功能的患者。排除标准:①依从性差者;②变异型心绞痛者;③严重的肺部疾病者;④严重的急慢性肾功能不全者;⑤严重的急慢性肝炎者;⑥恶性肿瘤及血液、免疫系统疾病者;⑦运动功能不全的患者;⑧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根据完全随机的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93例和实验组96例。对照组男48例、女45例,年龄40~75(58.4±6.7)岁;吸烟史43例,高血压史52例,糖尿病史32例;冠状动脉病变:单支53例,双支26例,三支14例。实验组男50例、女46例,年龄40~75(57.9±6.1)岁;吸烟史46例,高血压史49例,糖尿病史33例;冠状动脉病变:单支56例,双支24例,三支1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电话随访模式
康复护士进行电话随访,出院首月每周随访1~2次,后期根据患者执行情况每个月随访1~2次。确保每例患者在研究期间至少得到6次准确的随访,并在出院第1、3、6个月收集相关数据。
1.2.2 实验组采用互联网随访模式
1.2.2.1 互联网随访平台的构建
共有3个端口:患者端、医护端、信息端。①患者端:由患者自愿参与。患者出院时由护士向其介绍互联网平台的作用和目的,同意者由护士协助患者在手机上注册平台信息,患者在随访系统中录入自我状态、健康状况等相关信息,并可进行在线咨询。小组成员会根据患者情况发送个人健康状况评估表和指导建议,同时患者要根据健康指导计划做出相应的改变,及时反馈个人状态。同时可以在互联网平台上观看疾病相关健康教育文章和视频,帮助医护人员了解患者的基本信息、治疗方案,便于了解病情转归情况。通过跟进云平台,患者可以随时留言相关康复问题,预约心脏康复医师进行问题解答,实现无距离沟通,医患关系更加密切。②医护端:主要为参与延续护理的成员。小组成员注册后可查看患者的电子病历信息、既往治疗及转归情况,随访护士定期进行网络随访,动态记录、观察、了解患者居家心脏康复情况,并进行指导和监督,系统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进一步为治疗提出方案,对患者提出的健康问题进行相应指导,有助于心脏康复团队制订更完善的个性化医疗方案,与患者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及时沟通与交流。③信息端:管理员登录主界面后,主要可以查看患者基本信息、医患沟通内容、患者在线学习情况、信息收集情况等,最终回收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1.2.2.2 使用与管理
患者出院前一天,由延续护理小组成员评估患者健康状况,制订个性化康复护理培训,告知患者及家属互联网平台的作用和目的及使用方法,保证患者后期执行的依从性。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登录互联网随访平台信息,填写个人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和疾病相关资料。①随访护士通过医疗端与患者建立联系,定期发送心脏康复健康知识相关图片、视频及音频,如运动功能康复训练、健康饮食、纠正不良生活习惯等内容,督促患者开展康复训练。②患者可通过在线咨询功能询问病情相关内容。对患者的疑问由随访护士进行解答,随访护士如有疑惑请患者主管医生及心脏康复治疗师回答。护士定期发送信息了解患者的康复状况和效果,效果差时调整康复方式,必要时家访纠正患者的不良康复训练方法。③系统每周向患者端发送1次康复训练提醒信息,告知患者出院后1、3、6个月来院专科随访,告知患者时间、地点,未按时到达的患者打电话通知,由随访护士全程陪护并对患者健康状况、病情转归、生命体征及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④通过信息端每个月整合1次信息进行数据分析。
1.3 评价指标
①临床症状:包括劳力性心绞痛和劳力性气促。②生命体征情况:包括血压、心率和体质量指数(BMI)的变化。③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评估量表进行评估,包括8个维度、36项,总分0~15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④焦虑情绪:采用广泛性焦虑量表评估两组出院前和随访时焦虑情绪,该量表共有7个自评项目,每项从0(根本没有)~3分(基本每天都如此),总分越高表明患者焦虑情绪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其中理论频数T<1者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 两组出院前和随访后临床症状比较 见表1
2.2 两组出院前和随访后生活质量和焦虑情况比较 见表2。
2.3 两组出院前和随访后血压、心率和BMI比较 见表3。
三、讨论
冠心病作为一种慢性终身性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据统计,2012年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出院总人数占同期总人数的35.17%,直接医疗费用占国家总医疗费用的20%。根据2009年中国城市居民的平均收入,冠心病导致的费用占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70%,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5倍。2018年心血管疾病死亡占中国城乡居民总死亡的首位,其高致死率和高致残率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心理和经济负担,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疾病谱的变化,我国的公共卫生管理、患者就诊住院模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医院门诊就诊时长时间排队或大量患者聚集的情况,无论对患者还是医院来说,都是通过流程的改善、观念的改变来解决问题。互联网医疗是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型医疗手段,对满足居家患者的基本生活需求、精神需求和健康护理需求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互联网在线功能,护理人员减轻了日常电话询问患者的负担。本研究根据临床现状和特点,根据冠心病康复和二级预防指南及专家共识,对冠心病PCI术后低中危患者进行基于互联网的心脏康复运动。本研究结果显示,随访后,实验组劳力性心绞痛和劳力性气促发生情况优于出院前(P<0.01);随访后,实验组舒张压和心率均低于出院前和对照组(P<0.05),BMI低于出院前(P<0.01);随访后,实验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出院前和对照组(P<0.01);随访后,两组焦虑情绪评分低于出院前(P<0.05),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1)。分析原因可能为:应用互联网随访后,患者可以定期或在病情发生变化时与医生、心脏康复师迅速沟通和联系,并可登陆平台,搜索和学习相关知识,从而解决问题。同时,患者心理上感觉与医生的联系更加紧密,健康教育后,患者疾病知识、医护患的沟通频率、患者药品使用规范、生活习惯及心肺功能等方面均得到改善,患者因疾病引起的躯体不适、整体健康状态、社会功能及精神状态等方面也有了很好的改善。
在临床工作中,发现许多PCI术后患者对出院后必须进行的运动康复、规范用药、健康饮食、戒烟等的重要意义并不了解,使患者行PCI术后仍会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治疗过程延长、不能正常回归社会和家庭。本研究探索了一种适用于冠心病PCI术后患者居家心脏康复的新的管理模式,以期通过简便易得、精准可靠的方式实现对PCI术后中、低危患者的综合管理、促进患者康复和提高生活质量。新的随诊模式的发展,使患者依从性提高,易于实现,同时不占用、不消耗国家医疗资源,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当然,我们也在不断完善和改进互联网随访的内容和模式来更适合PCI术后患者,以期降低患者的再住院率、再梗死率,建立PCI术后患者随访的新模式,使患者最大程度受益。
参考文献:略
作者:于莉[1]王素珍[2]胥莉[1]
作者单位: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中心医院[1]济南市济阳区人民医院[2]
来源:齐鲁护理杂志2022年12月第28卷第23期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