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进展
康复操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住院期心脏康复中的应用
作者: 何晓宁 等 来源:心脏康复网发布时间:2023-05-23


临床心脏性疾病中较常见的一种则为心脏瓣膜病,临床治疗此疾病的首选方式为心脏瓣膜置换术,但因该手术存在较大危险性,术后多并发症,恢复速度缓慢,患者住院时间较长,即使手术成功实施,也不代表治疗完成,所以,改善疾病预后的关键环节之一,也包含术后促使心脏功能恢复和维护心脏功能。有报道指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接受康复操锻炼,可显著缩短住院时间,改善其疾病认知状况,促进心功能恢复。该院近年来已将此研究纳入临床实践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12月高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接术后护理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各30例。纳入标准:1.患者均满足《2017欧洲心脏病学会/欧洲心胸外科协会心脏瓣膜病管理指南》 中心脏瓣膜疾病判定标准;2.患者均满足心脏瓣膜置换术各项手术指征;3.患者与其家属均签字同意此次诊治方案。排除标准:1.思维、智力、精神异常,无法配合此次治疗和术后干预者;2.合并其他心脏疾病者,如先天性心脏病、心律失常、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冠心病等;3.合并神经性疾病;4.肝肾、脑等器官异常者;5.肢体功能障碍或体质极度虚脱者,无法进行呼吸训练或运动锻炼者;6.中途转其他方式治疗或锻炼者。对照组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IV级9例,III级10例,II级11例,年龄21~69岁,平均(48.2±1.2)岁;女13例,男17例。研究组:NYHA分级:IV级10例,III级11例,II级9例;年龄20~69岁,平均为(48.6±1.1)岁;女14例,男16例。两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给予其有效咳嗽、深呼吸等指导,让其自我锻炼,在护士指导下可在病室、走廊内走动,并给予其心理护理,因患者术后活动无耐力、胸部切口疼痛等原因,出现忧郁、焦虑、恐惧等问题,不愿进行康复锻炼,且担忧手术结果和病情,不敢大胆锻炼,且持续此状态,患者压力会较大。对此加强心理干预,耐心讲解术后康复锻炼的必要性,制定康复计划,实施健康教育,让其了解疾病知识,提升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研究组接受康复操,由1名专科医生和6名专科护士组成康复操干预小组,根据运动强度和类别进行划分,参考Borg自觉劳累分级表、靶强度、靶心率和心脏康复7步法和患者日常生活制定康复锻炼计划,并督促患者实施:1.第一阶段(术后3个月内):主动护理训练,从被动锻炼膝关节、肩关节、四肢运动逐步过渡到主动屈伸各关节,并加用腹式呼吸,每次5~10遍,每日2次。锻炼中密切观察其节律、心率,控制运动心率为(220-年龄)×(60%~70%),依据Borg自觉劳累分级表,运动用力为12~16级则可。此外,需锻炼日常生活能力,在有辅助条件下,从床上坐起15min左右,进餐从有协助状况下过渡到自行坐起15~30min,让患者自行进食、擦脸、洗手等活动。2.第二阶段(术后3~6个月):有氧运动,指导患者在床上做骑单车运动,并监测其心率,心率达靶心率标准时,持续20min,每日锻炼2次,根据状况指导其下床运动。让患者从床上大小便和床旁桌进餐逐步过渡到自行如厕、自行下床吃饭等。3.第三阶段(术后6个月后):训练大肌群,主要为步行,让其下床步行,步行前可做热身运动,垫脚尖10~15次,踏步10~15次,再步行30m,步行完成后测量其靶心率,若未达标准,则将步行距离延长至50m。运动过程中,需密切观察和听取患者主诉症状,记录血压、呼吸、心律、心率等,若运动中发生吃力、劳累、出汗、眩晕、气短、胸闷等症状,心率比靶心率高,需及时停止运动功能,并监测其心电。若Borg>16级,运动强度大,心率高于靶心率,表明训练较用力,需退回至第二阶段,持续2~3d,再进入第三阶段,确保运动适量。


1.3 评价指标


记录患者床上主动运动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自行至洗漱间洗漱时间、顺着病区走廊行走200m时间、住院时间、ICU监护时间、住院时间等。术前1d、出院当天均测定其6min步行距离。术前、出院当日用简易精神状况检查法(MMSE)判定患者认知状况,包含定向力、记忆力、计算力与注意力、回忆能力、语言能力等方面,重度痴呆:评分臆10分,中度痴呆:评分11~20分,轻度痴呆:21~24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版本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各项活动起始时间、ICU住院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研究组床上主动运动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自行至洗漱间洗漱时间、顺着病区走廊行走、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6min步行距离比较


术前组间6min步行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出院当日6min步行距离长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MMSE评分比较


术前MMSE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当日,研究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讨论


心脏瓣膜疾病者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可让其心脏结构得到纠正,此为保障心功能正常的基础。但仅凭借手术纠正其心脏结构,难以完全恢复心脏功能。因此,术后需给予运动锻炼,包含有氧运动、平衡训练、抗阻力运动等,但康复锻炼方式不同,其康复效果也有差异。常规干预仅局限于让患者明确术后康复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舒缓其内心焦虑、担忧等情绪,未根据患者状况制定康复方法,且无督导作用。因此,探寻有效的康复锻炼方式已成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康复的重点问题之一。


为提升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康复效果和康复速度,徐海霞等研究表明采用阶段性康复锻炼效果明显,有利于促进康复,改善心功能、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各项起始运动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MMSE评分、6min步行距离均优于对照组,表明所康复操比常规护理干预更具优势。笔者分析原因,研究组所采用的阶段性康复操按照心脏功能和各项参考标准制定的计划,遵循循序渐进和强度由低到高的方式进行锻炼,增强患者耐力,促进心脏功能恢复。早期被动屈伸患者肩关节、四肢,避免长时间卧床造成关节僵硬,促进机体血液循环,避免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和压力性损伤等症状,并让关节活动保持在正常活动范围中,促进肢体恢复。第二阶段有氧运动功能,主要做模拟单车运动,增强心脏储备量和负荷量,为下阶段锻炼奠定基础。第三阶段按照其主观状态评估用力,判定运动强度有无达心血管强度,主要方式为下床活动,指导其多在走廊行走,让全身肌群得到锻炼,增强机体平衡能力。此外,整个阶段性训练中,也重视日常生活能力锻炼,让其从有依托的自行锻炼中,逐步过渡到自行洗脸、用餐、如厕等阶段,此对心脏恢复也有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接受康复操锻炼,可缩短住院时间,改善对疾病的认知状况,促进心功能恢复。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登录后参与评论

登陆/注册

通过手机验证码即可完成注册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