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进展
J MED:间歇性断食有利于心脏健康
作者: xujing 文韬 来源:中国循环杂志发布时间:2020-05-10

    间歇性断食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饮食模式。间歇性断食通常分为两类:一是每日限时进食,即每日18小时禁食(每天进食时间缩窄至6至8小时之间),二是所谓的“5∶2间歇性断食”,即每周有两天仅吃一顿中等量的餐食。
 
    美国医学杂志刊发的一篇综述文章指出,大量的研究已经证实间歇性断食可以减轻体重,控制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等危险因素进而改善心血管健康。
 
    对患有糖尿病前期的男性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每日禁食18小时,经过5周后,收缩压平均降低11±4 mmHg,舒张压平均降低10±4 mmHg。


    一项研究比较了每月因宗教禁食一天与不禁食者的冠脉狭窄超过70%的发病率,发现禁食者冠心病减少了35%。


    一个可能的解释是间断性断食者交感神经激活降低,而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较高的迷走神经活动与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降低有关。炎性活动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有关。因此,间歇性断食可降低血压,从而降低心血管病死亡率。
 
    在一项对60名超重和肥胖成年人的研究中,每隔一天进行75%热量限制的禁食12周后LDL-C降低了10%,甘油三酯降低了17%。
 
    文章强调,间歇性断食降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机制主要有三种学说:氧化应激、昼夜节律调节和生酮状态假说。
 
    氧化应激假说认为,禁食可以让线粒体在供能的同时减少自由基的生成,降低了身体的氧化应激。
 
    昼夜节律调节假说关注于进食时间与器官的昼夜节律同步。有研究发现,昼夜节律失调3天后,就会增加胰岛素抵抗。值夜班者心脏代谢疾病的发生率更高。如果晚餐吃的晚,血糖水平明显较白天饮食后高。
 
    晚上吃的多,还会降低睡眠质量,导致胰岛素抵抗,增加肥胖和心血管疾病风险。
 
    第三种机制是生酮状态。间歇性断食会导致生酮状态,在禁食6~8小时后,可以检测到酮水平的增加,表示从脂肪储存到脂肪利用的转变,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C),增加高密度脂蛋白(HDL-C)。有利于脂肪代谢增加,从而改善体重和血脂。
 
    具体而言,葡萄糖和脂肪酸是细胞的主要能量来源。进餐后,葡萄糖被用于供能,脂肪以甘油三酯的形式被储存在脂肪组织内。而在断食期间,甘油三酯被分解成脂肪酸和甘油,然后被用于供能。肝脏将脂肪酸转化成酮体,酮体是断食期间许多组织(尤其是脑部)主要的能量来源。
 
    文章指出,间歇性断食不同于热量限制,间歇性断食按照规定的禁食时间与昼夜节律同步进行,而热量限制则侧重于限制总热量,这种不同会导致不同的生物学结果。
 
    间歇性断食不限制热量摄入,同样对心血管危险因素(即血压、空腹血糖和血脂)有积极的影响。
 
    从依从性来讲,人们坚持间歇性断食更容易一些,而热量限制的长期依从性较差。
 
    但作者也表示,目前还需要长期的、大规模的人群研究对间歇性断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加以验证。
 

    来源:Dong TA, et al. Intermittent Fasting: A Heart Healthy Dietary Pattern? Am J Med. 2020, S0002-9343(20)30335-1. 




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心脏康复网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分享更多学术内容的目的,转载仅做学术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登录后参与评论

登陆/注册

通过手机验证码即可完成注册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