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进展
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联合低强度抗阻运动在老年冠心病并发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 金敏真 傅咏华 来源:心脏康复网发布时间:2025-02-25

冠心病并发高血压是老年患者中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还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严重并发症。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冠心病和高血压发病率也不断上升,因此,针对老年冠心病并发高血压患者的综合治疗和康复显得尤为重要。冠心病是一种由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引起的心肌缺血性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胸痛、胸闷、心悸等,严重者可导致心肌梗死甚至猝死。高血压是指血压持续升高,长期不受控制则可能导致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等严重后果。老年冠心病并发高血压患者常存在心脏负担增加、心肌供血不足、血压控制困难等特点,极易发生严重的心血管事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长期预后。临床研究证实,运动对老年冠心病并发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有积极影响。有氧运动可以增强心肌功能,改善心血管系统的代谢和调节功能,有利于降低血压、血脂和血糖水平。抗阻运动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改善身体代谢,有助于控制体重和血糖,减少脂肪堆积。然而,老年冠心病并发高血压患者对运动的接受度和耐受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寻找一种既能提高患者运动积极性又能保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运动方式显得尤为重要。中等强度有氧运动相较于常规有氧运动,更加温和,不会加重心脏负担,同时能够有效地改善心肺功能、降低血压,有利于心血管健康。而低强度抗阻运动可以增强肌肉力量,促进身体代谢,有助于控制体重和血糖,减少脂肪堆积,进而改善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联合低强度抗阻运动在老年冠心病并发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临床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上海市某医院心内科于2022年3月—2024年1月收治的152例老年冠心病并发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年龄≥65岁;(2)经动态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确诊为冠心病和高血压;(3)意识清醒,可正常沟通交流;(4)病情稳定,能够独立行走或需辅助步行;(5)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1)存在高危不稳定型心绞痛、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等急性心脏病事件;(2)伴有肺部或脑部等其他重要器官功能障碍;(3)由于疾病情况或其他原因中途退出本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52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76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批,审批编号:FDPD202203037。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主要内容如下。(1)监测生命体征:定期测量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频率及体温等生命体征,通过心电图监测患者的心脏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对心电图异常的患者进行24h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监测,必要时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2)药物管理:根据医嘱实施药物治疗,确保患者按时服药,并监测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3)卧床护理:指导患者适当卧床休息,预防直立性低血压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采取必要的措施预防并发症(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部感染等)的发生。(4)心理护理:提供心理支持和护理,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保持心态平和,促进疾病康复。(5)营养支持:根据患者的营养状态和特殊需求实施合理的饮食方案,确保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6)疼痛管理: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疼痛症状进行评估和管理。(7)康复指导:为患者提供相关的康复指导和教育,包括饮食、运动、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建议,帮助患者尽快康复并预防病情恶化。(8)定期随访:出院后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67bd777b94ac6.png



1.2.2 观察组


实施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联合低强度抗阻运动,主要内容如下。


1.2.2.1 成立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联合低强度抗阻运动小组


选取1名心内科护士长、1名心内科医生、3名心内科护士以及1名治疗师组成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联合低强度抗阻运动小组。由护士长担任小组长,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包括协调小组成员的工作、监督康复计划的执行情况等,定期组织学习和培训活动;心内科医生负责评估患者的病情和健康状况,制定治疗计划,提供医疗指导和建议,并与小组成员共同制定康复方案;心内科护士负责协助医生对患者进行健康评估和治疗,并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情况,提供心理支持和健康教育等;治疗师负责提供专业的康复训练指导,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运动计划。小组定期开展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心脏病理生理学知识、康复运动原则、抗阻运动的应用、运动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患者相关指标评估与监测方法等。小组成员通过检索文献,并结合以往临床康复锻炼经验,开会讨论制定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联合低强度抗阻运动方案,明确运动时间、强度、频率、干预措施等内容。


1.2.2.2 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联合低强度抗阻运动


干预时长为8周,每周运动次数为至少3次,每次45min,其中热身活动5min,中等强度有氧运动20min,低强度抗阻运动15min,放松训练5min。使用峰值摄氧量法确定运动强度,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选择强度系数为40%~50%。对于抗阻力训练,根据最大心率和安静心率的差异,结合运动强度系数和安静心率来设定目标心率。运动时间分为住院期间和居家期间。住院期间,由专业的康复医生对患者进行监督和指导,确保运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居家期间,患者按照运动计划进行。居家运动质量控制方法主要如下。(1)制定锻炼计划:为患者提供一份详细的运动计划,包括运动类型、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以及如何正确执行每个动作的说明。(2)定期远程指导:通过电话、视频或在线平台定期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运动情况,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3)家庭访视:在运动初期,安排专业人员定期进行家庭访视,监督患者运动,确保运动计划的正确执行。(4)运动日志:鼓励患者记录每次运动的详细信息,包括运动时间、强度、感受等,以便于监测和评估运动效果;教会患者如何监测血压、心率等生理指标,以确保运动过程中的安全性;同时,鼓励家庭成员参与到患者的运动过程中,为患者提供支持和鼓励,监督并记录患者的运动情况。(5)定期评估和调整:根据患者的反馈情况和生理指标,定期评估运动效果,并根据需要调整运动计划。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联合低强度抗阻运动的具体运动内容见表2。


1.3 观察指标


1.3.1 心功能


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后,通过心肺运动试验评估患者的心功能情况。心脏功能指标主要包括峰值摄氧量(peak oxygen uptake,VO2peak)、无氧阈运动负荷(anaerobic threshold exerciseload,AT⁃ex⁃erciseload)、代谢当量(metabolic equivalents of task,METs)、最大运动负荷(max work load,MWL)。


1.3.2 肺功能


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后,采用肺功能检测仪评估患者的肺功能。肺功能指标包括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峰值呼气流速(peakex⁃piratoryflow,PEF)、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最大通气量(maximal voluntary ventilation,MVV)、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to forced vital capacity,FEV1/ FVC)。


1.3.3 运动功能


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后,采用6min步行测试(6⁃minute walk test,6MWT)、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imed “Up and Go”Test,TUGT)、30s坐站测试(30⁃second chair⁃stand test,30s⁃CST)评估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6MWT:在一段长走廊上标记30m,患者在6min内来回行走,可以在中途休息,但计时不会停止,并且每隔1分钟会有语言提示,最后记录患者在这段时间内行走的距离。TUGT:患者听到口令后,从椅子上站起,行走3m,返回椅子并坐下,记录整个过程的行走时间。30s⁃CST:测试过程中,患者坐在一个高43cm的椅子上,双脚平放,膝盖弯曲90°,患者听到口令后尽力站起,然后坐下,记录30s内完成这个动作的次数。


67bd779fb1f6a.png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功能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峰值摄氧量、无氧阈运动负荷、代谢当量、最大运动负荷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峰值摄氧量、无氧阈运动负荷、代谢当量、最大运动负荷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67bd77bc205fe.png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肺功能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肺功能各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肺功能各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67bd823b225c8.png


2.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运动功能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6min步行测试(6MWT)距离、计时起立-行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6MWT距离长于对照组(P<0.05),TUGT运动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30s⁃CST次数多于对照组(P<0.05),见表5。


67bd824a9a84f.png


讨论


3.1 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联合低强度抗阻运动对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


心功能是评估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的重要指标之一,改善心功能对于预防和治疗冠心病并发高血压至关重要。与此同时,肺功能下降也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肺部弹性下降,加上肺毛细血管密度降低和容量减少,导致正常呼吸机制受限,肺功能逐渐减退。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的峰值摄氧量、无氧阈运动负荷、代谢当量、最大运动负荷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肺功能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与李慕瑶的研究结果相似。这说明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联合低强度抗阻运动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和肺功能,分析其原因如下: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主要通过增加心率,增强心脏耐力,增加心排量,从而改善心脏收缩功能,增加心肌供血,增强心脏对身体活动的适应能力。低强度抗阻运动可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减轻身体对心脏的负担,降低血压,提高心脏的整体工作效率。此外,抗阻运动还有助于改善心血管系统的循环状况,促进血液流动,减少心脏负荷。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联合低强度抗阻运动可增加肺部通气量,提高肺泡弹性,加速气体交换,从而改善肺功能,增加肺活量,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氧气摄取量和利用率,促进新陈代谢,减少呼吸困难和疲劳感的出现,同时还能增强周围肌肉群的力量和耐力,提高呼吸肌肉的协调性和稳定性,进而提高呼吸效率。


3.2 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联合低强度抗阻运动对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实施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联合低强度抗阻运动方案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效果优于单独进行常规有氧运动和常规抗阻运动,分析其原因如下:(1)将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和低强度抗阻运动相结合,能够同时增强心肺耐力、肌肉力量和耐力,从而全面增强患者的运动功能,这种综合性训练可以强化多个系统和器官之间的协调作用,为患者身体功能的改善提供更全面的支持。(2)低强度抗阻运动可有效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提高肌肉协调性和运动的稳定性,对日常活动的开展和运动功能的改善至关重要,结合有氧运动可以促进代谢,进一步增强患者的运动能力。(3)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有助于改善心血管系统的耐受力和功能,提升心血管的适应性,使心脏更有效地应对运动时的负荷,从而维持心率稳定,促进疾病恢复。这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非常重要,能逐渐改善患者的心血管功能,增强其运动能力和耐力。(4)综合性训练可提高整体代谢水平,促进脂肪燃烧,减少体内脂肪累积,改善身体组织的营养供给和能量利用情况,进而增强运动能力。常规有氧运动或抗阻运动可能无法同时实现全面身体代谢调节的效果。本研究中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和低强度抗阻运动更加注重安全性的评价,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加具体、安全的运动疗法指导,有助于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略

作者:金敏真 傅咏华

单位: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上海市浦东医院)心内科

来源:当代护士2025年1月第32卷第1期(上旬刊)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登录后参与评论

登陆/注册

通过手机验证码即可完成注册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