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进程逐渐加剧,冠心病发病率呈逐年攀升趋势,现已成为致残、致死的主要疾病之一。近年来,康复治疗逐渐成为冠心病患者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心脏康复是一种结合运动康复、心理干预、营养指导等为一体的综合干预措施,其中运动康复不仅能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还能减轻焦虑/抑郁症状,并提升生活质量。然而,传统运动康复方案较固定,缺乏个体差异,导致治疗效果有限。个体化运动处方是在综合评估患者的性别、年龄、体力状况、病情严重程度等的基础上制定的运动计划,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康复效果。本研究旨在探讨心脏康复个体化运动处方对冠心病患者运动自我效能水平、心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2年2月—2024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收治的108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
(1) 符合《稳定性冠心病基层诊疗指南(2020年)》中冠心病的诊断标准,并经临床检查确诊;
(2) 生命体征平稳;
(3) 具有独立活动能力,无严重运动障碍。
排除标准:
(1) 伴有严重心力衰竭(NYHA分级为Ⅳ级)者;
(2) 伴有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及严重心肌病者;
(3) 合并严重内科疾病如恶性肿瘤、严重肾功能不全、肝功能衰竭等者;
(4) 伴有精神疾病或认知障碍者;
(5) 临床资料不完整者。
剔除标准:
(1) 中途出院/转院者;
(2) 治疗依从性较差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运动组与个体化运动组,每组54例。
两组性别、年龄、BMI、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心率、空腹血糖、NYHA分级、心绞痛史、心肌梗死史、脑卒中史、糖尿病史、文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干预方法
常规运动组患者接受心脏康复常规运动康复,内容如下:
(1) 有氧运动:指导患者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以步行和慢跑为主,其中步行速度一般为60~80步/min,20~30 min/次,3~4次/周。
(2) 关节活动:如颈部前屈、后伸、侧屈,肩部环绕、伸展,上肢屈伸,腰部扭转、屈伸,踢腿、屈膝等,每组动作重复10~15次,每天进行2~3组。持续干预3个月。
个体化运动组患者接受心脏康复个体化运动处方,具体内容如下:
(1) 运动评估:采用6分钟步行试验测定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以确定其最大运动强度及心肺耐力。
(2) 个体化运动处方:处方包括运动类型、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及运动频率,具体如下:
①运动类型:结合患者心肺耐力选择以有氧运动为主、抗阻训练为辅的运动方式,如步行、慢跑、骑自行车、游泳等,并根据患者需求在运动过程中加入抗阻训练,如给予小重量的哑铃举重。
②运动强度:依据心率储备(heart rate reserve,HRR)和主观运动强度(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RPE)量表调整患者的运动强度,如NYHA分级Ⅱ级患者的运动强度设定为HRR的50%~60%,NYHA分级Ⅲ级患者的运动强度设定为HRR的40%~50%。运动训练期间,确保患者能够承受运动强度而无过度疲劳或不适(RPE量表评分应维持在12~14分)。
③运动时间和频率:建议患者运动时间为30~45min/次,3~5次/周,先以短时间(20min内)运动为主,逐步延长至30~45min,循序渐进地适应运动需求。同时,鼓励患者每天进行轻度活动,如散步、伸展操,避免长时间静坐。对于伴有糖尿病、高血压或焦虑、抑郁患者,需根据疾病情况进行调整,如伴有糖尿病患者可选择在上午空腹血糖较高时进行运动,以降低低血糖风险;伴有高血压患者宜选择低冲击力的运动形式,以控制血压波动。
(3) 个体化运动处方的执行:
①运动指导:康复师全程指导患者完成运动训练,确保运动姿势正确、运动强度符合处方设定,避免不当运动方式对心脏及骨骼肌造成损伤,并及时监测患者运动前后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必要时进行心电图检查,以详细掌握患者机体变化情况。
②家庭康复支持:医护团队制定家庭运动方案,明确患者出院后的运动强度及注意事项,并通过电话或网络平台进行定期随访,以评估患者运动依从性及效果。在家庭运动康复过程中,记录患者每次运动时间、强度及身体感觉,并定期反馈给康复师,便于康复师及时调整其运动处方。
③依从性管理:通过建立微信群或APP实时追踪患者的运动情况,同时定期安排在线心理咨询,鼓励患者遵循运动处方。
④定期复查与评估:患者每月定期入院复查心功能和心理状态,便于康复师适当调整运动处方。持续干预3个月。
1.3 观察指标
(1) 运动自我效能水平、健康状况:分别于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采用运动自我效能量表(Exercise Self-Efficacy Scale,ESES)、健康调查量表36(Short Form 36,SF-36)评价患者运动自我效能水平、健康状况,其中ESES共包括18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1~10分10级评分法,总分180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运动自我效能水平越高。SF-36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8个维度,总分100分,评分越高表明健康状况越好。
(2)心功能指标:分别于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患者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volume,LVES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LVEDV)、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SV)。
(3)运动依从性:干预3个月后,采用医院自制康复行为依从性量表评估患者的运动依从性,该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824,根据评估结果将患者分为完全依从、部分依从与不依从,完全依从:患者完成康复计划,运动训练完成率≥90%;部分依从:患者基本完成康复计划,运动训练完成率为70%~89%;不依从:患者运动训练完成率<70%。
(4)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记录患者运动训练期间心血管意外、心律失常、运动性骨骼肌损伤、呼吸功能异常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ESES、SF-36评分
干预前,两组ESES、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个体化运动组ESES、SF-36评分高于常规运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心功能指标
干预前,两组LVESV、LVEDV、LVEF、CO、S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个体化运动组LVESV、LVEDV小于常规运动组,LVEF、CO、SV高于常规运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运动依从性
个体化运动组运动依从性优于常规运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7.414,P<0.001),见表4。
2.4 不良事件
两组运动训练期间均未发生不良事件。
3 讨论
冠心病是一种冠状动脉血流受限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的心血管疾病。据调查,冠心病是全球范围内导致人们死亡和残疾的重要疾病之一。此外,冠心病还会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影响康复依从性。心脏康复是冠心病非药物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心脏康复常规运动康复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肺功能,但其缺乏个性化指导,未全面考虑患者的心功能、运动耐力及心理状况等因素,导致效果有限。心脏康复个体化运动处方是一种根据冠心病患者实际情况制定的个体化康复方案,其是结合患者的病史、心肺功能、运动能力等确定运动处方,其主要优势如下:
(1) 运动强度个体化:个体化运动处方首先基于患者的6MWD确定其最大运动强度及心肺耐力,并结合患者HRR设定目标心率范围,确保患者既能获得足够的运动强度,又可避免心脏过度负荷。
(2) 多样化运动方式组合:个体化运动处方的运动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包括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车)、抗阻运动(如小重量举重)、平衡训练及柔韧性训练等,可改善患者的运动能力,进而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
(3) 动态调整与反馈机制:在采用个体化运动处方期间,医护人员密切监测患者的运动反应、心率、血压及心功能指标,且定期反馈机制便于康复师及时调整运动处方,确保运动强度与患者的实时身体状态相适应,有利于提高康复效果,避免运动损伤。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3个月后,个体化运动组ESES评分高于常规运动组,表明心脏康复个体化运动处方可有效提高冠心病患者的运动自我效能水平,分析原因:个体化运动处方旨在逐步增强运动强度,使患者能够在循序渐进的锻炼过程中建立自信。此外,定期调整运动量和强度,可逐渐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力和肌肉力量,形成积极反馈,从而提高患者的运动自我效能水平。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3个月后,个体化运动组LVESV、LVEDV小于常规运动组,LVEF、CO、SV高于常规运动组,表明心脏康复个体化运动处方可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功能,分析原因:心脏康复个体化运动处方能通过提高肌肉力量、促进血液循环而减轻心脏负担,进而改善心功能。此外,个体化运动组干预3个月后SF-36评分高于常规运动组,运动依从性优于常规运动组,且两组运动训练期间均未发生不良事件,表明心脏康复个体化运动处方可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健康状态,提高患者运动依从性,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与既往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分析原因:个体化运动处方在心脏康复方案的设定和执行中更关注患者的实际情况和反馈,适度的运动挑战、灵活的运动调整和个性化的家庭支持能够提高患者的运动舒适度,患者不易产生倦怠或抵触情绪,由此表现出较高的运动依从性,进而可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的健康状态。
4 结论
综上所述,心脏康复个体化运动处方可有效提高冠心病患者运动自我效能水平及运动依从性,改善患者的心功能,进而改善患者的健康状态,且安全性较高。但本研究样本量有限,观察时间较短,可能导致结果存在一定偏倚,今后还需扩大样本量、增加观察指标、延长观察时间以进一步研究个体化运动处方的临床优势。
参考文献:略 作者:尚玮 程妍 江雪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来源: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25年5月第33卷第5期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