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作为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临床上发病率较高,以冠状动脉持续性或急性缺血、缺氧所致的心肌坏死为代表性特征,少数人群还会发生持续性胸痛。AMI发病迅速,如无法保证及时、有效控制病情,会威胁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2]。新时期AMI治疗方案中,最主流的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较多临床经验证实,应用PCI对闭塞血管行扩张干预,能够改善心脏血流灌注,对心肌梗死有确切疗效。但PCI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术后会发生不良症状,如并发症、伤口疼痛等,这些会从不同程度上影响患者心功能和术后康复,对患者疾病恢复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对行PCI的AMI病例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很有必要。临床上多予以常规护理,但效果一般。有报道指出,自主式心脏康复训练的效果和安全性均较好,国内此类研究较为有限。本研究分析自主式心脏康复护理对行PCI的AMI患者术后心肺功能、并发症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2年12月—2024年12月绵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PCI术后患者112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6例。研究组女21例,男24例,年龄52—80岁,平均(66.98±6.89)岁;对照组女18例,男27例,年龄50—77岁,平均(65.89±7.23)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经绵阳市中心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号:2022-108-23)。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与临床上对AMI诊断标准相符[5];2)所有患者均行PCI术;3)所有患者均充分知情的情况下自愿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排除标准:1)患有不适宜行PCI术的相关禁忌症;2)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健全者;3)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者或心律失常已进展至严重状态者;4)存在恶性肿瘤;5)凝血功能不健全者;6)存在意识障碍或沟通障碍,有精神类疾病病史者;7)配合度不够或依从性不高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主要包含基础心理指导、术后用药、饮食和营养指导、康复训练和宣教等。
研究组在对照组方案上加用自主式心脏康复护理。主要包含评估、直观方式宣教、自主居家心脏康复训练、开拓网络交流模式等一系列方案。1)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根据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康复计划;与患者进行问答沟通,以此来了解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状态,采取良好的心脏康复知识宣教的模式,使患者能够很好地掌握康复的模式;2)健康宣教。采用视频、多媒体等展示路径,使患者全面掌握疾病用药、术后恢复等知识,帮助患者识别心血管风险,实施简单的自救技能,消除、缓解患者的恐惧、紧张等负面情绪,肯定患者家属在患者康复过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使患者在康复训练中获得家属的鼓励和支持,指导家属代替护理人员督促患者术后、出院后康复训练,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自主居家心脏康复训练。患者出院后需要继续进行心脏康复干预,因此,在出院前对其进行康复训练。首先,发放心脏康复指导手册,手册涉及患者一般资料、心血管疾病知识、心脏康复记录等多方面的内容;其次,以纸质形式向患者发放相应的心理康复训练计划,叮嘱患者依计划实施日常训练,并记录运动、用药量、血压、睡眠、情绪等方面的实际状况;干预人员按照1次/周的频率对患者行随访指导,结合实际情况合理把握训练强度,讲求循序渐进;运动之前做好热身与拉伸,如运动期间发生胸痛等异常表现,需即刻休息观察。4)开拓网络交流路径。组建微信交流群,患者和家属均可入群,护理人员针对平台运用和沟通细则提供指导,将心理康复、自救常识、危险因素控制等科普性内容陆续分享至群内,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康复训练取得实效;此外,患者可以对日常生活和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向平台求助,干预人员及时、细致地回复,在术后康复与预后改善方面发挥作用。
两组患者均干预6个月。
1.4 观察指标
1.4.1 心功能指标
干预前和干预后,对两组患者行心脏彩超检查。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diameters, LVES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 LVEDD)和心排血量(Cardiac Output, CO)等。
1.4.2 肺功能指标
干预前和干预后,检查患者的肺功能情况,包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the first second, FEV1)、1秒率(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the first second/forced vital capacity, FEV1/FVC)等。
1.4.3 术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
包括心率失常、心绞痛、心力衰竭等不良事件等,发生率等于发生的患者数除以组内所有患者数。
1.5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5.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例数(n)和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比较
与干预前比,干预后两组患者的LVEDD、LVESD水平均明显下降,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的LVEDD、LVESD表达水平变化更加明显(P<0.05)。见表1。
2.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比较
与干预前比,干预后两组患者的FEV1、FEV1/FVC都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的FEV1、FEV1/FVC的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发生心脏不良事件的情况
研究组的心脏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8.93%,低于对照组(3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通常情况下,AMI的致病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在某些诱因(过激情绪、过度劳累、寒冷刺激等)参与下形成,是发病率较高且危害严重的突发性疾病。AMI患病率和死亡率在国际上与国内都处于较高水平。现阶段,介入手术已成为AMI临床治疗的主流方式。PCI能够改善心肌灌注,有效降低患者的病死率,但术后风险也备受关注,如术后并发症、心力衰竭等,术后风险与患者的不健康行为存在密切关联。对PCI术后患者行心脏康复干预很有必要。临床上较多的研究发现,患者术后心脏康复护理干预能够强化健康教育、改善心理功能与生理功能、恢复机体各项正常机能。由于医疗服务不断提升的需求和个体差异,单纯行常规护理无法使每位患者的护理需求得到满足。有研究证实,自主式心脏康复相较于普通术后康复,体力运动、生活质量均有更好的改善,说明自主式心脏康复既可作为常规护理的延续,又能替代后者。
有研究指出,对行PCI的AMI患者实施自主式心脏运动康复,能改善其心功能和肺功能。本研究发现,与干预前比,干预后两组患者的LVEDD、LVESD水平均明显下降,FEV1、FEV1/FVC都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的LVEDD、LVESD、FEV1、FEV1/FVC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证实自主式心脏康复护理对患者心肺功能有改善作用,究其原因,自主式心脏康复可促进冠状动脉血流增加,增强患者的心肌收缩能力,促进心肺功能提高,并通过长期的运动训练和持续增加的运动强度可提高患者对运动的适应能力,从而逐渐提高患者的运动耐量,改善肺功能,形成良性循环。对照组心脏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为30.36%,而观察组仅为8.9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自主式心脏康复护理能够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原因可能为针对性康复计划和监督能够纠正患者日常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微信群适合患者们互相分享经历,有利于患者解决问题,从而减少术后并发症风险。
综上所述,行PCI的心肌梗死患者术后通过自主式心脏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改善心肺功能、降低患者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略
作者:张粟[1] 徐蔷薇[2]
单位:绵阳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1]
绵阳市中医医院内科[2]
来源: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