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进展
基于多学科的运动处方联合多元化宣教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生活方式及运动耐力的影响
作者: 张锦 来源: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发布时间:2025-05-16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临床常见的冠心病类型之一,具有发病急、病死率高的特点,如不及时给予有效治疗,会引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目前,临床针对AMI患者多应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但存在复发风险,需辅以必要的护理措施以减少其他因素对患者疾病康复的影响。基于多学科的运动处方由多学科护理团队基于患者的病情、体力状况等制订康复训练计划,可有利于提高患者身体素质,降低病死率及再住院率,但由于患者缺乏对疾病的了解,疗护依从性较差,单一进行该项护理模式效果不佳。多元化宣教是指护理人员依据患者文化程度等信息采用多途径健康宣教的护理模式,可有效调动患者积极性,促进其进行自我管理,改善生活方式。基于此,本研究选取 2020年1月-2023年1月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行PCI的AMI患者为对象,对其进行随机分组对照,探讨基于多学科的运动处方联合多元化宣教对PCI术后AMI患者的干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行PCI的AMI患者为研究对象。各41例。纳入标准:(1)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AMI的诊断标准;(2)符合PCI适应证且手术成功者。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心脏疾病者;(2)术后48h内出现恶性心律失常、急性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者;(3)既往进行过心脏手术者;(4)合并恶性肿瘤或传染性疾病者。对照组中男20例,女21例;年龄37~68岁,平均年龄(52.58±7.70)岁;病程0.5~3.5h,平均病程(2.12±0.61)h。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中男21例,女20例;年龄37~70岁,平均年龄(53.57±8.20)岁;病程1~3.5h,平均病程(2.34±0.52)h。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常规干预,包括用药指导、健康教育、心理干预、饮食干预等。


对照组采用基于多学科的运动处方干预。(1)组建多学科运动干预团队:由1名护士长、2名专科护士、1名康复治疗师及1名社区全科医生及护士组成,其中护士长担任组长,负责团队管理培训、协调和沟通;专科护士负责获取患者的反馈信息;康复治疗师负责制订、实施运动处方,并评估患者运动状况;社区全科医生及护士负责患者出院后监督其进行运动并及时反馈,小组成员均需经过相关培训,并考核通过后方可参与研究。(2)依据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的运动能力制订基于多学科的运动处方,具体如下,①出院前:术后当天,嘱患者取平卧位,保持绝对卧床休息,穿刺部位给予沙袋压迫6h,穿刺侧肢体制动8~12h;指导其进行深呼吸,活动健侧肢体,2次/d,并教会患者独自完成床上靠坐及大小便。术后第1天,嘱患者取半卧位,协助其进行床上翻身,可耐受者可协助其进行床边站立,5~10min/次,1~2次/d;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主动转身、活动肢体及重要关节,10min/次,2次/d,并教会患者独自完成穿衣、梳头、进食等日常活动。术后第2天,指导患者在床边进行原地踏步,5min/次,对于耐受性较好的患者可协助其进行短距离行走,20~30m/次,1~2次/d;协助患者坐椅子,1~2次/d。术后第3天,鼓励患者自行站立5~10min/次,协助其完成日常活动,如下床大小便等。术后第4天,在旁监督患者室内每日步行50~100m,并鼓励其自行完成日常活动。术后第5天,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室内活动锻炼。术后第6天,鼓励患者室内每日步行100~200m,1~2次/d,并指导其尝试进行室外活动。②出院后:运动以低中强度的有氧运动为主,包括快走、打太极、慢跑、打乒乓球、骑自行车等,20~30min/次,3~5次/周。持续干预3个月。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多元化宣教干预。待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与其沟通,了解其对疾病的认知情况后,制订针对性宣教方案。具体如下,(1)语言教育:责任护士每日7:30准时达到患者床边,按照疾病阶梯式对其进行宣教,询问患者饮食、用药等情况;还可依据患者情况,每周组织1次座谈交流会,鼓励患者互相交流。(2)文字教育:在病房内或走廊处醒目位置放置宣教内容,或分发健康宣教手册,加强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的印象。(3)多媒体教育:制作疾病相关知识的科普视频,并将二维码视频发送给患者,指导其通过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直观看到宣教内容。(4)形象教育:将宣教中涉及的物品以图片、标本等形式展现出来,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可吸引患者的注意力。(5)实践教育:指导患者参与到环境护理、运动锻炼中,不断提升其健康护理技能。持续干预3个月。


1.3 观察指标


(1)生活方式:干预前后,采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HPLP-Ⅱ)评价,包括营养(9个条目)、健康责任(9个条目)、压力管理(8个条目)、人际关系(9个条目)、体育运动(9个条目)及精神成长(8个条目)6个维度,共52个条目,每个条目1~4分,总分52~208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方式越好[6]。(2)运动耐力:干预前后,应用6min步行距离(6MWD)检测,在室内选择一条长30m的平直走廊,每隔3m做一个标记,叮嘱患者来回步行6min,计算6MWD。6MWD越长表明患者运动耐力越好。(3)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包括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绞痛及再发心肌梗死。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生活方式比较


干预前,两组HPLP-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HPLP-Ⅱ各个维度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运动耐力比较


干预前,两组6MW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6MWD均长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2.20%(5/41),其中心律失常2例,心源性休克1例,心绞痛2例;对照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1.71%(13/41),其中心律失常4例,心力衰竭1例,心源性休克2例,心绞痛5例,再发心肌梗死1例。观察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56,P=0.033)。


3 讨论


AMI是由冠状动脉阻塞,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坏死,临床多采用PCI治疗,以疏通梗死动脉管腔,恢复心肌血流灌注,降低再灌注损伤,从而恢复患者心脏功能,但其无法消除机体疾病诱导因素,因此对PCI术后AMI患者实施必要的护理措施,对于改善患者预后极为重要。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干预后,观察组HPLP-Ⅱ各个维度评分及总分均较高,6MWD较长且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P<0.05),提示对PCI术后AMI患者采用基于多学科的运动处方联合多元化宣教进行干预,可有效改善其生活方式,提升运动耐力,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分析其主要原因为,运动处方指的是以处方形式确定患者运动方式、强度、频率、时间及注意事项等。基于多学科的运动处方组建一支由护士长、专科护士、康复治疗师、社区全科医生及护士组成的多学科团队,依据患者术后心脏康复运动特点、病情、体力情况、运动状态及生理、心理需求,为其制订运动处方。其中出院前运动为早期康复运动,运动强度较小,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可有效提高患者依从性及安全性,进而促使患者从床上运动转为床下运动,直至完成户外活动计划;出院后运动由护理团队及社区医护人员监督完成,可保证运动的连续性、科学性。通过指导患者进行一系列康复运动,有利于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输出量,改善心功能,并有效提升患者运动耐力,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但患者由于对疾病缺乏了解,运动依从性较差,因此给予患者必要的健康宣教极为重要。多元化宣教通过在患者入院后充分评估患者病情、文化程度、兴趣爱好后,依据患者的基本情况制订相应宣教内容,并对患者进行多元化的健康宣教,包括语言教育、文字教育、多媒体教育、形象教育及实践教育等,可促使科室的护理工作更加细致及精准,提高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并有效提升患者疾病认知度,提高患者疾病管理能力,改善其生活方式,与基于多学科的运动处方联合干预PCI术后AMI患者,可发挥协同作用。


综上所述,采用基于多学科的运动处方联合多元化宣教干预PCI术后AMI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方式,提升运动耐力,且较为安全。

参考文献:略

作者:张锦

单位: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人民医院心内科

来源: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2025年4月第6卷第7期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登录后参与评论

登陆/注册

通过手机验证码即可完成注册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