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进展
7天记录,2.7年随访:加速度计告诉你,老年人多动少坐有多关键
作者: 张诗源 编译 来源:心脏康复网发布时间:2025-07-18


近日《使用可穿戴加速度计检测的身体活动模式与功能良好老年人初发心血管事件风险的关联》发表于《Europe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DOI: zwaf409,2025年7月在线发表)。研究聚焦社区中功能良好的老年人,采用客观监测方式,深入分析身体活动强度、模式及静坐习惯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



研究设计与测量方法


研究类型:前瞻性队列研究


样本来源与特征:3343名平均约70岁、功能良好的社区老年人,无明显运动限制或严重慢性病


活动监测:佩戴腕部加速度计连续7天,获取24小时全天候数据,包括:

静坐行为(SB)

轻度身体活动(LPA):如散步、家务

中等至剧烈强度活动(MVPA):快走、园艺、缓跑


随访时长:中位随访约2.7年


终点事件:首次心血管事件(包括非致死/致死性心肌梗死、中风等),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


主要研究发现




亚组与交互效应分析


高静坐者(每日≥9小时静坐):增加活动收益更显著


结合MVPA水平进行交互分析:

MVPA≤15分钟/天:静坐每多1小时,CVD风险上升约29%

MVPA 16-29分钟/天:静坐风险上升约20%

MVPA≥30分钟/天:静坐影响几乎消失,仅上升约11%(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中等强度运动可缓解久坐的负面影响。


方法评价与局限性


优势:

1. 加速度计提供客观的活动和静坐测量,避免主观偏差;

2. 样本量大,排除既往心血管病患者,聚焦初发事件。


局限性:

1. 观察性设计限制因果推断;

2. 仅检测7天行为,代表性有限;

3. 中期随访(2.7年)+华事件样本有限;

4. 腕部监测难以精确区分站立和坐姿。


临床实践建议


1. 全面评估患者活动行为:包括LPA、MVPA与静坐总时长;


2. 提出个体化“活动处方”:

起始阶段:每日增加30分钟LPA(散步、做家务);

提升阶段:加入MVPA(如快走),目标每日≥30分钟;


3. 减少连续静坐时间:每坐45–60分钟,建议活动5分钟;


4. 针对高龄或静坐人群:优先推广LPA;行动能力良好者着重MVPA;


5. 使用数字健康工具辅助干预:如智能手环、APP提示活动和步数目标提醒。


参考文献:略

作者:张诗源 编译

来源:Europe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登录后参与评论

登陆/注册

通过手机验证码即可完成注册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