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临床常见、高发的肺部疾病,以气流的持续性受限为主要特征,患者多伴有咳嗽、咳痰等症状。该病在中老年人群中常见,且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及老龄化趋势的加重,慢阻肺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巨大影响。目前,临床对该病的治疗具有完善的标准和体系,例如,急性期主要采用药物、氧疗等方法控制病情,稳定期可通过生活方式指导、康复训练等非药物治疗方法促进肺功能恢复。慢阻肺患者的护理工作和肺康复训练是主要干预手段,但是因为慢阻肺的病程长,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不足,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指导,导致其通常难以坚持康复训练,严重影响护理效果。因此,深入探索全面、有效的护理方案和康复训练计划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研究对督导式肺康复训练联合综合护理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10月本院收治的80例慢阻肺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为48~72岁,平均(55.42±4.29)岁;病程为1~6年,平均(3.20±0.54)年。观察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为49~73岁,平均(55.89±4.42)岁;病程为1~7年,平均(3.36±0.65)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均经临床综合诊断确诊慢阻肺;②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肺部疾病;②合并恶性肿瘤或重要脏器功能障碍;③具有精神、意识障碍,难以配合本次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主要措施包括健康教育、药物指导、心理疏导、饮食干预等,同时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训练,以居家训练为主,未进行督导。 观察组采用督导式肺康复训练和综合护理干预,详细内容如下。 1.2.1 督导式肺康复训练 (1)由康复师指导患者进行缩唇腹式呼吸操训练:①缩唇呼吸,主要适用于病情患者的慢阻肺患者。指导患者闭嘴经鼻吸气,口唇缩成吹口哨状呼气,收腹、胸部前倾,缓慢呼气;吸气和呼气的时间比为1∶2或1∶3;每次10~20min,2次/d。②腹式呼吸,患者保持立位、坐位或平卧位,两膝半屈(或者在膝下垫软枕)使腹肌处于放松状态;双手分别置于前胸部和上腹部;经鼻缓慢吸气,使膈肌松弛,放于腹部的手有向上抬起的感觉,放于胸部的手保持不动;用口呼气,收缩腹肌,放于腹部的手有下降感。腹式呼吸重复8~10次,2~4次/d。 (2)由康复师指导患者进行肺康复训练,采用郑氏卧位康复操:①拉伸坐起,双手拉住床边扶手,之后利用上肢力量将上半身拉起至坐直,以5s为宜,最后缓慢躺平。如果患者身体难以耐受,可以在他人协助下完成动作。②空中踩车,患者保持平卧位,屈膝并抬高双腿,上半身保持不动,两小腿在空中交替做踩单车动作,直到脚无法踩动为止。③桥式运动,患者保持仰卧位,膝关节屈曲,双足底平踏在床面上,用力抬臀。以上肺康复训练由康复师指导患者居家完成,康复师每周通过电话、微信等形式对患者进行督导,确保其完成训练,同时询问并了解患者病情、肺康复训练遇到的问题等,为其提供专业指导。肺康复训练周期为1个月。 1.2.2 综合护理干预 (1)患者评估:收集患者资料,对患者健康状况、既往病史、肺功能情况、症状等进行全面评估,结合评估结果,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包括环境管理、心理支持、生活方式调整等内容。 (2)环境管理:确保病室空气流通,保持适宜的温湿度,日常做好清洁消毒措施,为患者提供舒适的诊疗环境。 (3)加强基础护理:做好呼吸支持设备等物品等准备工作,定期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为临床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依据。同时,加强口腔和气道护理,日常护理期间注意清洁口腔,加强长期卧床或机械通气患者的口腔护理。另外,定时帮助患者翻身,及时排痰,避免痰液大量积聚,预防呼吸道阻塞,并做好气管导管的检查工作,确保气道湿化。 (4)健康宣教及心理护理:通过口头宣教、发放健康手册、音视频资料等形式,向患者和家属详细讲解慢阻肺的病因、病情进展和防治措施,强调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提倡患者适度运动,如散步、慢跑等,改善心肺功能。同时,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注意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如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与患者及家属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鼓励患者表达内心感受,为其提供心理支持。针对心理问题严重患者,提供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帮助患者减轻压力和焦虑。 (5)营养指导:结合患者病情、饮食喜好,为其制订针对性的饮食计划,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以蛋白质、维生素含量丰富食物为主,嘱咐患者多食用新鲜果蔬,遵循少食多餐原则,避免饮食过饱或过咸。同时,嘱咐患者避免刺激性饮食,如食用辛辣等刺激性强的食物。 (6)用药指导:针对稳定期轻度患者,主要采用速效β2受体激动剂、M胆碱受体拮抗剂等;针对病情相对严重患者,通常需要适当加用长效平喘药物,严格遵医嘱用药,注意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和不良反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加强对患者的指导,使其充分认识到合理用药的重要性,了解药物的使用方法、用法用量等。 1.3 观察指标 ①肺功能相关指标:1s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和FEV1/FVC。②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评估量表(SF-36)评价,满分100分,分数与生活质量正相关。③自我效能:采用慢性病自我效能感量表(SECD6)评价,包括5个维度,总分31~155分,分数与自我效能正相关。④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评价,满意、一般满意和不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n(%)]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1两组患者肺功能相关指标对比 干预前,两组患者肺功能相关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肺功能相关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自我效能评分对比 干预前,两组患者自我效能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自我效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讨论
慢阻肺是一种常见、高发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病情复杂,其病理变化包括气道炎症、小气道重构、肺实质受损等,可导致患者肺功能下降,出现不可逆的气流受限。慢阻肺的发病因素复杂,主要和多种因素相关,如环境、遗传、吸烟等,不但对患者呼吸系统造成影响,同时容易引发心脏、消化等系统的并发症,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巨大威胁。因此,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十分重要。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肺康复训练是一种综合性干预措施,旨在减轻患者症状,改善机体功能,稳定并延缓病情进展。同时,通过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康复。虽然肺康复训练和护理在慢阻肺患者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也存在诸多不足,由于患者认识不足,参与度低,可能导致患者难以坚持康复训练,且康复护理需要专业医护人员的指导和监督,指导和监督的缺乏也会影响干预效果。督导式肺康复训练是常规康复训练的一种创新,由康复师为患者提供定期的专业指导和监督,能够保证患者正确、有效地坚持康复训练,提高干预效果。综合护理则具有系统性、针对性的特点,涵盖患者康复过程的各个方面,通过采取一系列个性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促进患者康复。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肺功能指标、生活质量评分、自我效能评分及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对患者采用督导式肺康复训练联合综合护理的作用显著。督导式肺康复训练包括缩唇腹式呼吸操、郑氏卧位康复操等内容,由康复师定期对患者进行督导,指导患者完成相关训练,能够保证患者的依从性,患者的自我效能明显提高,通过有效、正确的训练,改善患者通气功能和相关症状,提高躯体耐力,促进肺功能恢复,保证康复训练效果。综合护理则通过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采取环境管理、强化基础护理、健康宣教、心理支持、营养及用药指导等一系列措施,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肺功能情况,促进康复。 综上所述,对慢阻肺患者采用督导式肺康复训练联合综合护理的干预效果理想,有助于促进患者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和自我效能,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略 作者:张涛 单位:广东省罗定市人民医院 来源:智慧健康 2024年 第33期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