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是指心脏结构或功能性改变导致心室收缩和 (或)舒张功能受损,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以肺循环和 (或)体循环淤血,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根据发作特点,可分为慢性心力衰竭 (Chronic Heart Failure,CHF)和急性心力衰竭 (Acute Heart Failure,AHF)。静息心率 (Resting Heart Rate,RHR)指在清醒、安静状态下,每分钟心脏搏动的次数。随年龄增长,人体 RHR 逐渐减慢。新生儿刚出生时RHR可达130~140次/min。而正常成年人的RHR则为50~100次/min。心力衰竭、冠心病、高血压、心房颤动、缺血性卒中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均与RHR有一定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RHR每增加10次/min,人群的心力衰竭发生风险相应增加11%。RHR的变化和心力衰竭预后有显著关系,患者的RHR 每分钟增加1次,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的风险增加1.5%,再住院风险增加1.8%。本研究拟观察RHR对CHF患者的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为CHF控制心率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南京市江宁中医院心内科2022年1月至2023年9月门诊和住院诊治的103例CHF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①参照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 (2018)》中诊断标准,选择纽约心脏病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为Ⅱ~Ⅲ级者;②年龄在18~80岁者。排除标准:①患有严重肝肾功能异常者;②伴严重心肺功能衰竭等器质性病变者;③并恶性肿瘤、严重血液系统疾病者;④伴精神疾病,不能配合者。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 (伦理审查批号:JNZ-2021-20K)。
1.2 方法
1.2.1 一般资料:收集患者包括年龄、性别、人体质量指数 (Body Mass Index,BMI)、合并症、血压等数据。
1.2.2RHR 测量及分组:患者在安静环境下休息30min,佩戴心电电极贴,通过心电监护仪测定RHR。参照文献将患者RHR水平分为低心率组(RHR<80次/min,n=62)、高心率组 (RHR≥80次/min,n=41)。
1.2.3 心功能指标:所有患者由经验丰富的心脏超声医生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行经胸心脏超声检查,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由2名心内科专业医师根据患者活动耐量确定NYHA分级。所有患者入院或就诊当日采集静脉血,标本送我院检验科应用 仪器通过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B型利钠肽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
1.2.4 6min步行试验 (6-Minute WalkingTest,6MWT):试验前给患者佩戴心电电极贴、血压仪、指脉氧夹。测量静息下血压、心率。嘱患者在长30米平坦地面以最快速度往返行走,如过程中出现显著呼吸困难、胸痛等不能耐受的症状时应立即终止试验,记录步行过程中每分钟心率、脉氧值,试验结束时再次测量血压、心率和记录6min步行距离(6-Minute Walking Distance,6MWD)。
1.2.5 因心力衰竭再发入院率:通过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随访观察6个月,分别于第3个月、第6个月统计因心力衰竭再发入院率。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或 Fisher精确概率检验。RHR与心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用单因素Spearman相关性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在年龄、性别、BMI及合并症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 均>0.05,见表1)。
2.2 两组6MWT前、后血压及运动后心率比较
高心率组6MWT后心率显著高于低心率组 (P<0.001,见表2)。
2.3 两组患者 NYHA 分级、LVEF、BNP、6MWD 比较
高心率组 BNP 水平显著高于低心率组 (P=0.030,见表3)。
2.4 相关性分析
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RHR与CHF患者BNP水平 (r=0.229)、6MWT运动后心率 (r=0.541) 呈正相关 (P <0.05 或 <0.01), 与6MWD 呈负相关 (r=-0.221,P=0.025),与LVEF无显著相关性 (P=0.852,见表4)。
2.5 两组患者3个月、6个月再入院率比较
高心率组3个月因心力衰竭反复加重再入院率为26.83%, 显著高于低心率组的9.68% (P=0.022)。高心率组6个月因心力衰竭反复加重再入院率为51.22%,显著高于低心率组的16.13% (P<0.001,见表5)。
3 讨论
CH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是所有心脏疾病严重的表现或晚期阶段,预后差且死亡率高。《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概要》推算中国心血管疾病现患人数3.3 亿,其中心力衰竭890万。《2020中国心力衰竭医疗质量控制报告》指出,心力衰竭住院病死率约为2.8%。发病年龄为 (67±14)岁,其中男性患者占比60.8%。随着疾病谱的变化,目前中国心力衰竭患者的主要病因已变为高血压、冠心病。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和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 (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 占比分别为 40.2%、21.8% 和38.0%。目前临床上有多种评估心力衰竭预后的指标,如BNP及其前体-N末端 B型利钠肽原 (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6MWD、LVEF 等。RHR作为一种简单又可控的客观指标,不仅能够反映机体心功能,而且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已被临床广泛应用。RHR 增加可预测高血压、冠状动脉疾病、CHF等心血管病的死亡率。OpdahlA等研究探讨了RHR与心力衰竭发生率以及和左室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Cox分析显示RHR每增加1次/min,发生心衰的校正相对风险增加4%,提示RHR与心功能恶化和LVEF下降呈正相关。
BNP或NT-proBNP被认为是心力衰竭的生物标志物,可用于心力衰竭的筛查、诊断、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评估。LVEF能够准确地反映心脏的泵血功能,是判断心力衰竭类型的重要指标之一。6MWT是一种广泛使用且耐受性良好的评估心衰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试验。6MWD与HF-pEF患者的预后相关,与传统的经过充分验证的危险因素相比,具有更大的预测价值。董毓辉等研究发现,与健康对照组比较,HFpEF组血浆 NT-proBNP水平显著升高,6MWD 显著降低,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浆 NT-proBNP和6MWD 都对HFpEF具有较高诊断价值,二者联合检测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陈新馨等研究表明,6MWD 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TumorNecrosisFactor,TNF)-α水平是影响 CHF患者出院后1年发生不良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6MWD、TNF-α、白细胞介素 (Interleukin,IL)-22及核因子 (NuclearFactor,NF)-κB 联合应用对 CHF患者预后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本研究表明,高心率组6MWT后心率、BNP水平显著高于低心率组 (P<0.001、P=0.030)。CHF患者 RHR与BNP、6MWT运动后心率呈正相关 (r=0.229、0.541,P=0.020、P<0.001),与6MWD呈负相关 (r=-0.221,P=0.025)。高心率组3个月、6个月因心力衰竭反复加重再入院率显著高于低心率组 (P=0.022、P<0.001),进一步证实 RHR与 CHF患者预后相关。目前普遍认为,心率变快标志着交感神经激活,其所引起的一系列神经体液及组织变化,会促进血管收缩、动脉壁增厚,同时增加外周阻力,增加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风险,且高心率会损伤冠状动脉内皮,促进炎症因子释放,进一步增加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但本研究显示,RHR 与CHF患者 LVEF 无显著相关性,与既往研究结果不一致,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本研究样本量较小、随访时间相对较短,数据出现偏倚;②本研究心率分组标准以80次/min为节点,未对分组进一步细化,后续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细化分组标准,减少干扰因素等。
综上,CHF患者RHR与BNP水平、6MWD、6MWT后心率密切相关,高心率患者因心力衰竭加重再入院风险增加,提示RHR与CHF患者预后相关。目前许多研究结果表明,RHR与心血管疾病存在联系,但具体关系尚未完全阐明。深入探讨RHR与各类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对识别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优化预后评估体系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略
作者:夏敏 韦锋
单位:南京市江宁中医院
来源: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25年8月第34卷第4期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