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进展
低负荷抗阻训练对老年人体适能的影响
作者: 刘淑芬 等 来源:华西医学发布时间:2022-12-07

随着老龄化的加剧,我国老年群体愈发庞大。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于2020年达18.70%,已非常接近“老龄社会”的标准。失能是老年群体面临的重大健康问题,据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半失能、失能老年人已达4063万人,占老年群体的18.30%。因此,从社会和健康的角度来看,老年人医学研究的重点不仅要放在治疗老年相关疾病上,更应放在促进健康老龄化上。老年人健康相关体适能是指老年人安全、独立、无疲劳地管理日常生活活动的能力,是评价老年人健康问题的科学指标,与老年人心肺功能、肌肉力量(肌力)与肌耐力、身体成分和身体柔韧性相关。老年人的健康体适能与生活质量和健康状态呈正相关,老年人患慢病越多,健康体适能水平越低。研究表明,定期体育活动可为老年人提供生理和心理上的益处。作为其中的代表,有氧训练和抗阻训练对老年人体适能的改善均有积极作用。然而,研究证明老年人达到推荐运动量的比例非常低,目前的一些训练方案对于老年人来说存在不适用性可能是原因之一,需研发适用于老年人的运动方法。


低负荷抗阻训练强调轻负荷,训练强度30%~50%1次重复最大重量(1 Repetition Maximum,1RM),其理念是再度活化老年人那些平时不活动但与日常功能活动相关的肌肉,从而提高身体机能和改善生活自理能力。可推测低负荷抗阻训练可能是改善老年人体适能的有效方法,同时也可能是一种老年人依从性更高的运动方式。因此,本研究拟通过低负荷抗阻训练对老年人体适能影响的研究,探讨适用于老年人的运动方法。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20年6月1日—2021年5月31日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的老年人。纳入标准(全部满足):①自愿参加;②最近16周内未进行抗阻训练;③空腹血糖小于6mmol/L;④空腹胆固醇小于8mmol/L;⑤血压<140/90mmHg(1mmHg=0.133kPa);⑥年龄≥65岁。排除标准(满足一条即可排除):①活动困难;②有严重心血管、呼吸系统、代谢性或精神疾病;③肌肉骨骼系统疾病;④常规服用处方药;⑤近6个月内有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⑥有其他不能耐受本训练方案的条件。本研究经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伦理审查编号:B367)。所有参与者都被告知了参与这项研究的相关风险,并在参与之前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1.2.1 分组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老年人随机分为中等强度有氧训练组(有氧训练组)、标准负荷抗阻训练组(标准负荷组)和低负荷抗阻训练组(低负荷组)3组,其中低负荷组为试验组,其余均为阳性对照组。


1.2.2 治疗方法 


所有受试者均到北京协和医院康复医学科进行每周2次,30min/次,持续12周的训练。低负荷抗阻训练组采用帕威尔抗阻训练器械,主要训练肌群为上肢屈伸肌、肩带肌群、髋周肌群、股四头肌、腹肌、背部肌群,运动强度为30%~50%RM;标准负荷抗阻训练组采用同样的训练方式,运动强度为50%~70%RM;有氧训练组采用踏车的训练方式,运动强度为50%~70%HRmax或Borg自觉用力评分11~13分。每次训练均在专业医师和治疗师的监督下进行,监测患者心率和血压,保证运动质量的同时也预防可能会出现的紧急事件。


1.3 观察指标


数据采集过程中采用盲法,分别在所有受试者第1次训练前和完成12周训练后采集受试者相关资料。①患者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②主要结局指标:心肺耐力中的峰值摄氧量、峰值功率,其值越大,老年人心肺耐力越强。③次要结局指标:心功能、肺功能、全身主要部位肌力、握力和肌氧指标等,除峰值心率、无氧阈时二氧化碳通气当量(AT时EqCO2)外,其余指标均是在可控范围内值越大,老年人身体状况越好。④评估工具:某品牌抗阻训练系统:1RM测试(各部位肌力1次重复最大重量);弹簧握力计:握力;某品牌运动心肺测试系统:心肺耐力的峰值摄氧量、峰值功率,峰值心率、峰值心率预计值百分比,峰值运动时分钟通气量(minute ventilation,VE)、通气效率(AT时EqCO2);某品牌健康肌氧测试仪:静息肌氧水平、下降至谷值时间;⑤训练工具:帕威尔抗阻训练系统(抗阻训练);踏车(有氧训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内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方差齐性者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Dunnett检验对单因素方差分析有差异的结果进行组间两两比较;方差不齐者采用独立样本Kruskal-Wallis检验,两两比较时采用Bonferroni法校正P值。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双侧检验水准α=0.05。


二、结果


2.1 一般资料


共纳入患者94例,其中男50例,女44例;年龄(70.14±4.21)岁;有氧训练组31例、标准负荷组32例和低负荷组31例。试验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1人未获基线数据(有氧训练组),3例获基线数据后未完成训练(标准负荷组2例、低负荷组1例),每组各余30例,实际纳入患者90例。3组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BM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见表1。



2.2 训练前后各组的心肺耐力


训练前后各组组间心肺耐力相关指标(峰值功率、峰值摄氧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各组组内心肺耐力相关指标均高于训练前(P<0.05)。见表2。



2.3 训练前后各组受试者的心、肺功能改善情况


训练前后3组间的峰值心率、峰值心率预计值、峰值VE、AT时EqC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心功能相关指标(峰值心率、峰值心率预计值)外,肺功能相关指标(峰值VE、AT时EqCO2)3组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训练前后各组受试者肌力改变情况


训练前后,3组组间肌力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受试者肌力指标均高于训练前(P<0.05)。见表4。



2.5 训练前后各组受试者肌氧饱和度改善情况


除肌氧下降至谷值时间上训练后均高于训练前(P<0.05)外,训练前和训练后3组组间其他肌氧相关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2.6 训练前后各组受试者体适能相关指标改善值差异的比较


除峰值功率、峰值摄氧量(P>0.05)、肌氧下降至谷值时间外,3组训练前后握力、胸部推举、坐姿划船、腿部伸展、髋部外展、身体弯曲和水平推蹬的肌力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低负荷组均优于有氧组(P<0.05),但从身体弯曲和水平推蹬的运动表现上看,标准负荷组改善优于低负荷组(P<0.05)。见表6。



三、讨论


随着年龄增大,老年人体适能呈进行性下降,这是造成失能的重要原因。同时,体适能下降导致老年人跌倒和骨折风险增加,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有研究表明,在老年人体适能中,峰值摄氧量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表现为老年人心肺耐力的下降。心肺适能(cardio respiratory fitness,CRF)反映了老年人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整体能力,Sui等对2603例老年人进行了平均12年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CRF是老年人死亡风险的有效预测因子。同样,肌力对老年人日常生活及预防慢性病的作用也越来越被认可,较低的肌力与活动受限、跌倒风险增加,以及虚弱状态显著相关。其中,握力是反映上肢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老年人并发症、住院时间增加,甚至死亡率的重要预测因素。Ruiz等研究了男性肌力与各种原因、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死亡率之间的关系,在60岁及以上的男性老年人中,中等到高水平的肌力与较低的全因死亡率和癌症死亡率相关。力量训练可以提高身体表现、增强心血管健康、促进骨密度增加、预防和治疗2型糖尿病,同时也是逆转肌肉老化的有效措施。2021年老年人国际运动建议专家共识中也提到,适当的锻炼能够使肌肉和有氧能力随年龄的变化大大减弱。本研究以老年人心肺耐力以及与日常生活活动相关的大肌群肌力和握力为研究目标,结果显示,3种训练方式均能有效提高老年人的心肺耐力、大肌群肌力和握力,并且与有氧训练相比,低负荷抗阻训练和标准负荷抗阻训练对提高肌力更有效,这也与许浩等的研究结果相符。除此之外,本研究还通过近红外线光谱学(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测试老年人运动过程中腓肠肌肌氧饱和度,结果显示,3种训练方式均可使肌氧含量下降至谷值时间增大,间接提示线粒体功能的改善,有氧运动能力更强。


本研究采用各种仪器来测试老年人健康体适能的相关指标,与其他采用简便运动测试的研究相比,其结果相对更加客观和直接。不足之处在于所有受试者都接受了训练,未设置正常对照组;最后目前尚未完成对受试者的长时间随访,未能了解到几种训练方式长期益处的差别。


总体来说,在改善老年人体适能方面,低负荷抗阻训练与标准负荷抗阻训练和有氧训练有几乎相同的作用,并且由于其运动强度小,老年人可能更容易接受。在后期希望低负荷抗阻训练可以在社区中推广,让更多老年人积极进行体育锻炼,提高生活质量;也希望在其他人群如肌肉功能衰减症人群、慢病人群中对低负荷抗阻训练进行研究,并探索其机制。

参考文献:略

作者:刘淑芬[1]张厚强[2]陈丽霞[1]

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康复医学科[1]华北理工大学护理与康复学院[2]

来源:华西医学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登录后参与评论

登陆/注册

通过手机验证码即可完成注册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