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为多发心血管疾病,其临床患病率、致残率、致死率高。随着医疗技术发展,冠心病所致死亡率有所降低。但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辅助运动康复训练,是目前冠心病二级预防长期管理的重点。因运动康复训练强度和疾病预后显著相关,训练强度多以峰值摄氧量50%~95%,高强度训练易导致患者不耐受,影响训练依从性和康复效果。间歇性高强度运动康复训练通过多次、短暂、高强度训练,不仅可确保训练强度,且训练过程中休息可达到机体耐受力短暂恢复的效果,使身体可进行多次重复高强度康复训练,利于确保训练强度和训练效果。本研究旨在分析
间歇性高强度运动康复训练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一、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抽取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常规组,每组50例。纳入标准:均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均为首次确诊;既往无心血管疾病史;患者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近1个月内有急性心肌梗死史者;近1个月内有不稳定心绞痛史者;无法耐受康复训练者。研究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52~70(60.23±2.71)岁;病程1~4(2.89±0.21)年;心功能分级:Ⅰ级15例,Ⅱ级26例,Ⅲ级9例。常规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52~71(60.31±2.85)岁;病程1~4(2.92±0.25)年;心功能分级:Ⅰ级14例,Ⅱ级25例,Ⅲ级11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训练前均采用心肺运动测试训练系统测定患者最大心率,训练过程中若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心率异常,则终止训练。常规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以最大心率的60%为功率踏车起始运动负荷量,每次持续运动40min,3次/周。研究组采用间歇性高强度运动康复训练,以最大心率的65%~75%热身运动5min,后进行高强度核心训练,以最大心率的85%~95%为功率踏车运动负荷量,每组4min(训练3min,休息1min),每次训练时间32min,3次/周。两组均训练3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心脏储备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②摄氧量。峰值摄氧量(maximal oxygen consumption,VO2peak)、无氧代谢阈值氧耗量(oxygen consumption at the anaerobic threshold,VO2AT)。③心率变异性。窦性R-R间期的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normal tonormal R-R intervals,SDNN)、低频与高频比值(low frequency/high frequency,LF/HF)。④体适能指标恢复情况。上肢肌力(30s内伸屈臂个数)、下肢肌力(30s内连续坐位站起个数)、肢体柔韧性(坐在座椅上、中指触碰脚尖、伸出距离越大柔韧性越好)、有氧耐力(5min内步行距离)。⑤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x珋±s)组间比较行t检验,定性资料(%)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 两组心脏储备功能比较
干预后,研究组LVEF高于常规组,LVEDD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摄氧量比较
干预后,研究组VO2peak、VO2AT均高于常规组(P均<0.05)。见表2。
2.3 两组心率变异性比较
干预后,研究组SDNN高于常规组,LF/HF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3。
2.4 两组体适能指标恢复情况比较
干预后,研究组上肢肌力、下肢肌力、肢体柔韧性、有氧耐力均高于常规组(P均<0.05)。见表4。
2.5 两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4.00%,2/50)低于常规组 (18.00%,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0,P=0.025)。见表5。
三、讨论
近年来,受生活方式改变、饮食习惯变化等因素影响,冠心病患病率逐年增高。介入术或常规药物治疗虽可改善心肌缺血症状,但冠心病患者病理生理改变无法逆转,在恢复心肌血运后,积极进行2级预防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康复运动训练是常用2级预防手段,但常规康复训练主要为中等强度训练,虽能短期使患者临床获益,但在改善摄氧量、心功能中效果不理想,无法有效提高机体功能状况。间歇性高强度运动康复训练为新型康复训练方法,训练模式以短时高强度运动、休息交替为主,可在确保机体训练耐受前提下,达到最佳康复效果。研究证实,间歇性高强度运动康复训练可提高冠心病患者摄氧量。动静脉氧差、外部扩散梯度差是影响摄氧量的重要因素,间歇性高强度运动康复训练可改善呼吸机功能,增加线粒体密度,增强氧气从血液输送至骨骼肌的能力,改善摄氧量。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研究组LVEF高于常规组,LVEDD低于常规组(P<0.05),且干预后,研究组SDNN高于常规组,LF/HF低于常规组(P<0.05),可见本研究方案可改善患者心功能和心率变异性。间歇性高强度运动康复训练可提高内在心脏速率,改善心每搏输出量,并可提高迷走神经活动,减轻心脏代谢负荷,产生有效的时间-压力关系;且高强度训练和间歇性休息进行结合,可避免患者出现训练不耐受,能进一步确保康复训练效果。体适能监测结果显示,干预后,研究组上肢肌力、下肢肌力、肢体柔韧性、有氧耐力均高于常规组(P<0.05),表明本研究康复方案可改善患者机体功能状态和运动耐力。高强度、间歇性训练能充分刺激骨骼肌,促进毛细血管和骨骼肌生长,并可提高血管壁弹性和心脏每搏输出量,提高心脏和心血管系统供氧能力,提高机体运动耐力和活动能力;并能通过提高肌肉血氧供给,使局部肌肉维持生理功能,提高肌力和耐力,促进功能性体适能恢复正常。本研究预后结果显示,研究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分析原因在于,间歇性高强度运动康复训练不仅能显著改善心功能,并能降低心脏负荷,使患者心功能持续处于稳定状态,降低不良预后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间歇性高强度运动康复训练应用于冠心病患者康复中,可增加摄氧量,调节心率变异性并改善心功能,改善功能性体适能,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参考文献:略
作者:吴晓珂,袁玲霞,王栋梅
作者单位: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血内科
来源:中国实用医刊2022年7月第49卷第14期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