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进展
基于有氧运动的心脏康复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 张红月 等 来源:大医生发布时间:2022-12-28

近年来,受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改变等因素影响,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态势,AMI为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最严重类型,常合并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等并发症,具有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等特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目前治疗AMI的常用手段,但部分患者经PCI治疗后仍然存在心脏不良事件发生风险,给患者及其家庭造成沉重负担。此外,PCI属有创治疗,可造成一定创伤,引发严重心理应激,甚至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增加再发心绞痛、继发冠脉粥样硬化或再狭窄等风险,影响术后恢复。因此,有必要在术后通过积极有效的心脏康复促进患者心肺功能和运动耐力恢复,提升其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现有研究证实,术后适当开展有氧运动可有效降低介入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促进术后康复,但目前有关基于有氧运动的心脏康复对AMI患者PCI术后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较少。基于此,本研究探讨常规干预和基于有氧运动的心脏康复对AMI患者PCI术后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以期为AMI患者PCI术后干预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5月吉林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8例;年龄42~79岁,平均年龄(55.24±9.75)岁;梗死部位:前壁/前间壁16例,下壁/后壁20例,右心室6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16例;年龄43~77岁,平均年龄(54.91±9.82)岁;梗死部位:前壁/前间壁18例,下壁/后壁20例,右心室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吉林市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均对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AMI相关诊断标准,并经冠脉造影确诊;②具备介入治疗适应证;③病历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或凝血功能异常者;②合并急性脑梗死、消化性溃疡或恶性肿瘤者;③精神异常或存在认知功能障碍,无法配合研究者。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入院12h内行PCI治疗,术后给予抗凝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干预,主要方法有一般情况评估、用药管理、饮食指导、心理干预和运动干预等,根据患者个体情况提供出院后活动和运动指导。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基于有氧运动的心脏康复训练,在接受规律治疗且病情平稳并持续4周后接受心脏康复训练,依据心肺运动试验(CPET)相关标准制订如下运动方案:①有氧运动方式及强度。采用固定踏车、慢跑、跑步机等形式开展有氧运动,于运动前采用6min步行距离实验(6MWD)评估运动强度:6MWD<300m时,步行20min,3次/周;6MWD≥300m时,采用跑步机、固定踏车,20min/d,5次/周。②有氧运动的安全防护。在家属陪同下开展有氧运动,AMI患者多有心肌缺血、心脏供血不足等特点,在有氧运动前后注意监测患者体温和血压水平,合并糖尿病者还需监测其血糖水平并做好记录。携带救治工具,以防突发事件。运动之后放松5min,逐渐停止运动。如运动过程中出现心率下降或加快、胸痛、头晕、冷汗、面色苍白等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监测其生命体征并及时干预。于干预前和干预4周后评价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运动耐力和心功能。于干预前后测定6MWD,记录患者在平坦硬地面上6min内快步行走距离。于干预前后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两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水平。②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脂水平。于干预前后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5mL,离心(3500r/min转速,时间10min),分离血清,采用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罗氏,型号:cobas702型)以酶比色法检测两组患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③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 (GQOLI-74)评估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含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功能4个维度共74个项目,评分越高提示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运动耐力和心功能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6MWD、LVEF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6MWD均明显长于干预前,LVEF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6MWD均明显长于对照组,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LVEDD、LVES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脂水平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TC、TG、L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TC、TG、LDL-C水平均明显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患者L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GQOLI-74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GQOLI-74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GQOLI-74评分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3。



三、讨论


心脏康复是指通过多种形式的心脏康复训练规范患者的生活方式,改善其生理心理状况和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的疾病管理手段。与单纯接受药物治疗的冠心病患者比较,接受心脏康复的患者运动耐量明显提升,其心率与心肌含氧量则显著下降,不仅能有效缓解心绞痛发作症状,还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支架内再狭窄及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目前,心脏康复已被WHO推荐为改善心脏病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的有效方法。因此,对于AMI患者而言,PCI术后接受科学有效的心脏康复干预十分必要。


有氧运动是指主要由大肌肉群参与、以氧功能为主且运动时间至少持续数分钟的一种运动方式,主要包括行走、慢跑、游泳、骑车、爬楼梯等。现有研究发现,有氧运动可降低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发生风险,减少诱发疾病的相关因素,改善心肺功能,现已成为重要的冠心病非药物干预手段。本研究发现,干预后观察组患者6MWD均长干预前,LVEF明显升高,且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提示基于有氧运动的心脏康复可有效提升AMI患者PCI术后运动耐力和心功能,与付颖报道基本相符。分析原因,可能是基于有氧运动的心脏康复训练能改善AMI患者心脏供血及耗氧,促进冠脉扩张,改善冠脉血流,提升心排血量与心脏灌注量,进而促进心功能恢复。本研究发现,干预后观察组患者TC、TG、LDL-C水平均低于干预前,且L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基于有氧运动的心脏康复可在一定程度上调控血脂水平,这可能与有氧运动能促进脂代谢这一作用机制有关。本研究还发现,干预后观察组患者GQOLI-74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这可能与基于有氧运动的心脏康复能改善患者运动耐力和心功能,调控血脂水平,降低血清血管内皮素水平,提升纤溶酶活性,降低血栓事件发生风险,促进术后恢复等多种因素有关。


综上所述,基于有氧运动的心脏康复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运动耐力,调控血脂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略

作者:张红月,徐日升

作者单位:吉林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

来源:大医生2022年第7卷第21期经验交流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登录后参与评论

登陆/注册

通过手机验证码即可完成注册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