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进展
无氧阈值:50多年的历史
作者: David C. Poole 来源:心脏康复网发布时间:2023-10-07

引言:

本期我们为您带来了一篇关于无氧阈值(AT)的文章,作者是运动生理学的专家,他们从历史、理论、测量方法和应用等方面,对AT这个有着50多年历史的概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AT是运动生理学和医学中一个广为认可,也很有争议的概念,它反映了运动强度对人体代谢的影响。虽然它的理论基础已经被修正,但它仍然是一个有用的工具,在运动训练和临床中有重要作用。本文将帮助您了解AT的发展历程、科学依据、测量技术和实际应用,希望您能从中受益。


正文:

无氧阈值(AT)是运动生理学和医学中一个广为认可,也很有争议的概念。AT是指在逐渐增加的运动强度下,血乳酸浓度([La-])开始上升的那个点,与呼吸和气体交换变化相关。AT的主要假设是:运动肌肉缺氧→增加糖酵解、La-和H+的产生→H+被血液中的[HCO3-]缓冲→增加血液中的CO2释放→增加呼吸和CO2排出。这个假设引发了科学家们对肌肉是否真的缺氧以及La-在运动中的作用的探讨。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缺氧不是La-升高的主要原因。La-的产生和利用反映了运动强度增加时糖酵解通路的加速,决定了La-在动脉血中积累的点(乳酸阈值,LT)。然而,在运动强度达到临界功率(CP)时,才出现持续的非氧化能量贡献,CP将重度运动和极重/剧烈运动分开。La-现在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能量来源、主要的糖异生前体和信号分子,但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肌肉缺氧或无氧。非侵入性地估计LT使用气体交换阈值(GET,CO2与O2之比非线性增加)仍然在运动训练和临床中有重要作用,但其概念基础应该基于乳酸穿梭生物学。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AT的历史、理论、测量方法和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AT的历史


从1950年代开始,科学家们就试图通过血液、呼吸和心血管参数来确定运动强度对人体代谢的影响。AT最早是由Wasserman等人提出的,他们发现在某个运动强度下,呼吸商(RER)开始上升,并认为这是由于肌肉缺氧导致La-产生增加所致。他们将这个点称为无氧阈值,并用它来评估心肺功能和预测最大耗氧量(VO2max)。后来,其他研究者发现,在AT之前,血液中就已经有La-升高,并提出了乳酸阈值(LT)的概念,即血[La-]开始上升的点。他们认为LT比AT更能反映运动强度对人体代谢的影响。


AT的理论


AT的理论基础是缺氧假说,即认为在高强度运动时,肌肉缺氧导致糖酵解加速、La-H+产生增加、血液pH下降、呼吸频率和深度增加、CO2排出增加等一系列变化。这个假说有两个主要问题:一是缺乏直接证据支持肌肉缺氧;二是忽略了La-在运动中的多种作用。实际上,La-不仅是一种废物,还是一种重要的能量来源、糖异生前体和信号分子。La-的产生和利用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取决于运动强度、肌肉类型、训练状态等因素。La-在动脉血中积累的点(LT)反映了运动强度增加时糖酵解通路的加速,而不是肌肉缺氧。在运动强度达到临界功率(CP)时,才出现持续的非氧化能量贡献,CP将重度运动和极重/剧烈运动分开。CP是指在给定时间内可以维持的最大功率,它与无氧功率储备(W')有关,W'是指在CP以上可以消耗的最大能量。CPW'可以用数学模型来估计,如Monod-Scherrer模型或3-min全力测试。


AT的测量方法


AT的测量方法主要分为侵入性和非侵入性两种。侵入性方法是通过采集血液样本,测量血[La-]或血pH来确定AT。非侵入性方法是通过监测呼吸和心血管参数,如RER、呼吸频率、心率、氧摄取量等来确定AT。侵入性方法的优点是可以直接测量血液中的变化,但缺点是需要采血、分析仪器、专业人员等,操作复杂、成本高、不适合大规模应用。非侵入性方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成本低、适合大规模应用,但缺点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环境温度、水分摄入、药物使用等,精度和可重复性较低。目前,最常用的非侵入性方法是气体交换阈值(GET),即CO2与O2之比(RER或VCO2/VO2)非线性增加的点。GET与LT有较好的相关性,并且可以用呼吸气体分析仪来自动检测。


AT的应用


AT在运动训练和临床中有广泛的应用。在运动训练中,AT可以用来评估运动员的耐力水平、制定训练计划、监测训练效果等。一般认为,AT越高,表明耐力水平越好。通过对AT进行训练,可以提高AT,并进而提高VO2max和运动表现。在临床中,AT可以用来评估心肺功能、诊断心肺疾病、指导康复治疗等。一般认为,AT越低,表明心肺功能越差。通过对AT进行康复训练,可以改善心肺功能,并减少死亡风险。


总之,无氧阈值是一个有着50多年历史的概念,它反映了运动强度对人体代谢的影响。虽然它的理论基础已经被修正,但它仍然是一个有用的工具,在运动训练和临床中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略

作者:David C. Poole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登录后参与评论

登陆/注册

通过手机验证码即可完成注册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