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on Cancer, IARC)公布的2022年度全球癌症负担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范围内新增癌症病例达1996万例,其中,我国占全球新增病例的24.2%,新增癌症病例高达482万例,癌症导致的死亡病例高达257万例。肿瘤已跃居为全球范围内第二大致死因素,而我国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在全球范围内处于较高水平。据统计,近10年我国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年均增速约为3.9%,同时,死亡率亦呈现出上升趋势,年均上升幅度约为2.5%。在全球范围内,大约1/4的恶性肿瘤病例与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如超重、久坐等。
研究表明,癌症治疗通常会伴有疲劳、神经病变等各种并发症和不良反应,而有氧运动可显著改善癌症治疗引起的各种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其既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又能降低医疗成本。因此,本文对有氧运动在癌症康复中的应用现状及未来展望进行阐述,以期为后续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1 有氧运动概述
有氧运动是指在人体得到充足氧气供应的条件下进行的一种身体活动,通常涉及大肌群的参与,并且具有相对较低的运动强度特点,持续时间通常建议超过30min。其主要代谢形式是有氧代谢,这一过程中,人体摄入的氧气量与身体实际消耗的氧气量基本平衡,从而维持生理层面的稳定与平衡。有氧运动的特点包括强度低、具有节奏感及持续时间长。具体而言,其运动强度通常相当于最大摄氧量的40%~60%,或者运动心率维持在最大心率的70%~80%。在临床上,有氧运动具有提升血糖控制效果、提高认知能力、增强心肺功能、预防骨质疏松、调节抑郁情绪、稳定血压水平、改善生活质量等作用。有氧运动是一种低风险、简单易行的活动方式,涵盖了多种形式,如慢跑、骑自行车、散步、游泳、上下楼梯、跳绳、健身舞,以及部分流派或达到一定强度的瑜伽、太极拳、普拉提等。
2 有氧运动在癌症相关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2.1 癌症相关性疲劳(cancer-related fatigue, CRF)
CRF这一概念最早由国外学者Haylock和Hart提出。1986年,Piper基于护理学理念,将其定义为:CRF是一种主观上的疲惫感受,其程度、持续时间及所带来的主观不愉快感随个体的生理周期发生相应的变化。1998年,Schwartz将其定义为:一种多维度的、动态的自我感知状态,其主要体现为个体在躯体、情感及认知等层面的自我体验。1999年,我国学者陈克能等首次对CRF进行了全面综述,为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目前最全面和最常用的定义是由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NCCN)提出的,最新NCCN癌因性疲乏指南将CRF定义为:与癌症或癌症治疗相关的痛苦、持续、主观的身体、情感和/或认知疲劳或疲惫,与近期活动不成比例,并干扰正常功能。与健康人的疲劳相比,CRF更严重、更痛苦,且更不容易通过休息来缓解。CRF被公认为癌症患者的“第六大生命体征”。相关数据显示,CRF在癌症患者中普遍存在,发生率为25%~99%。传统医学观念认为,癌症患者应注重充分休息,避免过度活动,以防对机体的恢复产生不良影响。但随着医学理念的发展,旧的休息与活动观念正在被颠覆。国内外指南一致认为,对于癌症幸存者而言,进行运动测试和干预通常是安全可行的。此外,每位癌症幸存者都应当避免“久坐不动”。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对CRF做出了许多干预研究。郑丽红等探讨了太极拳运动对胃癌术后患者CRF及睡眠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太极拳能缓解患者的CRF,同时提高患者睡眠质量。Gheyasi等探讨了步行锻炼方案对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患者CRF的影响,其选择50例接受化疗的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患者,进行一项为期10d的计划性步行活动,每日持续时间为30min。结果显示,步行干预降低了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患者的CRF,可被视为一种经济且简便易行的措施,由此可见,有氧运动在改善CRF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2.2 化疗导致的周围神经病变(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CIPN)
CIPN是临床上广泛存在的化疗副作用之一,指在使用化疗药物后,患者可能会出现以四肢末梢感觉异常为特征的周围神经病变,这种病变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目前已知可能导致CIPN的化疗药物有铂类(如顺铂、卡铂和奥沙利铂)、长春碱类(如长春新碱)、紫杉烷类(如紫杉醇和多西紫杉醇)、蛋白酶体抑制剂(如硼替佐米)和血管生成抑制剂类(如沙利度胺)等,其中,铂类药物与紫杉烷类药物是较为常见的导致CIPN的药物类别。CIPN可导致患者出现感觉、运动及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方面的障碍,以感觉神经症状最为常见,可出现“手套袜套样”感觉异常、麻木、刺痛。CIPN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类型。急性神经毒性症状通常在接受药物输注后的数小时至数日内出现,而慢性神经毒性症状则多见于多个治疗周期之后。一般情况下,急性神经毒性症状能够自行缓解并消失。多项研究发现,运动有助于缓解CIPN,其潜在机制为:运动在提升神经元代谢活动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能有效改善炎症因子水平,同时促进神经生长因子及神经营养素的分泌,进而达到改善神经纤维功能的目的。Bao等对CIPN患者进行了8周的瑜伽训练,结果显示,瑜伽训练可显著减轻患者CIPN症状,并降低与CIPN相关的跌倒风险。黄孟秋采用有氧运动与精细动作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即患者在进行全身活动的同时也进行局部肢体训练,结果发现该运动方案对改善患者CIPN有一定效果,且能改善生活质量。Visovsky等对19例乳腺癌患者实施为期12周的有氧结合力量训练运动,其结果表明运动可改善CIPN患者的生活质量、平衡性。上述研究表明有氧运动对CIPN患者的益处显而易见,在改善CIPN患者平衡性、症状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潜力,并能有效提高CIPN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跌倒风险。
2.3 盆底肌功能障碍(pelvic floor dysfunction, PFD)
PFD多见于前列腺癌和直肠癌患者,其症状包括尿失禁、尿潴留、盆腔疼痛、膀胱刺激征等,若为前列腺癌患者,术后还可能出现勃起功能障碍。研究表明,普拉提可协调肌群和提高身体核心控制能力,从而激活膈肌、腹壁肌肉,促进盆底肌的协调运动,可以加速患者控尿能力的恢复,尽早改善因尿失禁问题导致的生活质量下降。Cormie等对29例患者进行为期12周的抗阻联合有氧运动干预后,接受常规护理的患者性活动水平低于运动组,提示参加锻炼能够使患者维持他们的性活动水平。Ben-Josef等对前列腺癌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瑜伽干预措施,结果显示其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尿失禁、勃起功能障碍及疲劳等临床症状,并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此外,Monga等一项为期8周,每周3次的有氧运动研究结果显示,有氧运动可以改善患者的心血管健康、增强身体柔韧性、提高肌肉力量,全面提升整体生活质量。临床上对于低位直肠癌通常采取低位切除术治疗,手术可能导致重要的盆底神经和结构损伤,进而引起PFD,引起排尿、排便控制不佳和性功能障碍等症状,进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低位直肠癌术后主要通过盆底肌锻炼、生物反馈治疗、神经调节、中医适宜技术等方法进行盆底功能康复,尚未检索到有氧运动在此方面的研究。
2.4 淋巴水肿(lymphoedema, LE)
LE是由于淋巴回流受阻、淋巴液蓄积所导致的软组织肿胀。LE的病因因原发性和继发性而不同。在肿瘤患者中,以乳腺癌术后引起的上肢LE多见,LE可导致患者上肢活动障碍,影响其日常生活。LE可分为4期,0期:此阶段亦称潜伏期或亚临床期,患者主观上感到不适,然而肿胀现象并不显著,皮肤亦无明显的外观变化。Ⅰ期:此阶段被视为可逆期,患者表现出凹陷性水肿的特征,这种水肿较为隐匿,不易被察觉。水肿的程度可随上臂的抬高而得到缓解乃至消失,此时肢体体积增长在20%以下。Ⅱ期:此阶段标志着病情进入中度阶段,水肿呈现出自发且不可逆的特点,即使在休息后也无法得到有效缓解。此时,肢体的体积增加20%~40%,并伴随有轻度的纤维化现象。Ⅲ期:此阶段又被称为象皮肿期,属于重度水肿阶段。在此阶段,组织纤维化现象变得尤为明显,皮肤呈现出发硬且粗糙的特质,同时肢体体积增加超过40%。孙君君等以132例乳腺癌术后放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60例为对照组,72例为干预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之上采用渐进式运动处方进行干预,包括有氧运动、抗阻运动、柔韧性运动,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方案可提高患者肩关节活动度,降低上肢LE发生率。张芙蓉采用有氧运动联合康复护理模式对乳腺癌术后出现LE的患者进行干预,其运动形式包括慢跑、散步、太极,研究证明有氧运动联合康复护理能更好地改善LE情况,减轻患肢疼痛,促进患肢功能改善。
2.5 肿瘤相关性肌肉减少症
肌肉减少症由Rosenberg在1989年首次提出,指与年龄增长相关的肌肉量减少和肌肉力量下降的现象。2010年欧洲老年肌肉减少症工作组进一步对其定义为:一种以进行性、广泛性的骨骼肌质量与力量减退为特征的综合征,可能引发身体残疾、生活质量显著下降,甚至导致死亡等严重后果。2018年欧洲老年肌肉减少症工作组又更新了其定义:肌肉减少症被视为一种进行性、全身性的骨骼肌疾病,其存在可能增加患者跌倒、骨折、身体残疾乃至死亡等不良预后风险。根据不同的发生机制,肌肉减少症分为原发性(退行性)和继发性,前者在老年人中更为普遍,后者常见于慢性消耗病例。肿瘤患者由于营养状况普遍较差,易并发恶病质,同时伴随激素水平紊乱等复杂因素,因而成为肌肉减少症的高风险群体,发病率约为38.6%。由肿瘤所诱发的肌肉减少症,称为肿瘤相关性肌肉减少症。肿瘤患者长期缺乏或减少体力活动(physicalactivity, PA)是引起肿瘤相关性肌肉减少症的主要原因。PA在对抗肌肉减少症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预防和减缓肿瘤相关性肌肉减少症的发展,还能有效延缓肌肉量的流失。运动是一种有效增加PA的方式。研究表明运动干预可以有效延缓癌症患者肌肉减少症的发展,改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Adams等对接受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进行抗阻运动和有氧运动,干预后患者肌肉减少症情况改善,肌肉力量得到提高。在对前列腺癌患者的观察研究中,发现有氧运动和抗阻训练均能有效提高患者的上肢和下肢肌肉力量,有效减轻雄激素疗法可能对骨骼肌造成的不良影响。Moug等针对44例直肠癌患者进行了随机分组试验。在该研究中,试验组患者接受了为期13~17周的电话引导步行计划干预。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中有高达65%的患者肌肉质量实现了显著增强,相比之下,未接受该步行计划而仅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有67%的患者肌肉质量出现了下降。综上所述,有氧运动对于提高癌症患者肌肉力量有重要意义,运动干预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肌肉力量和质量。
2.6 癌症恶病质(cancercachexia, CC)
CC是一种与癌症相关的复杂综合征,由多种因素引起,通常表现为食欲减退、体重下降、肌肉萎缩及营养状况恶化,且预后通常不佳。恶病质在肿瘤患者群体中的发病率高达50%~80%,在肺癌与消化系统肿瘤患者中尤为常见。对于罹患恶病质的癌症患者而言,其死亡率可达80%。CC通常与体重减轻、营养状况不佳和全身炎症有关。运动疗法可以促进肌肉蛋白质的合成,此外,它还可以减少CC的分解代谢效应和减轻炎症程度。因此,运动训练亦是预防CC的有效策略。研究显示有氧运动可以增强多种蛋白质表达和酶活性,抑制肌肉萎缩,使得CC患者获益。李加鹏等对小鼠CC模型进行游泳干预,发现游泳可提高CC小鼠机体机能水平,抑制肿瘤生长,减缓肌肉萎缩。CC的治疗已有初步探讨,先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通过营养干预来改善肿瘤患者的恶病质状况,且大多数探讨有氧运动干预对CC期间肌肉损失影响的研究集中于动物模型,尚未检索到大规模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这导致了临床数据的匮乏,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2.7 焦虑抑郁
癌症患者长期患病,心理压力大,易产生负面情绪,影响治疗信心和预后,增加死亡风险。焦虑与抑郁等负面心理症状作为癌症治疗中常见却往往未获得充分关注的并发症,其发生率在癌症患者群体中分别达到了7%与10%。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有相当比例的患者出现焦虑或抑郁症状,但有高达73%的患者并未接受过恰当而有效的精神健康干预与治疗。因此,消除负面情绪至关重要。蒋逢辰等对91例肝癌患者进行了以居家为主的有氧运动干预,干预频率为5d/周,时间为30min/次,周期为12周,运动强度应控制在患者不感疲劳的范围内,其结果显示,进行有氧运动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焦虑与抑郁情绪。刘玲等选取了200例卵巢癌化疗患者,对照组接受常规干预措施,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运动干预。研究结果表明,运动干预对卵巢癌化疗患者的焦虑及抑郁情绪有显著缓解作用,可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杨晔的研究结果显示,有氧运动对于头颈部放疗患者而言,具有显著改善焦虑与抑郁症状的效果,能够有效缓解其负面情绪,进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该运动方式还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He等的一项系统评价也显示出八段锦可以减轻化疗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症状。
2.8 癌症相关性认知功能障碍(cancer-related cognitive impairment, CRCI)
CRCI是指在癌症及其相关治疗阶段或治疗结束后出现的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有效集中,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下降等认知功能障碍现象,在乳腺癌患者中尤其常见。因其主要发生在化疗后,故也称“化疗脑”“化疗雾”。其发生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既往的研究显示,运动可以改善健康老年人和脑卒中后患者的认知功能,在癌症患者群体中,研究同样显示了运动对其认知功能具有正面效应。郭宇飞对乳腺癌合并CRCI的患者实施了为期12周的步行运动,研究结果显示,步行减轻了患者的主观认知功能障碍和客观认知功能障碍程度。魏小林对35例乳腺癌患者进行了为期12周的八段锦练习,结果显示,八段锦对化疗期乳腺癌患者的主观认知功能下降具有预防效果,并且在提高患者的执行力和记忆力方面也展现出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有研究指出,运动对于乳腺癌患者的记忆力无明显作用。目前,针对有氧运动干预CRCI的研究尚显不足,期待未来能够涌现出更多前瞻性、多中心及大样本量的研究,以深入探索CRCI的管理策略。
3 小结与展望
有氧运动作为一种非药物干预措施,通过改善癌症幸存者的身体功能、缓解抗癌治疗中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可有效改善各类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死亡风险,具有经济、适应证广泛、安全有效及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等特点。但在目前的研究中,运动训练方案多由研究者统一制订,而个体状况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应针对患者自身状况设计个性化、科学严谨、合理且高效的有氧运动计划,从而提高癌症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多项研究的运动时间以8~12周居多,而有氧运动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的依从性。医护人员应当首先提高患者对有氧运动的认知,同时加强运动宣传与知识教育力度,提高癌症患者对有氧运动康复锻炼的接纳态度及参与意愿。因此,进行长期随访,督促患者坚持完成长期运动目标,提高患者康复训练的依从性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略
作者:田王倩[1] 蒋杨萍[2] 刘友鑫[1] 宋文君[1] 赵俊[1] 邱雅娜[3]
单位:大理大学护理学院[1] 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医院肿瘤科一病区[2] 云南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3]
来源:《中国医学创新》第22卷第26期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