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临床路径模式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2例,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临床路径模式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V),脑自然肽氨基端前体蛋白(NT-proBNP),左心射血分数,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6.56%)低于对照组(19.67%)(P<0.05);观察组患者SV,LVEF水平比对照组高,NT-proBNP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 临床路径模式干预可以优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各项指标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利于预后。
0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2例,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1例。对照组男35例,女26例;年龄53~76岁,平均年龄(61.43±2.84)岁。观察组男37例,女24例;年龄55~78岁, 平均年龄(64.79±2.58)岁。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对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出院饮食、运动等方面的指导、定期进行电话回访等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此护理基础上实施临床路径模式干预,步骤如下:
①于患者入院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急性心肌梗死康复路径手册,以最大程度上缩短康复时间;
②第1周:根据患者接受知识的能力,采用视频或小册子的方式讲解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知识,并指导其进行自救的方法;
③第2周:讲解引发冠心病的相关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等),对相应的危险因素进行预防和控制,同时进行康复锻炼;
④第3周:指导患者如何对康复锻炼的强度和康复效果进行评估, 并在自我评价表上进行记录;
⑤第4周: 叮嘱患者进行复诊,同时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并对健康指标进行检查;
⑥第5~7 周:持续进行康复锻炼,并对患者的心理及生理情况进行监测并记录;
⑦第8周: 再次进行门诊复诊及健康教育,并对健康指标进行记录;
⑧定期回访:采用电话随访的方式于第2周、6周进行回访,了解患者的相关情况,同时强调患者复诊时间。
1.3 评价指标
心功能指标:于干预前、干预后取患者空腹静脉血2ml,采用血气分析仪检测SV,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NT-proBNP;于干预前、干预后采用心电图检查测定LVEF;并发症情况:观察并记录患者是否出现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再发性心肌梗死的症状。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 验,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02
结果
2.1 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6.56%(4/61)低于对照组19.67%(12/6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心功能指标 治疗前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SV、LVE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NT-proBN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附表。
点击查看大图
0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指心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发血栓形成,进而造成心脏血管病变的狭窄甚至发生堵塞现象,最终导致心肌发生缺血或坏死。临床研究表明, 给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理想的护理干预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心脏康复情况,从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促进患者的康复。临床路径护理是一种多学科的保健治疗计划,包含详细的治疗和护理过程,使护理更加规范化,最大程度上促进患者的康复。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细致化的康复护理,使得患者心脏康复训练更加规范化,同时提高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效能感,更利于患者的康复。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SV、NT-proBNP、LVEF心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且患者发生并发症情况较少,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临床路径模式进行干预,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最大程度上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综上所述,临床路径模式可以有效促进急性梗死患者的心脏的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利于预后。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