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进展
缺血性心血管疾病风险与体适能相关性的研究
作者: 陈梦雪 等 来源: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发布时间:2022-10-11

由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加之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当前人民的疾病谱日异月殊,其中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生命的第一大杀手。目前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在城市总死亡人数中的占比达43.56%,该数字在农村则为45.91%,且目前人群心血管疾病患病率仍处于持续上升阶段。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对特定人群进行风险评估,准确甄别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从源头上做到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体适能俗称体质,其能够对身体形态、机能以及素质进行直观反映。早期多用于2个方面:一是衡量学生与国民的身体素质,二是对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进行评估。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发现运动与健康有密切联系,遂体适能逐渐也应用于健康与医学领域。美国运动医学会(ACSM)赋予体适能完整的定义,即体适能是指个人能力足以胜任日常工作以外,还能有余力享受休闲,以及能够应付突如其来的变化及压力的身体适应能力。体适能包含健康体适能和竞技体适能2个方面,健康体适能包括身体成分、肌肉力量、肌肉耐力、柔韧性以及心肺耐力,竞技体适能包括灵敏性、平衡性、协调性、爆发力、反应速度。较之于采用问卷评估身体活动而言,体适能更为客观、科学、可靠,且具备易量化的优点。综合而言,体适能丰富了健康评价的方法学和指标体系,是健康评价的重要内容。


时至今日,虽然体适能的重要性逐渐凸显,但体适能指标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量化关系鲜见报道。即使朱文芳等开展了体适能与南京市男性体检人群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但其研究对象仅局限于男性,缺乏普适性。且我国人群心血管疾病谱以及危险因素流行特征与西方发达国家大有不同,该领域学者常采用的模型和工具 (Framingham危险评估模型)更适用于西方发达国家,并不能很好地适用于中国人群。因此,本研究基于既往研究的局限之处,采用更适用于我国人群的心血管疾病综合危险度建议评估工具即“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ICVD)10年发病危险预测模型”,来对体检人群的心血管状况进行评估,并通过分析其与体适能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为应用体适能指标来进行ICVD的干预以及预测ICVD发生风险提供参考,为预防ICVD、改善心血管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招募2020年7月—2021年3月于重庆市某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体检人群,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1243名志愿者纳入本研究作为研究对象。


1.1.1 纳入标准


①年龄35~65岁;②能理解和配合本研究的各种测试;③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④完成且通过体能活动就绪问卷(PAR-Q)测评。


1.1.2 排除标准


①合并重大疾病(恶性肿瘤、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晚期慢性病、深度昏迷、永久性瘫痪、严重脑损伤、严重帕金森病和严重精神病等)者;②合并运动禁忌证;③存在认知障碍;④合并ICVD者;⑤其他不适宜测试的人群。


1.2 方法


1.2.1 资料采集


在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指导下,以统一制定的体检标准为基础,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完成健康评估和相关病史采集,采集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糖尿病史等。同时,通过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系统获得体检人群的体检数据,内容包括一般检查[身高、体质量、血压,并根据身高与体质量计算体质指数(BMI)]和生化检查(总胆固醇)的体检数据。


1.2.2 心血管病10年风险度评估


按照研究对象的年龄、收缩压、总胆固醇、糖尿病史和吸烟史分层赋予分值,根据ICVD10年发病危险预测模型,计算其ICVD10年总风险度得分,再根据ICVD10年总风险度得分查表得到其ICVD10年绝对危险度,ICVD10年危险度小于等于10%为低危(n=1209,97.2%),大于10%为中高危(n=34,2.8%)。但由于本研究中高危分组样本量过少,因此采用三分位数法将研究对象按ICVD10年总风险度得分由低到高分为3组(T1、T2、T3)。


1.2.3 体适能测试 


参考《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测试人员对研究对象进行体适能测试,测试仪器为厦门家康天下生产的体适能评估仪器,所载系统基于体感图像处理技术,运用多种体适能评估算法、动作比对算法,可以实现对健康体适能(包括心肺耐力、肌肉力量、柔韧性)以及竞技体适能(包括反应力、平衡力)进行快捷准确的测试。


测试方法:①心肺耐力。测量指标为台阶指数:研究对象戴心率表,按节拍器节奏登台阶3min(男台高30cm,女台高25cm,频率96次/min),记录运动后1min到1min30s、2min到2min30s和3min到3min30s的心率,台阶指数=运动时间(s)×100/[2×(3次心率之和)]。②肌肉力量。主要指标包括最大握力和握力体质量指数。最大握力:手持握力计,身体直立双臂自然下垂,单手用最大力紧握上下2个握柄,左右手各测1次,取最大值,单位为kg;握力体质量指数为握力体质量校正值,握力体质量指数=最大握力(kg)×100/体质量(kg)。③柔韧性。测量指标为坐位体前屈:受试者赤脚坐在测试台上,双腿伸直,脚跟并拢,脚尖自然分开,双脚掌蹬在测试台平板上,然后手掌心向下,双臂并拢平伸,上体前屈,双手向前延伸至极限,测量延伸的最长距离,测3次,取最大值,单位为cm。④反应力。测量指标为简单反应时:研究对象根据语音提示,以最快速度对视觉信息做出反应,测3次,取最小值,单位为ms。简单反应时越长,反应力水平越低。⑤平衡力。测量指标为单脚闭眼站立时间:研究对象双手抱胸、闭眼,后抬起任意一只脚,同时仪器感应开始计时,当研究对象撑脚移动或脚落地时,停止计时。测3次,取最大值,单位为s。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分析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多组间两两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取α=0.0167);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cheffeANOVA分析;非正态分布数据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M(P25,P75)]表示,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体适能与ICVD10年总风险度得分的关系。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 不同组别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研究对象中男性728名,女性515名。不同组别研究对象的男性人数占比、年龄及BMI随着ICVD10年总风险度得分的增高而增大。此外,初中及以下学历、家庭平均月收入小于3000元的研究对象在T3组的人数占比较高,说明该部分人群的ICVD10年总风险度得分较高,详见表1。





2.2 不同组别研究对象的ICVD10年总风险度


得分、ICVD10年绝对危险度及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特征T1、T2、T3组研究对象的ICVD10年总风险度得分和ICVD10年绝对危险度详见表2。同时,不同组别研究对象的收缩压、总胆固醇水平、有吸烟史的人数占比及有糖尿病史的人数占比均随着ICVD10年总风险度得分的增高而增高。




2.3 不同组别研究对象体适能与测试情况比较


相较于T2组,T1组研究对象的坐位体前屈距离更长、简单反应时更短、闭眼单脚站立时间更长,说明T1组研究对象柔韧性、反应力、平衡力水平更高。相较于T3组,T1组研究对象的台阶指数更大、坐位体前屈距离更长、简单反应时更短、闭眼单脚站立时间更长、握力体质量指数更大,说明T1组研究对象心肺耐力、柔韧性、反应力、平衡力及相对肌肉力量水平更高;同样相较于T3组,T2组研究对象的台阶指数更大、坐位体前屈距离更长,说明T2组研究对象心肺耐力、柔韧性水平更高(表3)。





2.4 ICVD10年总风险度得分影响因素的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将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项目、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特征项目及体适能测试项目作为自变量纳入回归模型中,进行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台阶指数每增加1个单位,ICVD10年总风险度得分降低2.0%(OR=0.980,95%CI:0.965~0.995);最大握力每提高1kg,ICVD10年总风险度得分降低3.4%(OR=0.967,95%CI:0.936~0.998)(表4)。




三、讨论


本研究发现,ICVD风险与心肺耐力、柔韧性、平衡力、握力体质量指数呈负相关,与反应时间和最大握力呈正相关,尤其与心肺耐力和握力关系密切,提示心肺耐力、柔韧性、平衡力、反应力和相对肌肉力量均为ICVD的保护因素,这一结果与国内外现有的横断面以及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趋于一致。在本研究中,ICVD风险为中高危的组别中男性人数占比更高,提示男性体检人群的心血管危险因素较女性更为突出。因此,对于男性而言,更有必要彻底改善生活方式,积极控制血脂、血压、血糖,并加强身体锻炼,提高体适能,增强体质。


心肺耐力作为人群体力活动水平的一项客观生理指标,同时也是体质健康各组成部分的核心要素。本研究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分析结果均显示心肺耐力与ICVD10年发病风险呈负相关,这与国内外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同符合契:心肺耐力是心血管疾病和死亡风险有力且独立的预测指标,高水平的心肺耐力能够独立降低心血管相关疾病的发病风险。


柔韧性主要反映身体各关节的活动幅度以及跨过关节的韧带、肌肉等其他组织的弹性伸展能力。本研究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柔韧性与ICVD10年危险度并无显著相关性,但单因素分析中,不同组别研究对象间的柔韧性存在显著差异,分析其可能原因:柔韧性受BMI以及腹部脂肪面积、肌肉水平等身体成分影响较大,现有研究发现,肥胖患者较正常体质量人群柔韧性相对较差,因此在调整BMI后,柔韧性与ICVD10年危险度并无相关性。


握力是一种能直观评定上肢肌肉力量且能反映全身各个肌群和整体肌肉力量的重要指标。学者Matos等的研究提出,握力可以单独且高效地筛查出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说明其具有较广泛的适用性。本研究单因素分析显示,最大握力与ICVD10年发病风险呈正相关,而在调整了ICVD危险因素后,结果显示最大握力与ICVD10年发病风险呈负相关,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握力受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尤其是高BMI的影响较大。这一结果与朱文芳等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学者吴红梅的研究也表明:经体质量校正的握力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影响因素,说明体质量是影响握力与心血管疾病关联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可能机制如下:①BMI水平升高会造成脂质代谢紊乱,引发骨骼细胞凋亡和萎缩,从而限制握力的提高;②肥胖与肌细胞内脂质和肌间脂肪累积有关。提示在日后研究中,相较于绝对握力,相对握力对心血管相关疾病的预测价值更高。


本研究具有以下优势:首先,采用医院专业仪器进行体适能测试,且通过体检系统获得客观、可靠的生化检查数据;其次,采用更适用于我国人群的心血管疾病综合风险评估工具;最后,采用竞技体适能和健康体适能综合组成的体适能测试,可以更加全面地反映受试者的活动能力和心肺、肌肉、神经功能。但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①研究对象为一般体检人群,研究结果推广到正常成年人群需谨慎;②缺乏对身体成分、运动、睡眠、膳食情况的详细调查,这可能会影响体适能测试结果,成为潜在的混杂因素;③此次研究对象中ICVD10年绝对危险度大于10%(中高危)人群过少,仅有34人(2.8%),因此无法按照低中高危风险标准进行分组,而只能根据ICVD10年总风险度得分的三分位数法进行分组。


综上所述,体适能指标能较好地评估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因此,增强身体素质、提高体适能水平不乏为一条重要且必要的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途径。


参考文献(略)

作者:陈梦雪[1]陶杨[2]彭丽霞[1]梅英[3]齐晓娅[3]胡玉坤[3]应修泉[3]张勇[1]

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1]重庆市南岸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健康管理中心[3]

文章来源: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年12月第18卷第6期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登录后参与评论

登陆/注册

通过手机验证码即可完成注册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