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进展
传统功法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 朱伊靖 等 来源:按摩与康复医学发布时间:2022-12-05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多种原因导致心脏结构和/或功能的异常,使心室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从而引起一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剧,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正呈逐步上升的趋势。慢性心力衰竭是众多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其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明显上升,病死率达4.1%。因此,预防和延缓慢性心衰患者进展到终末期阶段就显得尤为重要。心脏康复是医生通过控制患者的危险因素,指导患者合理的运动康复训练,来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患者的住院率、病死率,从而达到预防和延缓慢性心衰的进展。随着国内外心脏康复的不断发展,运动处方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结合药物等处方有利于慢性心衰患者的防治。中医传统功法作为预防保健运动,具有强身健体等作用,在2012年被纳入运动处方中。近几年来,传统运动被广泛用于慢性心衰患者,且对预防和治疗慢性心衰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心脏康复在慢性心衰患者中的运用


心脏康复备受国内外研究学者的关注,国外研究学者O’Connor等曾表明运动康复可以降低心衰患者的住院率、死亡率,Sagar等提出运动康复可以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欧洲、美国及我国发行的心力衰竭诊断和管理治疗指南中均将运动康复列入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中ⅠA或ⅠB类推荐。胡大一教授也提出心脏康复的处方包括药物、运动、营养、心理(含睡眠管理)、戒烟限酒这五大处方。其中运动处方作为其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张进等学者提出:运动康复能够帮助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运动耐力、心肺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宋韵等学者认为通过运动康复能使心衰患者的再住院率得到降低,改善其长远的预后。我国相关研究表明,在运动处方中相较于阻力、弹力训练,有氧训练更能提高慢性心衰患者的心肺功能。


二、传统功法在慢性心衰患者中的应用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传统功法为古代先人创建的一种保健方式,通过“调身、调息、调心”的方式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调身即调整肢体运动、调息即调整呼吸运动、调心即保持自身的意志。中医认为锻炼者通过传统功法进行锻炼,能达到“精、气、神”的统一,使得阴阳平衡。中医对心衰的认识最早出现在《内经》,《灵枢·胀论》曾这样记载“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其病因主要是心病日久,心气虚不能推动气血运动,导致血液瘀滞。我国传统功法的理念主要是“动静结合”,通过肢体锻炼,调节体内气血运行,使人体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传统功法主要包括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易筋经等,如今已在教育、健身、保健等不同领域得到推广。作为历史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将传统功法作为我国特色的有氧运动引到心衰患者的运动处方中,能被民众在短时间内接受和认可,且能保证其依从性和可持续性。


2.1 八段锦在慢性心衰患者中的应用


八段锦作为我国古代导引术之一,长期锻炼能够调节脏腑功能、疏通经络、调整气血运行等,从而达到增强体质、治病防病的保健作用。熊向晖等[13]学者通过12周的时间对63例锻炼八段锦的慢性心衰患者进行研究,发现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值、6min步行试验、生存质量量表评分均得到显著的改善,说明八段锦能改善患者心功能,从而改善其生活质量、降低再住院率;熊向晖还对其进行了认知功能的研究,发现患者的认知得到改善,从而提高患者日常的生活能力。石晓明等[15]学者通过研究证实冠心病患者在八段锦锻炼下能提高心肺储备能力,说明锻炼八段锦能使心脏的泵血功能取得改善。近期潘婉等[学者研究表明,长期八段锦锻炼能显著提升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和活动能力,患者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也能够得到提升。另外,伍永慧等学者对120例伴有焦虑、抑郁的冠心病病人通过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发现,八段锦的锻炼能够减轻冠心病患者由于疾病产生抑郁、焦虑的负面情绪,使患者的身心得到放松,能够促进患者更好的配合疾病治疗。综合以上叙述,八段锦作为一种低中强度的有氧运动,简单易学,且没有设备、场地、天气等外在条件的限制,可行性强,便于推广与实施。


2.2 太极拳在慢性心衰患者中的应用


太极拳讲究阴阳平衡,其动作轻柔缓慢,每个动作的转换如同行云流水一般。锻炼太极拳能够帮助慢性心衰患者改善生活质量、生理功能,同时能改善患者消极的负面情绪。魏洪悦等学者对太极拳在心力衰竭患者的作用效果进行了系统评价,提出锻炼太极拳在生活质量、生理功能等方面均对心力衰竭患者有积极作用。袁礼洪等学者通过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问卷这三个观察指标探讨太极拳对60例慢性心衰伴抑郁状态患者的疗效,结果表明太极拳能减轻患者的抑郁症状、改善患者的睡眠,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一项针对中国地区的Meta分析指出,相较于常规组,练习太极拳的慢性心衰患者,其LVEF水平、6-MWD距离及心功能均能得到提高,且能够降低患者NT-pro-BNP水平,对患者的康复有着积极的作用。太极拳锻炼时长不同,对心衰患者的获益也是不同的。于涛等[21]学者发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坚持60min的太极拳锻炼,其安全性、受益性相较于30min太极拳、30min步行,效果最显著。心衰患者通过群体性的锻炼,能帮助患者调整心态,提高患者自我认可能力,更加利于患者的生存。实际上,现已有大量针对太极拳的临床研究已经证实:锻炼太极拳能使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心脏康复上显著获益。


2.3 五禽戏在慢性心衰患者中的应用


五禽戏是东汉末年华佗以导引术为基础,根据虎、鹿、熊、猿、鸟(鹤)这五种禽类活动特点而编的一套健身功法。五禽戏的编排与我们中医的阴阳五行相对应,具有疏经通络、调节气血、改善脏腑功能等功效。直接研究五禽戏对慢性心衰疗效的文献较少,但卞伯高等学者通过对为期6个月五禽戏锻炼的中老年人进行研究,发现长时间五禽戏的锻炼能改善心功能指数,使得心脏负荷压力得到缓解;还能使血容量得到有效的增加、血液浓度和流速得到改善,血管的弹性状况也能得到改善。另外,贺锦意等学者研究表明锻炼五禽戏能够有效降低老年人的血压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另外,一项关于五禽戏对成年人血脂的Meta分析中提到五禽戏对改善慢性疾病患者的TG、LDL-C的效果显著。高血压、高血脂是导致心衰的重要危险因素,危险因素的改善对于改善心衰的预后起着积极作用。五禽戏的锻炼能改善患者6-MWD距离,提高患者的运动耐量,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虽然直接研究五禽戏对慢性心衰疗效的文献不多,但不难发现五禽戏能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临床症状,对提高生活质量有积极作用。


2.4  易筋经在慢性心衰患者中的应用


易筋经是以改善人体筋骨为主的健身保健方法,是秦汉时期流传下来的养生术,经过不断改编,于明代开始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心主神明”是《内经》中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易筋经与藏象学说可谓是一脉相承。易筋经作为身心并练的传统功法,通过肢体的锻炼,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宁心安神,达到防病治病的作用。杜少武等研究学者表明,锻炼易筋经能够增加患者的心肌收缩,缓解心脏后负荷,改善心功能。亦有邵盛等学者通过对不同时长易筋经的锻炼研究,得出相较于锻炼10min,20min的易筋经锻炼更能改善老年人左心室的泵血功能。一项关于易筋经对中老年人血脂影响的Meta分析中提到,通过易筋经的锻炼,血液中TD、LDL降低效果明显,HDL得到升高,说明易筋经对改善血脂存在积极的作用。沈鹤军等学者研究表明易筋经的锻炼还能缓解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并且王薇等学者还证实易筋经的锻炼能够改善睡眠质量。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对易筋经在慢性心衰患者的作用研究较少,尚有待深入挖掘。


三、小结与展望


传统功法的锻炼不受场地、天气、设备等因素的限制,且适合群体性锻炼,深受群众的喜爱。传统功法的锻炼不仅可以拉近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与医生的关系、患者与患者的关系,还可以减少患者因疾病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增强患者的生存意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患者的再住院率、病死率,减少国家医疗费用的消耗等。然而目前还没有大量的研究阐述传统功法锻炼的强度、时间、次数等与心衰预后的相关性;且传统功法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作用机制需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倘若在未来的研究中,能提供更多客观的研究数据,将传统功法进行更加详细的规范,那么不仅能使心衰患者在传统功法上受益更多,还能提升传统功法在国际心脏康复上的说服力。随着我国心脏康复事业的完善与健全,相信传统功法能在日后更加完善,获得更多的认可与推广,为我国特色的心脏康复事业,提供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略

作者:朱伊靖[1][3]陈晖[2][3]

作者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1]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漳州中医院[2]中医心病科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3]

来源:按摩与康复医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登录后参与评论

登陆/注册

通过手机验证码即可完成注册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