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谷物摄入量低是导致慢病死亡和失能残疾的首要膳食风险因素。12月1日,第二十二届中国方便食品大会,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燕谷坊集团和奇正实业集团公益支持的“全谷物赋能方便食品创新”专题分论坛上,多位权威营养与食品专家表示,全谷物膳食对肥胖、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某些癌症等慢性疾病有不错的效果,全人群要吃够,产业界也需要利用新技术对全谷物食品进行改良和创新。
认知低:许多消费者不知何为全谷物
2021年,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发布的《中国消费者全谷物认知状况报告》显示,3/4的消费者不知何为全谷物。
江南大学粮食发酵与食品生物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粮食精深加工研究室王莉教授在本次论坛上介绍,全谷物是未经精细加工或虽然经过碾磨、粉碎、压片等处理,仍保留了完整谷粒所具备的麸皮、胚芽和胚乳及其天然营养成分的谷物。
江南大学粮食发酵与食品生物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粮食精深加工研究室王莉教授
“全谷物既可以是完整的谷物籽粒,也可以是简单处理后的产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副研究员陈晨在本次论坛上强调,有的人认为只要是杂粮就是全谷物,其实去掉种皮与胚芽的杂粮不属于全谷物。
哪些算是全谷物呢?陈晨举例,糙米、全麦等主粮,玉米、黑米、大麦、青稞、小米、黄米、燕麦、高粱、薏苡、荞麦、藜麦、籽粒苋、菰米等粗杂粮,作为食品配料的全谷物米、糙米、发芽糙米、燕麦米等,全谷物粉、全麦粉、全谷物杂粮粉等、全谷物片、燕麦片等,全麦面包、全麦馒头、全麦面包、全谷物饼干糕点、易煮全谷物米、全谷物代餐粉、全谷物营养速食粥等全谷物方便食品。
要多吃:全谷物食品对慢病有强有力的保护作用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全谷物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谭斌介绍,2019年《柳叶刀》杂志依据国际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统计,来自195个国家、自1990年至2017年的数据表明:全谷物摄入量低是导致慢病死亡和失能残疾的首要膳食风险因素,全谷物摄入对人体健康非常重要。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全谷物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谭斌
“我国主食过度追求精细化以及饮食习惯的失衡,导致了肥胖、糖尿病等一系列慢性病的高发病率,根据流行病调查报道,全谷物食品对肥胖、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某些癌症等慢性疾病有强有力的保护作用。”王莉说。
2021年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联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等八家专业机构发布的《全谷物与健康的科学共识(2021)》提到,适量摄入全谷物,可以维持健康体重、降低心血管患病风险、降低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降低某些癌症的患病风险,以及有助于肠道健康,可降低肠道疾病患病风险。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正常成年人每人每天摄入全谷物和杂豆类50-150克,然而,《中国消费者全谷物认知状况报告》显示,仅有不到一成消费者每天食用全谷物。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刘茜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刘明铭在会议中分享,全谷物膳食在临床营养实践中有不错的效果。临床对比发现,高脂血症和糖尿病病人,只有每天吃三次全谷物的人,数据才能完全恢复正常,只吃一次和两次的,虽有改善,但不能达标,每日两次疗效比一次更好。
“摄入全谷物给人体带来的健康作用,跟全谷物中的B族维生素、微量元素、膳食纤维、植物化学物等营养物质有关,比如,燕麦中的燕麦生物碱(AVNs)具有抗结肠癌活性,又如燕麦和青稞中的β-葡聚糖,不仅有利于降低心血管病风险,还可以改善便秘,刺激肠道有益菌(如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生长,还可促进肠道菌群的稳定性和多样性,从而降低肠道疾病风险。”陈晨表示。
要改良:利用新技术对全谷物食品进行改良
一些人不愿意吃全谷物是因为其“蒸煮难、口感差”。
不过,新技术的出现,也在让全谷物逐渐摆脱掉这些“帽子”。王莉介绍,现代化生产技术为全谷物制品的加工提供了现代化品质改良,有物理法、化学法、酶法、发芽法、微生物法等,通过新技术的应用,也能实现全谷物好吃的目标。
当然,消费者也需要不断地调整,在食品口感与营养健康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因为富含膳食纤维的全谷物食品要跟精米白面一样的口感,显然是不太现实的。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