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冠心病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后体内免疫系统和抗应激反应能力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心功能衰弱等症状往往更加严重。而术后早期心脏康复管理是康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加快患者运动耐力的恢复,改善衰弱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再入院率及死亡率。5A模式(即评估、建议、共识、帮助、随访)是以患者为中心的综合性治疗方案,其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多维度的干预措施帮助患者改善健康状况、提升生活质量。有文献报道,早期心脏康复与5A模式相结合不仅可以增加心肌血流灌注,还能促进心功能恢复,帮助冠心病患者达到正常或接近正常的生活状态。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5A模式的早期心脏康复对老年冠心病术后患者心功能、血管内皮功能及炎症因子的调节作用,分析相关康复训练对患者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12—2023-12我院收治的124例老年冠心病PCI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术前明确诊断且符合PCI指征。(2)由同一组医生顺利完成手术且患者术后生命体征平稳,肢体功能无障碍。(3)心功能分级为Ⅰ~Ⅲ级。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重要脏器严重功能不全或血液系统疾病者。(2)存在恶性肿瘤者。(3)认知及交流功能障碍者。(4)临床资料不完整者。患者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62例。分别予以围术期常规心脏康复管理(A组)和基于5A模式的早期心脏康复管理(B组)。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A组予以围术期常规心脏康复管理。术后详细指导患者进行主动、被动运动以及缩唇呼吸法等训练,初始阶段维持40%的训练强度。每2周评估适应情况后,逐步增加10%运动强度。第7~8周时将运动强度提升至70%,并根据患者个体耐受情况调整活动量。同时做好遵医嘱用药、定期监测等常规心脏康复管理。B组予以基于5A模式的早期心脏康复管理:组建基于5A模式的早期心脏康复管理团队,成员包括手术医生、心脏康复科医生及心血管科护士等。(1)全面评估: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及相关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了解其日常饮食偏好、既往吸烟史,以及日常体育活动的频率和强度等。病情控制平稳后,结合患者身体条件及手术情况,共同制定基于5A模式的早期心脏康复管理运动锻炼计划。(2)合理建议:在执行早期心脏康复干预方案前,医护人员与患者及家属充分交流,明确说明吸烟饮酒、糖尿病病史及缺乏适量运动等行为对心脏早期康复的不良影响,并告知可能出现的不适症状及其处理方法,同时强调术后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及坚持早期心脏康复锻炼的重要性,以持续增强患者对早期康复的信心。(3)达成良好共识:与患者深入沟通,共同制定个性化心脏康复目标,再次强调戒烟限酒、合理运动、均衡饮食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性,并与患者达成共识。帮助患者自觉养成科学运动、合理膳食等健康生活习惯,提高自我康复管理能力。在护士指导下,完成每日康复运动、遵医嘱服药、保持规律作息和合理饮食等管理措施,以促进心脏健康,降低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4)及时有效协助:联合康复医生根据运动处方指导患者规范开展康复训练。①术后24~48h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病情稳定后指导患者进行床上握拳、屈肘等运动,10min/次,2次/d。②术后3~4d时鼓励患者下床活动,逐渐增加床边站立时间及行走距离,15~20m/次,2次/d。③术后第4天,将呼吸锻炼和床上运动操改为5次/d。④术后5~6d,呼吸锻炼和床上运动操频率提高至8次/d,并在安全防护下开始室内或走廊步行,10min/次,2次/d。⑤术后7d后,在上述锻炼基础上逐步增加户外步行次数及距离,直至达到出院标准。康复期间医护人员应严密监测患者血氧饱和度、血压等生命体征。如出现心悸、心绞痛、胸闷等症状,或血压、心率、呼吸异常波动,应暂停活动并及时处理,必要时退回上一阶段运动。(5)提高随访质量:出院前,医护人员全面评估患者康复效果,并制定针对性的心脏康复运动指导,通过电话或微信等方式与患者保持沟通,及时掌握患者康复进展和存在的问题,督促其严格遵医嘱用药并按时复诊。2组患者均干预1个月。
1.3 观察指标和评价标准
干预前以及干预1个月后监测以下指标:(1)心功能指标。晨间抽取空腹静脉血5mL,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以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同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Philips iE Elites)来检测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2)血管内皮功能:空腹抽血3mL,3000r/min离心10min分离血清,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3)炎症因子水平:干预前以及干预1个月后,采集患者的肘中静脉血,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迈瑞2000i)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3(IL-13)、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4)不良心血管事件:记录术后6个月出现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以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心功能
干预后2组LVEF、LVEDd、LVESd、NT-proBNP水平较干预前显著改善或减轻,且B组各项指标改善程度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血管内皮功能
干预后2组CGRP、ET、NO水平较干预前显著改善,且B组各项指标改善程度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炎症因子水平
干预后2组IL-4、IL-13、IL-17水平较干预前显著降低,且B组各项指标降低程度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4 不良心血管事件
术后6个月随访期间,B组出现心绞痛1例、心律失常3例、心力衰竭3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1.29%,低于A组(心绞痛8例、心律失常8例、心力衰竭4例)的32.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38,P=0.001)。
3 讨论
冠心病PCI术后康复阶段,患者的自我控制能力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易导致其在自我管理上出现偏差,进而引发药物滥用、饮食不均衡或生活作息紊乱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其康复效果。
本研究中,干预后,2组LVEF、LVEDd、LVESd、NT-proBNP和CGRP、NO和ET水平,以及IL-4、IL-13、IL-17表达水平较干预前均有显著改善或减轻,且B组改善或减轻程度优于A组(P<0.05),说明基于5A模式的早期心脏康复管理能够改善老年冠心病PCT术后患者的心脏和血管内皮功能,减轻炎症反应。其原因在于:5A模式(即评估、建议、共识、帮助、随访)的心脏康复训练方案由专业医护团队实施。通过全面评估、合理建议和达成良好共识等措施,团队可制定并调整心脏康复管理计划。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及病情恢复程度,逐渐增加运动训练的方式、强度和频率,从而有效地提升运动耐量,促进心脏侧支循环建立,有效抑制血栓形成,增强血管内皮功能,促进血管壁修复和血液循环改善,最终达到改善心功能、减轻炎症反应等效果。同时出院后持续的随访指导可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康复计划,通过有氧运动与抗阻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在确保患者安全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心肌耐力和心脏的血液容量负荷,有益于全面改善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功能,进一步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基于5A模式的早期心脏康复干预可促进老年冠心病术后患者的心功能恢复,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轻炎症反应,并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
参考文献:略
作者:王晓岳 爱华 杨丽
单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
来源:河南外科学杂志2025年9月第31卷第5期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