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荟萃分析结果显示,运动训练可使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水平降低6~8mmHg(1mmHg=0.133kPa),舒张压降低3~5mmHg。然而,这些分析纳入的随机研究多为无高血压或处于高血压前期的年轻或中年人。老年人随增龄会产生特殊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变化,如何规定运动的强度、类型、条件、持续时间和能否降低血压及改善心肺健康,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因此,我们以心肺运动试验(CPET)为指导,在评估老年人的整体机能状况的情况下,观察运动在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改善心肺功方面的作用。
一、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前瞻性纳入2020年1—11月在我院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数字抽签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研究组30例,对照组男性19例,女性11例,高血压史2~16(8.7±3.4)年,其中高血压1级18例,高血压2级12例,糖尿病10例,冠心病19例;研究组男性22例,女性8例,高血压史1~15(9.1±3.7)年,其中高血压1级20例,高血压2级10例,糖尿病7例,冠心病16例。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血脂、血糖、身高、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纳入标准:(1)高血压1~2级,高血压诊断标准参考《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2)年龄60~75岁;(3)6个月内无规律锻炼或体育活动;(4)1个月内未调整过降压药物方案;(5)能坚持配合运动。
排除标准:(1)恶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等;(2)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等;(3)严重脑卒中、肝肾功能不全;(4)肢体功能障碍及各种原因无法配合;(5)无法进行CPET。
入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KY2020021)。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仅服用高血压药物治疗,保持日常服药习惯,研究期间不调整药物。
研究组患者药物治疗+运动康复,同样12周内不调整药物方案,具体运动方案为有氧运动与阻力运动相结合的联合运动方式,并遵循FIT[频度(Frequency)、强度(Intensity)、时间(Time)和类型(Type)]原则设定:(1)运动强度:根据患者的CPET中无氧阈指标计算,初始运动时一般为中等强度[40%~60%的最大摄氧量(VO2max)或心率的储备(HRR),呼吸困难指数(Brog)11~13分]的有氧运动、60%~80%1次反覆最大重量(1RM,8~12次)强度的抗阻运动、肢体平衡训练、八段锦等,后期训练过程中可根据患者血压、心率、Brog评分的动态变化、患者的耐受程度等调整训练强度;(2)运动方式:包括有氧运动、抗阻运动、柔韧性及平衡训练等,根据患者个体差异、运动习惯、耐受程度等个体化选择运动方式;(3)运动时间和频率:3~5d/周,30~60min/d,间歇性训练,每次至少10min有氧运动和1组阻力运动;(4)运动周期:12周。
1.2.2 观察指标
对照组与研究组患者分别在干预前和干预12周后观察分析动态血压各指标和CPET各指标的变化,并进行组间和组内指标干预前后的比较。动态血压的测量均使用经过国际标准方案认证并定期校准的美国SunTech公司Oscar224h动态血压监护系统。具体测量方式和动态血压监测诊断高血压的标准参考《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24h平均血压≥130/80mmHg;白天平均血压≥135/85mmHg;夜间平均血压≥120/70mmHg。记录24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指标。
1.2.3 CPET的测试
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均测量体质指数和CPET,整个运动过程中监测并记录用力肺活量(FVC)、最大通气量(MVV)、峰值摄氧量(PeakVO2/kg)、无氧阈、最大代谢当量(maxMETs)、静息心率、静息收缩压、静息舒张压、峰值心率、峰值收缩压、峰值舒张压、最大功率等指标。治疗后均复测体质指数和CPET,并与治疗前数据进行比较。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软件。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 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24h动态血压比较
治疗前,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动态血压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与治疗前比较各指标下降,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患者比较,研究组患者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较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体质指数、静息心率、静息收缩压、静息舒张压及静息肺功能的比较
与运动前比较,研究组患者体质指数、静息心率、静息收缩压、静息舒张压较运动前下降(均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静息心率、静息舒张压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体质指数、静息心率、静息收缩压、静息舒张压及静息肺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体质指数、静息收缩压、静息舒张压降低(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肺功能相关指标fvc、mv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2.3 治疗前后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CPET指标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研究组患者治疗后maxMETS、peakVO2/Kg、最大功率、峰值心率较运动前升高(P<0.05),峰值收缩压、峰值舒张压较运动前下降(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cpet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maxMETS、peakVO2/kg、最大功率、峰值心率升高(均P<0.05),峰值收缩压、峰值舒张压降低(均P<0.05),见表3。
三、讨论
运动训练可降低成人高血压患者的血压5~8mmHg,这些降压幅度可降低4%~22%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和6%~41%的卒中风险。但由于这些研究多数基于对办公室血压的影响,而运动是否也能降低动态血压的相关证据则较少。24h和夜间血压升高与心血管疾病高风险相关,特别是夜间血压较日间血压更能预测高血压患者的不良事件。Fagard和Cornelisen的一项包括高血压和正常血压个体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运动可降低日间血压3.3mmHg,但不能降低夜间血压。同样,Cornelisen等亦指出,运动使日间血压降低(约3.2mmHg),但夜间血压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本研究中通过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制定个体化适度强度且安全有效的运动处方,研究组患者的日间和夜间血压降低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与Boeno等的研究结果一致。
本研究中,与对照组患者比较,运动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PeakVO2/kg、maxMETs、最大功率肺储备功能增强。原因可能是运动能增加毛细血管网和肌纤维的密度,增加大肌肉群的摄氧量,进而增加全身循环血量,增强心室舒张功能,提高了运动耐力。峰值收缩压、峰值舒张压则与治疗前比较降低,可能是由于在运动期间或运动后,骨骼肌
中的代谢产物增加,如H+、乳酸、二磷酸腺苷、一氧化氮等,当浓度很高时这些血管舒张剂会引起血压的强力降低。提高(P<0.05)。表明患者有氧运动耐力提高,心肥胖或超重的老年人,对运动处方的耐受性相对较好且易被接受。运动干预前,对所有患者进行健康宣教、饮食指导、心理疏导等整体的康复方案,开始运动后,为确保运动安全性和有效性,我们也会根据患者在运动时的血压、心率、运动耐受能力、运动习惯、brog评分等综合结果进行运动处方的评估与调整。且患者的每一次运动均在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的共同指导下进行,同时佩戴心率手表、心电监护仪等,最大限度地减少干预外身体活动变化的不确定性和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血压异常升高或下降、心律失常、肌肉骨骼不适、心慌、胸闷等不良情况。此外,我们通过建立微信群、公众号、电话等移动设备平台进行健康宣教、问题解答、健康打卡、奖励等多种方式加强与患者的交流,指导患者如何在家中正确自测和记录血压,如何在相对安全的前提下进行运动锻炼,提高了患者运动的积极性。但是由于入选的样本量相对较少,运动的时间短,延长干预时间是否能降低血压和运动是否能长期降低并维持血压,仍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总之,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与仅依靠药物治疗患者比较,个体化运动联合药物的治疗方式能更加有效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改善其心肺功能,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和自我管理疾病的能力,有利于进一步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略
作者:郭梦真[1]赵阳[1]张文礼[1]王丽娜[2]陈蕊[3]费家玥[1]
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心肺康复科[1]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2]周口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3]
文章来源: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1年9月第40卷第9期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