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进展
心脏康复运动训练治疗慢性心衰患者的疗效观察
作者: 姜海波 来源:中国现代药物应用发布时间:2023-02-23

慢性心衰是各种心脏病的晚期表现,研究表明,我国慢性心衰患病率为1.12%~2.51%,年龄>70岁人群患病率>11.23%,2019年我国老年人心衰患病率约为0.9%。心脑血管慢性病发病率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增加,呈上升趋势,患者住院率居高不下,生活质量受到严重损害。对于慢性心衰患者的防治,传统疗法要求患者卧床休息,其具有改善患者血流外周循环、减轻心脏负担等优点。但患者长期不活动容易引起肌肉萎缩以及静脉血栓等疾病,以及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心脏康复运动训练可以提高患者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本文采用心脏康复运动训练治疗慢性心衰患者,观察其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一、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收治的60例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56~77岁,平均年龄(66.21±4.24)岁。试验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55~78岁,平均年龄(66.19±4.1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室射血分数<60%;经过标准药物治疗,纽约心脏学会心功能分级≤3级,患者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正常;慢性心衰症状稳定时间>3个月;所有患者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存在严重失代偿的心衰患者;存在肿瘤及原发性肝肾疾病患者;神经骨骼疾病患者;不愿意配合研究,以及经过身体素质量表评定,无法锻炼的患者;先天性心脏病,严重心律失常的患者;存在严重感染、精神疾病,以及严重肝肾功能损害的患者;不能完全理解问卷内容的患者;存在沟通障碍,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等继发性心衰的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根据病情予以患者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等药物,完善基础检查,在病情稳定后进行心肺运动试验,记录心脏超声及心电图等指标。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心脏康复运动训练,住院期间,根据患者心肺运动试验结果,对患者进行运动康复安排,患者首先进行床上运动,然后进行如步行、踏步等床边活动,最后增加上下楼梯训练。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选择运动方式并逐渐增加运动量,运动20min/d,3次/周,疗程2周,按康复方案进行。之后以运动心率作为目标心率,结合疲劳指数,对运动强度进行调整,训练15min/d,6d/周,患者运动前热身,运动后伸展10min。1周后根据患者情况,调整有氧跑步运动强度,结合患者目标心率和疲劳指数,换算成相应强度步行进行自我训练。进行2周有氧运动后,增加20min的抗阻运动,根据患者的耐受性,由徒手运动逐渐增加到弹力带、小重量器械阻力运动,在进行心脏康复运动训练4周后,患者再次接受心肺运动试验、心理和生活质量量表评估、超声心动图复查。康复锻炼前应说明锻炼强度、锻炼方式、锻炼时间安排,以保证患者锻炼得当。同时,在康复锻炼过程中应避免发生意外。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呼吸代谢参数及运动总时间。通过心肺运动试验系统采集患者气体代谢和心电图数据,采用动态血压监护仪监测血压,患者骑电动自行车运动5min,转速保持在60r/min,以5W/min持续增加功率后观察5min。记录患者的呼吸代谢参数和运动时间,包括峰值氧耗量、无氧阈氧耗量、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运动总时间。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理量表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心理量表评分标准:1~3分为正常;4~7分为焦虑、抑郁倾向;8~13分为轻度焦虑、抑郁;14~16分为中度焦虑、抑郁;17~20分为重度焦虑、抑郁。生活质量采用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评分,共18个评价项目,分别从健康领域、心理领域和其他领域维度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总分为0~9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差。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两组呼吸代谢参数及运动总时间比较


试验组患者峰值氧耗量、无氧阈氧耗量、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运动总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心理量表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试验组患者第1、2周心理量表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三、讨论



慢性心衰为临床上的常见疾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发病率逐年增高,主要的临床表现为活动耐力的降低,生活质量下降,长期患病会导致抑郁等心理问题。国外已有大量证据证明,运动训练治疗慢性心衰是安全有效的,其可以适度降低患者住院率以及因心衰住院率。患者长期卧床不起会使血流减慢,引起深部血栓形成,降低患者的运动能力,同时会发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患者肺活量下降,导致患者肺部气体交换功能差,容易出现胸闷和呼吸困难。目前,临床对患者心衰康复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对运动疗法安全性仍有疑虑,需要临床积累更多的证据。通常患者症状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生存时间的延长,很大程度上都在于运动耐力的提高。西方国家心脏康复治疗的应用早于中国,大量实践证明,其能降低患者死亡率和复发率,患者应定期进行有氧运动,以改善其症状。根据成人慢性心衰诊断及治疗指南,心脏康复被列为慢性稳定型心衰的推荐疗法。


本研究在临床康复方法指导下制定有氧运动处方,在规范药物治疗基础上,结合营养、心理、加强体外训练治疗等综合措施,对患者进行综合管理,观察患者运动耐力、心功能指数的变化,比较患者治疗后的心理和生活质量改变。试验组患者峰值氧耗量、无氧阈氧耗量、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运动总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第1、2周心理量表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取心脏康复运动训练治疗慢性心衰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略)

作者:姜海波

作者单位: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

文章来源: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2年9月第16卷第17期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登录后参与评论

登陆/注册

通过手机验证码即可完成注册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