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心脏康复运动配合药物治疗在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某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心脏康复运动治疗,为期16周。比较两组心功能指标、运动耐力变化情况及再住院率。结果两组治疗前心功能指标、6min步行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43.02±4.38)mm、(48.46±5.52)mm低于对照组的(46.19±4.66)mm、(53.27±5.78)mm,左室射血分数(LVEF)(56.34±5.90)%高于对照组的(51.35±5.77)%,6min步行距离(405.22±40.49)m长于对照组的(363.74±36.57)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期间再住院率为7.50%,低于对照组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康复运动配合药物治疗能够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提高运动耐力,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心脏康复运动;心功能;运动耐力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肌损伤持续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表现,是心肌病、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的终末期,临床表现为乏力、呼吸困难、运动耐力下降等,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1-2]。控制病因、改善临床症状等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常用方法,能够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心肌重构,降低心力衰竭患者再住院率。但单纯药物治疗对患者运动耐力下降等改善效果并不显著,预后欠佳。心脏康复运动是用于心血管疾病治疗的一种非药物疗法,在提升患者运动耐力中效果显著[4]。为此,本研究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采取心脏康复运动配合药物治疗,以探讨其对患者心功能、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女18例,男22例;心功能分级:Ⅱ级17例,Ⅲ级19例,Ⅳ级4例;年龄56~78岁,平均年龄(66.85±5.02)岁;病程3~15年,平均病程(9.11±1.67)年。研究组女17例,男23例;心功能分级:Ⅱ级16例,Ⅲ级19例,Ⅳ级5例;年龄57~79岁,平均年龄(66.93±5.05)岁;病程3~15年,平均病程(9.14±1.66)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符合《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5]诊断标准;对本研究涉及药物耐受;意识清楚,精神正常;自愿参与研究,且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为先天性心功能不全;合并恶性肿瘤疾病或其他脏腑功能不全;伴有精神疾病,无法配合研究;存在肢体障碍、呼吸系统疾病。
1.3 方法对照组接受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苯磺酸左氨氯地平片(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43054),初始剂量为5mg/次,1次/d,最大可增加至10mg/d;阿托伐他汀钙片(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408),10mg/次,1次/d;盐酸贝那普利片(成都地奥制药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3390)治疗,1次/d,10mg/次;酒石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广州白云山天心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017),初始剂量为12.5mg/次,2次/d,之后加量至25mg维持治疗,疗程16周。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采取为期16周的心脏康复运动治疗。运动方式,第一步:要求患者站立放松,鼻缓慢深吸气,之后用口缓慢呼气,重复3~4次后休息3~5min,再进入下个循环,每次训练15min,之后再进行5min的上下肢关节活动及肌肉拉伸活动;第二步:根据患者喜好指导进行骑车、快走、慢跑等有氧训练,治疗师做好监督,每次训练30~45min,确保训练的耐受性、节奏性、持续性;第三步:太极或慢跑等结束后,缓步行走15min,并配合腹式深呼吸训练、肌肉拉伸活动等。每周运动5次,具体强度可根据患者病情及耐受度调整,并缓慢递增。
1.4 观察指标观察治疗前后两组心功能指标、运动耐力改善情况,并统计两组再住院率。采用心脏彩超检测患者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应用6min步行试验量化评估患者运动耐力,测量患者6min内步行最大距离,步行距离长则运动耐力越好。
1.5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0.0软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水平比较(表1)
两组治疗前心功能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LVESD、LVEDD水平低于对照组,LVEF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6min步行距离比较(表2)
两组治疗前6min步行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6min步行距离长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两组患者再住院率比较研究组治疗期间再住院率为7.50%(3/40),对照组再住院率为25.00%(10/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1,P=0.034)。
3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致残率、死亡率较高,药物治疗是慢性心力衰竭最主要方法,通过多种药物进行病因、对症治疗,可有效控制危险因素,减轻临床症状[6]。即使目前针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方案日趋完善,但慢性心力衰竭预后仍不够理想,这可能与患者心功能减退、运动耐力下降相关,临床应辅以其他治疗。传统观点多认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注意休息,以免加重心脏负荷,忽视长期缺乏运动导致的血液黏度增加、运动耐力降低等风险,持续发展则会致使血液循环速度减慢,血液携氧量也随之降低,进而对患者心、肺等多系统功能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患者预后[7]。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后LVESD、LVEDD水平低于对照组,LVEF水平高于对照组,6min步行距离长于对照组,再住院率低于对照组。表明心脏康复运动配合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效果显著,能够增强患者心功能,提升患者运动耐力,改善患者预后。心脏康复运动是通过有目的、协同的运动训练,使心血管疾病患者心功能得到改善,体力、运动耐力得以优化,以尽可能改善患者预后[8-9]。有氧运动是增强心功能的最有效运动,可在氧气充分供应的情况下进行活动,避免运动时缺氧对心脏造成的负担,并通过持续性的运动促进全身血液循环,为心肌提供更充足血液及氧气,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患者运动耐力[10]。本研究在指导患者进行心脏康复运动时注重运动的可耐受性,并逐渐增加运动强度,能够更好地改善患者心功能及运动耐力,减少疾病加重再住院风险,改善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采取心脏康复运动配合药物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改善心功能,提高运动耐力,降低再住院风险,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张振英,王立中,席家宁,等.运动锻炼为核心的家庭心脏康复项目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康复治疗效果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9,17(8):709-714.
[2]何飞,周新浪,陈达开,等.运动康复训练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9,41(1):58-60.
[3]于涛,杨海玉,杨忠奇,等.不同训练时间太极拳运动康复方案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心功能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17(12):1772-1775.
[4]茅溢恒,袁鹏,刘燕.运动康复训练在慢性心衰患者中的康复效果[J].中国临床医学,2019,26(5):741-744.
[5]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力衰竭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8,46(10):760-789.
[6]张海燕.运动康复训练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作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9,23(4):70-72,77.
[7]彭军,何国欢,潘奇峰,等.康复运动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9,37(10):10-11.
[8]王文军,杨建全.运动康复疗法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9,25(4):271-275.
[9]沈芳,李玮,梁珍玲,等.心脏康复运动联合帕罗西汀对老年冠心病伴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焦虑抑郁的影响[J].疑难病杂志,2019,18(9):891-894,899.
[10]陈慧玲,王淑东,韩扣珍,等.不同运动强度下心脏运动康复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9,16(16):61-62.
声明:(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心脏康复网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分享更多学术内容的目的,转载仅做学术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