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进展
体医融合与心脏康复
作者: 孟晓萍 来源:康复学报发布时间:2025-11-21


1 体医融合的概念及意义


1.1 体医融合的概念


体医融合(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medicine, ISM)将医学和体育科学有机融合在一起,使体育运动在医学中的应用更加科学化、合理化、系统化,真正发挥运动对人类健康的作用,并将其作为一种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策略。通过科学的运动干预、健康管理和医疗策略的协同,实现疾病预防、健康促进和康复治疗等为目标的新型健康服务模式。研究表明,运动与心血管疾病有密切关系。


1.2 体医融合意义


医学学科为体医融合提供思路和路径,用医学的思维方法和知识体系将常见的体育运动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使之处方化,使运动变得更加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科学性。体医融合的核心价值是推进以预防为中心,将健康防线前移,为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提供了新的模式和途径;是作为我国健康促进和慢性病管理的重要策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体医融合”概念,强调发挥科学健身对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的作用,要求建立针对不同人群的运动处方,推动形成体医融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的模式,要求临床医师完成医学评估,运动健康师制定个性化运动处方并监督执行,最终实现通过医学评价效果的协作模式。其目标是实现从“被动治疗”向“主动健康管理”的转变。


1.3 体医融合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


体医融合的发展是一个多维度、跨文化的历史过程,其核心思想源于人类对运动与健康关系的长期探索,并结合了传统医学智慧与现代科学研究的成果。


1.3.1 古代哲学与医学实践


中国传统医学的“动静结合”思想和《黄帝内经》构建了中医理论的框架,提出“形与神俱”“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念,强调运动(如导引、五禽戏、太极拳)对调和气血、增强体质的作用,这也许就是体医融合理念的萌芽。


1.3.2 西方古典医学的运动观


希波克拉底提出“运动是生命的本质”,强调了运动的重要性。认为适度的运动有助于保持体液的平衡,从而更好地保持健康;并且明确地指出步行是人类最好的良药,推崇适度的运动作为维持健康的重要手段,这种观点可以看做是体医融合的雏形。


1.3.3 现代运动医学的兴起


19世纪末,哈佛疲劳实验室(Harvard Fatigue Laboratory, HFL)对运动与代谢、心血管功能的研究,奠定了运动医学的科学基础,对体医融合前期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3.4 康复医学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康复以伤兵及残疾人作为主要服务对象,通过自发组织各种方式的体育锻炼和比赛,扩大了运动康复需求,催生了现代心肺康复、骨科康复等分支学科,这使体医融合理念有了新的发展。


1.3.5 国际组织的推动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将健康定义为“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满状态”,突破传统“无病即健康”的局限,为体医融合提供理念支持。2019年美国心脏病协会/美国心脏学会发布了《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指南》,强调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心血管系统健康,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明确了运动在心血管预防中作用的核心地位,强化运动医学在预防医学中的核心地位,推动运动处方标准的普及。WHO倡导“运动是良医”(Exerciseis Medicine)的理念,强调运动在慢性病防控中的经济性和有效性。美国运动医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的运动处方体系、德国“运动治疗师”职业化模式等国际组织的推动,为我国体医融合人才培养和服务模式提供了参考,这对体医融合产生了重要影响。


1.3.6 运动医学学会成立


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Sports Medicine, FIMS)成立,标志运动医学成为独立学科,推动运动与医学的交叉研究,促进了运动专业人才的培养,推动了我国体医融合的实践,为体医融合提供了专业支撑的理论框架。


1.3.7 技术革命的支持


随着科技的发展创新,可穿戴设备、智能手环、心率监测器等技术使运动干预可量化、可追踪,加速医学与运动科学的整合。人工智能与精准医学,对体医融合是一个全方位的赋能。美国肯尼斯·库珀被称为“现代体医融合的实践与先驱者”他是运动医学的奠基人”,其建立的库珀诊所是全球首个以运动为核心的医疗机构,开创了体医融合的预防医学模式,通过实践研究积累了50年的健康数据,将运动与医学紧密结合,直接影响美国医疗体制的设计。颠覆了“医疗即治疗”的传统模式,奠定了现代“运动处方”(exercise prescription, EP)和“预防医学”的基础。肯尼斯·库珀对体医融合的核心贡献是提出“有氧运动”,首次以科学实验证明规律的有氧运动(如跑步、游泳)能明显提升心肺功能、预防慢性病,颠覆了传统医学仅依赖药物治疗慢性疾病的模式。推动“运动即良药”的理念,主张将运动纳入疾病预防和治疗体系,尤其针对心脏病、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疾病。整合医学检查、运动指导和健康管理,成为全球首个体医融合的实践范本,将体医融合从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临床和健康管理方案。作为运动科学奠基人,其以循证医学方法验证运动对健康的直接影响,使体医融合获得医学界认可,并成为全球公共卫生战略的一部分。在其倡导下,有氧运动成为美国公众的生活时尚,参加跑步的人数从1960年代10万人增长至1984年3400万人,20余年间美国患高血压的人数减少了30%以上。


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教授是国内体医融合理念的早期倡导者。《“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发布后,胡大一教授系统阐述了体医融合的核心内涵,即“将全民健身运动与健康医疗服务有机融合”,强调通过运动干预实现慢性疾病预防和康复管理,推动“治疗疾病”向“预防疾病”转变,并提出“健康医疗服务4S店”模式,医疗健康服务应从治疗向全程管理转化,整合运动、营养、心理等多学科,强调“五大处方”(药物、运动、营养、心理、戒烟限酒)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为体医融合构建了系统框架,并推动体医融合的落地实践,也唤起公众对健康主权的认识“运动即良医”与“预防胜治疗”。心脏康复是一种综合性的医疗干预措施,提高患者的整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2 心脏康复的概念与内涵


2012年,在胡大一教授的带领下中国心脏康复正式启航,真正把运动作为治疗的核心,实现体医融合与运动处方落地,实现了医疗模式链的闭合(预防、治疗和康复),心脏康复是心脏健康管理中重要的环节。


2.1 心脏康复的概念


WHO对心脏康复的定义是使心血管疾病患者获得最佳体力、精神、社会生活状况,尽可能恢复正常的功能,并通过努力过上一种主动的生活。通过综合的心脏康复治疗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心绞痛、心肌梗死和猝死的风险,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促进其回归正常社会生活,并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再次发生。


2.2 心脏康复的核心要素


心脏康复以医学整体评估为基础,通过药物处方、运动处方、营养处方、心理处方及戒烟处方等联合干预,为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急性期、恢复期、维持期以及整个生命周期提供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全面/全程管理服务和关爱。其核心要素主要包括运动康复、危险因素管理、心理社会支持、个体化随访和患者多方面受益。


2.2.1 运动康复  通过有氧运动、抗阻运动、柔韧运动和平衡运动等改善心肌氧合能力和心肺功能。


2.2.2 危险因素管理  涵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等代谢异常疾病的综合管控,配合戒烟指导和营养干预。


2.2.3 心理社会支持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缓解焦虑、抑郁情绪,重建社会功能。


2.2.4 个体化随访  利用远程监测技术实现动态评估,并及时调整康复方案。


2.2.5 患者多方面获益  促进患者身体功能恢复、心理状态改善、社会活动参与意识增强,同时减少医保支出。


2.3 心脏康复的意义和目的


2.3.1 心脏康复的意义

心脏康复是心血管疾病全程管理的核心环节,其价值不仅体现在疾病治疗,更在于重塑健康生活方式。治疗是心血管疾病初始的康复,康复是接续的治疗,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未来心脏康复将向智能化、个性化方向持续演进,为患者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守护。通过技术创新和医患协同,更多心血管病患者将在心脏康复中重获健康人生。


2.3.2 心脏康复目的


2.3.2.1 降低患者心血管疾病的病死率和再住院风险有研究表明,参与心脏康复的患者全因病死率可降低20%~30%,心血管事件复发风险减少25%。这可能与心脏康复可控制患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等危险因素有关。


2.3.2.2 加速患者身体功能的恢复与增加运动耐力心脏康复是心肌损伤修复到功能恢复的过程,有氧运动可使心肌的毛细血管密度增加至26%,制订抗阻运动提升骨骼肌泵血的效率,降低静息心率8~15次/min。研究显示,心肌梗死患者经过3~6个月运动康复训练,其运动能力平均提升15%~30%。通过个体化的运动处方训练,加强有氧运动、抗阻运动和柔韧运动训练,心血管疾病患者运动耐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明显提高。


2.3.2.3 促进心理健康,减少焦虑/抑郁情绪有研究显示,30%~40%心血管疾病患者会存在焦虑或抑郁情绪这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心脏康复通过心理治疗可使患者获得自主感、存在感和幸福感,改善其心理状态,促进疾病的恢复。


2.3.2.4 通过综合管理降低复发率通过饮食指导(如低盐、低脂、高纤维饮食)、控制体质量、戒烟计划(尼古丁替代疗法)及行为干预等途径控制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预防二次心血管事件发生。欧洲心脏病学会研究显示,心脏康复可减少30%~50%的再住院率,节省个人及医疗系统的经济支出。


综上,心脏康复不仅是疾病治疗的一部分,更是“重塑健康”的桥梁。五大处方是心脏康复的精髓。心脏康复可改善患者新陈代谢,提高心肺功能、运动耐量、生活质量,并延长生命。


3 心脏康复是体医融合的升华


心脏康复作为体医融合的典范和实践,其核心是通过科学、有效、安全的运动与医学管理有机结合实现心血管疾病的全面功能恢复,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整合医疗思想,也是现代医学从“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的重要实践。心脏康复是体医融合的升华,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3.1 把运动做成处方


运动处方并不是简单的概念包装,是医疗模式从“被动治疗”向“主动健康”管理转变标志的实践。其核心是通过科学的评估,为患者制订个体化运动处方。运动处方提供了一种系统化的方法,可以确保运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运动处方的实施不仅重塑心脏功能,也重塑生命的意义,让医学在运动中找到升华点。明确运动剂量(强度、频率、时间和类型),可避免运动的盲目性和保证运动的安全性。按照运动处方的运动方案进行康复训练,与体育锻炼、健身锻炼有本质的区别。运动处方应由医生制订,治疗师、护士负责监督,从法律角度看属于医疗行为,最终目标是治疗疾病,提高机体功能,改善生活质量。而健身锻炼是由体育教练负责,属于商业服务行为。在健身房里锻炼的对象多数是健康人,目的是增强健康体质。因为存在潜在的运动风险,心血管疾病患者必须在心脏康复中心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运动,不建议患者自行去健身房锻炼。如心肌梗死后心肌留有瘢痕,冠状动脉有斑块或不同狭窄的患者可能存在心肌缺血、心力衰竭情况,盲目运动存在较高风险。运动对于这类患者是双刃剑,运动前需要严格评估,运动时须佩戴心电监护仪,运动全程有医生和治疗师、护士的严密观察。一旦发现患者在运动过程中出现心电图改变或其他不适感要马上停止运动,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处理。此外,对于运动风险特别高的患者,还需严密观察血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以保证安全、有效的运动康复。


3.2 运动前做运动分层


运动分层能精准识别运动风险等级,量化心血管疾病患者运动诱发的心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或猝死等。运动分层是保证运动安全的关键,体现了科学化的健康管理策略,将运动分层与运动干预融合有助于实现泛化干预与精准赋能的跨越。运动分层主要包括低危、中危和高危。①低危:运动不受限,患者不会因为运动而出现症状或者心电图改变;左心室射血指数>50%;单纯高血压、高血脂等代谢紊乱疾病患者。②中危:一般运动过程中会出现心绞痛症状或左心室射血指数在40%~49%;冠状动脉明显狭窄,但经过治疗,病情稳定的患者。③高危:轻度活动或者休息时会出现心绞痛症状或频繁出现心律失常,以及严重并发症的现象,左心室射血分数<40%;多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主干病变、单支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未处理。医生应按运动分层设定运动强度,并根据患者情况制订科学、安全的运动处方,同时动态调整运动康复策略,为运动处方的精准落地提供指导。


3.3 精准化的运动评估


医生应在系统化、精准化的运动评估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制订运动处方,使运动干预应从“经验导向”向“科学导向”转变。①临床客观评估。如通过心脏结构检测、心电监测、心肺评估试验及六分钟步行试验等了解患者运动能力和心功能状况,让运动干预真正实现安全、有效、可持续。此外还能筛选隐匿性疾病,识别潜在的心肌缺血、心律失常,避免患者在运动中猝死。②识别运动绝对禁忌证和相对禁忌证。如肥厚梗阻性心肌病是心脏康复的禁忌证,不建议这类患者进行运动康复。


3.4 五大处方的综合应用


五大处方是现代医学提出的整合性健康干预体系,颠覆了“以药代医”的传统模式,突破了传统医学与运动康复的简单叠加,标志着医疗模式从“疾病为中心”向“健康为中心”转化,这不仅是医疗技术的整合,更是对健康本质的回归。其中,运动处方是核心;心理处方是灵魂;戒烟处方是杠杆;营养处方是优化;药物处方是基石。通过科学、系统的干预,帮助患者实现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全面康复,是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核心策略。


3.4.1 运动处方是核心


运动治疗是任何治疗不能替代的,运动是“心脏的再生医学”。运动处方是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精准化、个体化、系统化的运动干预可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降低心血管事件危险因素;其在恢复、维持和提升人体功能方面扮演着基础性、关键性和主动性的角色。心血管疾病患者在运动处方干预下,通过主动运动激发身体的自愈潜力,增强肌肉力量、耐力、柔韧性、协调性、平衡感和本体感觉。运动耐量被美国心脏协会列为“第五大”生命体征(仅次于呼吸、体温、脉搏和血压),是判定运动处方的最终指标。每增加1个代谢当量(metabolic equivalent of tasks, Mets),能增加生存率8%~35%。


3.4.2 营养处方是优化


营养处方是健康管理的关键干预手段和优化措施,其价值在于通过科学调配膳食结构与营养素摄入,调节生理机能、预防疾病并优化康复效果。其超越了简单的营养补充,强调的是通过科学、精准的营养干预最大化提高康复效果、整体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这不仅仅是为了“吃饱”或“不缺营养”,而是为了实现最佳的生理功能恢复、疾病预后和生活质量;不再是泛泛地建议“多吃有营养的”,而是基于个体化疾病状态(如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老年衰弱等)、代谢特点、生化指标、体质成分、活动水平、消化吸收能力、食物耐受性、文化习惯等制订个体化营养处方。充足的营养可提供能量,增强体力和精力,改善疲劳感,使患者更有能力进行康复锻炼和日常生活活动。某些营养素对大脑健康至关重要,营养康复有助于改善疾病或治疗可能带来的认知模糊等问题。此外,营养处方也能帮助老年人或衰弱患者通过合理膳食保持肌肉力量和功能状态,帮助其维持生活自理能力、减少依赖性。如抗高血压(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 DASH)饮食(低钠、高钾、高纤维)可使收缩压降8~14mmHg(1mmHg≈0.1333kPa),减少20%心血管事件风险。地中海饮食(特级初榨橄榄油、坚果)可降低30%心肌梗死、脑卒中及心血管疾病病死率。血糖稳态饮食搭配膳食纤维可延缓葡萄糖吸收,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脂代谢优化可增加ω-3多不饱和脂肪酸[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 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 DHA)]摄入,降低甘油三酯水平,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水平,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3.4.3 心理处方是灵魂


心理状态和心理健康对于一个人的幸福感及生活质量至关重要,心理处方不仅仅是一种治疗手段,更是一种灵魂的疗愈,因此“心理处方”被称为“灵魂的工程”。心理处方不仅可修复患者心理功能,还能唤醒其内在的生命力、重塑健康生活。通过心理咨询和治疗,可以帮助患者重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发现自己的潜力和能力,找到真正的自我。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和创伤后的应激障碍,减少交感神经的兴奋性,有助于获得健康的心理状态,重塑个体的内在动力与生命意义感。其重要性不仅在于缓解心理症状,更在于修复人与自我及破碎的心灵,也重新定义了健康的本质,健康不是无痛生存,而是与痛苦共舞的能力;不是机械的功能正常,而是对生命意义的炽热追寻。在技术至上的时代,心理处方守护着人性的温度,让医学从“拯救肉体”升华至“滋养灵魂”。


3.4.4 戒烟处方是“杠杆”


戒烟处方正以科学方法为支点,以坚定行动为力臂,撬动整个人生向更健康发展。“戒烟处方”被称为生命的杠杆,是因为它具备小投入撬动大收益”的放大效应。只要戒烟就能激活全身健康系统,逆转疾病进程,甚至重塑人生轨迹。此外,戒烟还能放大其他治疗手段的效果,实现“四两拨千斤”的全局性健康改善。戒烟可使呼吸、心血管、消化等多系统获益。戒烟是最快速、最经济、最有效的干预措施。有研究显示,戒烟5年的病死率下降50%。戒烟不是简单的停止吸烟,而是重启心血管系统的钥匙,最好的效果是让戒烟者成为杠杆的施力者。


3.4.5 药物处方是基石


药物处方构筑了现代疾病干预体系的科学底层支撑,如同建筑的地基,要坚实稳固。因为药物处方的精准性及疗效可量化性,其是医疗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涉及到疾病的治疗和康复。通过药物处方,医生能够与患者进行深入的沟通,了解患者的病史、过敏史、身体状况等,可以更好地制订出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此外,还能直接针对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通过精准的干预实现快速、可控的治疗效果,如控制血压,改善心功能,降低心血管事件。在心脏康复中的药物处方并不是单一的用药,要协同运动处方进行干预。部分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会影响心率,随着运动能力的提升调整药物剂量,并增强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药物处方的价值不在于孤立使用,而在于整体治疗。优秀的医生既要像“建筑师”懂得如何稳固基础,也要像“交响乐指挥”让药物和其他四大处方和谐共鸣,最终奏响心脏康复的乐章。


4 小结


体医融合与心脏康复是心血管疾病治疗和康复的新模式。心脏康复是体医融合的升华,其把健康的理念融入了医学,体医融合是心脏康复治疗的重要手段。运动、营养、心理、戒烟和药物等五大处方在心脏康复中具有核心作用。体医融合与心脏康复的有机融合,有望使心血管疾病患者在安全前提下更高质量地生活,延长生命长度和增加生命宽度。

参考文献:略

作者:孟晓萍

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来源:康复学报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登录后参与评论

登陆/注册

通过手机验证码即可完成注册登陆